畢原鴻與毛怡
一對平凡的老夫妻
在生活的災難和痛苦面前
他們將小愛轉化為大愛
為了完成兒子的遺願
毅然捐獻了畢生的積蓄和財產
痛失兒女承遺願
賣房修建希望小學
「兒子在電視上看到貧困地區的孩子,覺得他們非常可憐。他曾說要把錢捐給他們,建造學校,讓孩子們有飯吃有書讀。」年近九旬的畢原鴻長年臥床不起,記者到訪時,老人眼泛淚光地回憶起兒子生前的遺願。
在老人的床邊,擺放著一張希望小學新建樓房的照片。學校以老人兒子的姓名命名——「畢明小學」,樓下有一大群孩子,燦爛地笑著。
畢原鴻之前在銀行工作,毛怡曾是一名教師,他們養育過一對兒女,但分別於2003年和2007年不幸因病去世。後來,毛怡也於2018年底因病去世,享年85歲。
「兒子在世時,他曾非常認真地說,把兩套房子捐給國家或慈善機構,建造希望小學,使貧困地區的孩子們也能有安全又寬敞的教室,也能夠安心地讀書學習。」
2007年,兒子不幸離世後,在痛苦中,一次聊天的記憶卻給了老兩口活下去的動力,他們主動聯繫了上海市慈善基金會,表達了想賣房捐資助學的願望。
不久,老夫婦將位於上海市的一套房子賣了69萬元,2009年2月,又拿出40萬元,捐贈給了上海市慈善基金會,請他們尋找一所合適的援建學校。
「如果錢不夠,我們還可以繼續捐,一定要把這所學校改造好,給孩子們一個安全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
省吃儉用獻愛心
慈善成為晚年事業
「看到希望小學落成的照片後,我們覺得兒子的心愿成真,也感到生活有了新希望。」畢原鴻回憶說,「當時我們就下決心,晚年剩下的時光就是要參加到慈善事業當中去,為那些生活困難的人做些事情,這就是對兒子最好的懷念。」
2014年9月9日,他們想以更好的方式紀念兒子,自願捐贈善款20萬元,設立「畢明慈善基金」。此後,兩位老人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硬是省出了120萬捐給社會。
上海市慈善基金會閔行辦公室負責人鮑運剛和兩位老人相識十多年。「他們平時省吃儉用,經常只是買點好消化的小菜,煮點米粥,對付著就是一頓飯,連葷菜也很少買。省下的錢都用於資助困難學生。」鮑運剛說,平日裡會計較菜買貴了的毛怡,總是對老伴念叨「要節約,給孩子們讀書」。
熟識兩位老人的居委會幹部也表示,兩位老人穿著樸素,捨不得買新衣服,破了的毛衣都是打個補丁就繼續穿。
2014年9月14日,畢原鴻、毛怡請閔行區公證處進行上門遺囑公證,明確在他們去世後,將其在閔行區上海春城的房產(價值600萬元)、全部存款和家具電器等捐贈給閔行慈善基金會,由閔行慈善基金會進行出售和拍賣,變現的慈善資金全部併入「畢明慈善基金」,用於資助困難家庭的學生。
在毛怡過世後,畢原鴻表示,把存在老伴名下的100萬元全部捐給閔行慈善基金會,存入「畢明慈善基金」中,主要用於幫助考上大學本科的貧困學生。
辦完這些事後,畢原鴻老人很開心,他說:「我把兒子的心愿全部給完成了,自己也就能走得清清爽爽、滿滿足足了。」
堅定信念回報社會
晚年獲得各方關懷
「我們的父輩都是窮苦人,沒有黨,沒有社會主義,我們就讀不起書,我老伴也就不能在畢業之後成長為一名學校教師。我也不能學成畢業之後留在上海,從事會計工作。」畢原鴻說。
2013年春節後,畢原鴻老人在家門口不慎摔跤,股骨骨折,此後一直躺在床上。考慮到老人的困難情況,閔行慈善和梅隴鎮老齡委出資為老人請來了全日制保姆。
老人所在小區的幾任居委會書記也是有求必應,只要老人有需要,都會趕到老人家裡幫忙。
鮑運剛及閔行慈善工作人員每周都與畢原鴻通電話,並定期上門看望老人。
「兩位老人多年熱心慈善事業,捐款捐物。作為慈善機構應該積極主動照顧他們的晚年生活,儘可能關心他們,為他們排憂解難,真正做到善有善報,讓更多人看到慈善愛心的力量,加入到慈善隊伍中來。」鮑運剛說。
畢原鴻與毛怡
「我們捐款資助建設希望小學,完全是發自內心的。希望這些孩子學到本領後建設自己的家園,讓自己的家鄉越來越好。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強大。」
兩位老人在自己暮年的生命里,在懷念兒女的朦朧淚光里,相互攙扶前行,留下一段感人至深的愛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