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劉煥文,如今陸河年輕一輩可能基本都沒聽聞過,但是在陸河乃至陸豐的老一輩人眼中,他卻赫赫有名。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他可是一位名揚陸豐縣(含今陸河縣)的文化名人。當時,他是陸豐縣(含今陸河縣)教育界的知名人士,曾於1934年至1938年7月期間擔任陸豐縣第一學府——龍山中學的校長,還曾於1932年當選為廣東省參議員。
(劉煥文遺像及其在台灣的墓碑。)
先來看看他的簡介:劉煥文,字鳳光,生於1902年2月22日,1971年10月26日逝世,陸河縣河田鎮岳溪村委下山村人。劉煥文還有不少頭銜,例如陸豐縣教育界知名人士,曾任龍山中學校長,陸豐縣八萬葉貴礦山公司(錫礦,英國葉榮貴礦業公司創辦,在八萬鎮林株鄉,1938年11月29日開辦)顧問,陸豐縣劉氏宗族自治會主任等。可見,他當時是陸豐縣(含現陸河縣)社會上頗有影響的知名人物。
據陸豐人官蔚成撰寫的《解放前陸豐縣師範教育情況簡介》一文介紹:「從一九二九年起,陸豐縣第一中學附設鄉村師範班,學制定為三年,以英語字母為班代號,逐年以A、B、C、D……命名。當時龍山中學校長劉煥文治學嚴謹,為陸豐師範教育的發展奠下良好的根基。」可見,劉煥文擔任校長期間的政績,至今仍獲陸豐人稱許。
(民國五十八年,即1969年,劉煥文在台灣公園遊玩的照片。)
劉煥文擔任龍山中學校長時,還曾力邀清末秀才、陸豐(今陸河)著名文化人羅公度出山,到龍山中學講課。當時,劉煥文聞知羅公度先生的文名,親赴(陸河縣螺溪鎮)歐田村聘請羅公度至龍山中學作短期講課。羅公度在龍山中學授課時,課文由聽者選定,於課前放置講台上,欲試先生文才高下。對此,羅公度不以為意,講授時發揮自如,毫不梗阻,所有問難質疑,均對答如流。如是者七日,聽課的人無不欽佩嘆服。隨即,龍山中學欲聘其為正式老師,羅公度婉辭之。
據2007年廣東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陸豐縣誌》「大事計」顯示,民國二十一年12月5日(1932年),劉煥文當選為廣東省參議員。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廣東省「省參議員」的名額極其有限,一般一個縣僅一個名額,即整個陸豐縣(含今陸河縣)僅劉煥文一名廣東省參議員。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官其蘭出任陸豐縣長。當年十一月二日至四日,召開陸豐縣第一次行政會議,劉煥文以廣東省參議員兼龍山中學校長的身份出席並任陸豐縣行政會議領導機構成員(會議秘書之一)。十一月二日上午,陸豐縣第一次行政會議在龍山中學召開,劉煥文等先後發表演說。十一月三日下午二時,大會繼續討論,到會九十四人,由大會秘書劉煥文、姜篤周宣讀三日上午大會議決案後,繼續討論。會上,議決二十二件議案。此外,劉煥文還連署了提案《取締小學不合資格教師以重教育案》,提議人為彭永源。
(劉煥文在台灣的夫人及其子女。)
後來,劉煥文從龍山中學校長一職離任後,又前往企業公司工作,先是被聘任為位於陸豐縣八萬鎮的葉貴礦山公司顧問。同時,他還在民間擔任宗族自治團體的負責人,成為當時海陸豐的著名士紳。據仍健在的陸河縣河田墟老輩人介紹,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時候,河田墟發生糾紛時,人們往往會叫劉煥文或羅覺庵來處理,由這一文一武兩位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負責調解。
抗日戰爭時期,陸豐地區有一家經營承運食鹽的公司,叫「江南公司(即東江之南岸的意思)」。該公司從海陸豐沿海鹽場把鹽用民船經螺河水道運到螺溪鎮,再從螺溪鎮通過人力肩挑至五華縣塘湖,然後轉運到興梅、江西等地。這家公司是官商合辦的,那時稱為「官鹽」。劉煥文當時在該公司擔任經理。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被日本占領後。當時,何香凝等一大批文化名人被困在香港,各方對此展開營救。其中一條道路是,由香港水路或陸路到達東江游擊區(汕尾港),經海陸豐到達興梅地區,然後再轉送內地。1942年1月,何香凝從水路到汕尾,再經海豐、陸豐、(陸河)河田鎮到達(陸河)螺溪鎮,由江南公司經理劉煥文接洽,先在(陸河)螺溪鎮小住幾日。後劉煥文又派人一路護送何香凝一行平安到達五華縣塘湖。
(劉煥文出生的劉氏祖居和其在旁邊建造的兩層小洋樓。)
1949年以後,因為時局發生巨變,年已近五旬的劉煥文匆忙間隻身經香港逃往台灣,留下妻兒在家鄉。後來,其又在台灣娶妻生子。從此,直到1971年去世,劉煥文再無踏足大陸。與劉煥文類似情況的,那時候有千千萬人。這不得不說是那個時代造成的悲劇。
(劉煥文在大陸的孫子劉小義先生,其身後是劉氏祖居「乙照樓」的門樓。)
如今,劉煥文出生的劉氏祖屋「乙照樓」依然還在,其門樓上張貼的一幅對聯,據說每年都是一樣的聯句,乃是為了紀念劉煥文。聯句為「乙星煥彩,照室光華」,上下聯分別嵌入了劉煥文字號「煥文、鳳光」中的「文」和「光」二字字。
(劉煥文20世紀三四十年代建造的「炮樓」,約有三層樓高,其內部是用木頭架構。)
除了這座劉氏祖屋外,其旁還有劉煥文手築的一座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小洋樓,以及其後還存有一座目前陸河地區較少見的「炮樓」。這座「炮樓」約有三層樓高,當地村民又俗稱其為「望樓」,舊時是村中及周邊最高建築物。
這老房子、門樓、炮樓,都和劉煥文一樣,屬於他們的時代早已遠去……
(圖文/幽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