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採礦工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

2019-09-27     礦冶園

198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了首批博士生指導教師名單,共計1196人。他們是自19世紀末西方教育制度引進中國以來,中國大陸歷史上的第一批博士生導師。首批博導的遴選程序極其嚴格,列名者堪稱一時之選。其中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於學馥教授、童光煦教授成為新中國採礦工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

於學馥教授

於學馥教授專於岩石力學,一直從事採礦工藝的科研工作,是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科的創始人、奠基人與學科前沿開拓者之一。他在我國首次提出"軸變論",為研究和分析地下應力分布與採礦工程的穩定問題奠定了理論基礎,對解決金川等一批礦山的支護與壓力控制問題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1944年,於學馥教授畢業於西北工學院採礦系,畢業後曾任四川東林、湖南湘江、湖南中湘、遼寧阜新等煤礦助理工程師、廠主任等職。在礦山工作多年後,他深感採礦缺乏科學理論指導,遂立志進學校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

結合在礦山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於20世紀50年代,於學馥教授提出了以"動態"為核心的地下結構穩定系統的研究方法,建立了不同於過去力學地壓理論的軸變論,在三峽工程結構設計與弓長嶺鐵礦、易門銅礦等5個礦山地壓災害處理中果斷解決問題,保證了人員和設備的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1979年後,在金川資源綜合利用課題攻關過程中,於學馥教授採用了岩石力學中的應力、應變歷史過程的研究方法,把計算機計算和採礦施工工藝方案決策研究技術,引進到課題之中,攻克了難關,解決了多年未能解決的"金川資源綜合利用"中的採礦問題。

在金川資源綜合利用研究過程中,於學馥教授所提出的岩石記憶特性和岩石力學新概念,以及在採礦和岩石開挖過程研究中的應用,被認為研究思路新穎,是多學科交叉的結晶。金川資源綜合利用課題經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評審,國務院批准授予國家級科技進步特等獎。

於學馥教授熱愛教學,是一位德高望重、深受愛戴的良師。他帶學生,第一個特點是以身作則,要求學生要有獨立思維的能力、有新思想。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蔡美峰曾表示對自己影響最深的便是導師於學馥教授,於教授在80-90高齡的時候還能夠提出很有創新性的想法,對於岩石力學的一些理論依然能娓娓道來。

於學馥教授帶學生的第二個特點是深入實踐,從50年代初開始,他年年帶學生到礦山實習和進行科學研究。他多次發現礦山生產隱患,本著對國家負責的態度,在複雜的條件下,總是堅持原則,勇於反映情況和解決問題,並成為多家礦山的生產顧問,為解決生產、安全實踐中的重大課題作出了貢獻。

於學馥教授2010年元月8日11時20分因病於北京北醫三院逝世,享年91歲。他善於創新,勤於開拓,一生中曾獲得國務院及各部委授予的教育事業和科技攻關突出貢獻獎6項,國家級、部級科學技術獎12項;他治學嚴謹、傾心育人,桃李滿天下,為我國採礦、岩石工程界培養輸送大批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童光煦教授

童光煦教授長期從事採礦工作,在崩落採礦方法技術理論的探索和應用上獲得多項成果,培養了大批採礦、地質、礦山機械專業人才。

1939年,童光煦教授考入武漢大學礦冶系,兩年後,轉學到南非聯邦約翰內斯堡的威塔瓦特斯蘭德大學採礦系。在這裡童光煦教授開闊了眼界,拓寬了思路,他努力掌握基礎理論,提高自己解決礦山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1945年初,他轉赴美國,就讀於科羅拉多礦業學院,一年後獲美國科羅拉多礦山學院採礦工程師學位,後獲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礦山地質碩士學位。

為了獻身於祖國礦業開發工作,童光煦教授放棄了較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於1948年7月毅然回到闊別近十年的祖國,任南京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金屬礦業管理處副工程師。兩個月後他辭去工作,到武漢大學礦冶系任副教授。為適應中南地區礦業發展的需要,童光煦教授應中南工業部邀請,籌辦採礦專修科,為中南地區培養出新中國首批礦業技術人才。

1951年秋,童光煦教授被借調到北京工業學院主持採礦系工作,並講授《金屬採礦方法》課程。由於工作需要,他在行政工作忙、教學任務重的情況下,同時兼任北洋大學採礦系、北京大學地質系和清華大學採煤系教授。他先後為地質、採礦和礦山機械等專業大學生、研究生講授了20多門課程,其中很多課程在我國都是首次開設的。

1957年後,童光煦教授一直以飽滿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戰鬥在科研、教學第一線。他先後參加和負責完成了7項有關崩落採礦方法方面的課題,取得的科研成果除解決崩落採礦法中某些工程、工藝和技術問題外,還使我國首次認識到擠壓爆破的破碎機理,放礦漏斗上部散體礦岩壓力的轉移規律和崩落區地表岩層的移動規律,對推動崩落採礦法的發展,促進崩落採礦法的科學決策,具有重要意義。

童光煦教授教育學生不僅注意理論上的提高,更強調理論研究必須針對實際工程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他曾組織研究生完成了"山西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銅礦峪銅礦礦塊崩落法技術理論的研究"和"山東新城金礦採礦方法優化"兩項部級科研任務。他們的科技成果都通過了部級鑑定,並獲得了國家獎勵,論文質量也得到提高,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研究能力。

2000年,童光煦教授去世,享年81歲。他把全部精力投到採礦事業上,不斷探索和發展崩落採礦法的技術理論,為中國採礦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奮鬥在採礦教育戰線上,認真負責,言傳身教,精心培養採礦專業人才。

雖然兩位教授已然故去,但他們的精神仍將激勵一代代礦業人為建設新中國做出重要貢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yVDd20BJleJMoPM0_U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