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擁有「六軍」,與鄭國交戰,為何如此慘敗?

2019-06-17     謀士說

在周朝衡量一個國家的強大,除了土地,就是軍事力量。西周建立之初,周武王實行了分封制度。對諸侯國的土地和軍隊數量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在軍事上,周王擁有「六軍」而大國只能擁有「三軍」不能超過「六軍」。按理說,周天子在軍事上對諸侯國有壓倒性的優勢,憑藉軍事力量可以讓任何一個諸侯國臣服。在周幽王時期,擁有「六軍」的西周,為何滅亡如此之快?西周的「六軍去了哪裡,他們的兵力到底如何呢?

春秋戰爭

從武王滅商看西周軍力

西周滅商之戰就是「牧野之戰」,本次戰爭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絕對可以載入中國戰爭史冊。在中國古籍當中也記載了「牧野之戰」的一些細節和發生的地點,我們回顧一下,周武王滅商時期,動員了多少軍隊?

從台灣三軍大學編撰的《中國歷代戰爭史》來看,在牧野之戰中,周武王有戰車300乘,另外虎賁軍3千及甲士4.5萬人,而紂王發兵70萬應戰,結果一敗塗地。當然,該書編撰者也有懷疑,紂王絕對沒有70萬(另一說是17萬)的軍隊。不過紂王的軍隊多於周軍是毫無疑問的,這些細節,在孟津大會諸侯的誓詞中可以體現出來。

在「牧野之戰」當中,周武王雖然兵力不如商紂王,但是他擁有很多優勢。比如紂王聽說武王逼近朝歌,臨時組建了一支幾十萬的軍隊,其中很多由奴隸組成。而跟隨周武王討伐紂王的諸侯(部落)有800多家,人數達4.5萬人。在開戰的時候,紂王將正規軍排列在後面,而奴隸武裝排在前面。雙方交戰時,奴隸軍隊很快被打垮,紂王的正規軍隊也一觸即潰。

當然,牧野之戰的很多交戰細節,目前也只能猜測。從當時西周的兵力來看,其實不算多,而紂王動用70萬軍隊就有點離譜了。按照《戰國策•齊策一》的說法,古代軍隊是「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 那麼,萬人規模的軍隊恐怕要去掉一個零才對。尤其是商朝,人口本來就不多,動不動就幾十萬,很顯然不現實的。

中國歷史學家童書業先生在《春秋左傳研究》「西周稅制」中說:西周人口,根據武王克商「革在三百兩,虎賁三千人」,估計周邦連本土的兵力共一萬五千人,以一家五口出一兵計,則周邦人口不能過十萬。再由此推測「彼時全『中國』人口掃數計不過一、二百萬人。」所以,武王滅商的戰爭規模其實很小,雙方投入的軍隊,絕對不會超過十萬人。具體,是多少我們後面再來分析。

秦國軍隊

西周的封建等級制與兵員情況!

周武王建國以後,實行了分封制度,諸侯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在政治上又設立三公(太師、太保、太傅)六卿(冢宰、司馬、司寇、司空、司徒、宗伯)。在諸侯國又設置了「卿,下大夫,上士、中士 、下士」五等爵位。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管理分封的諸侯國。

除了封爵,周天子對諸侯國的土地面積也作了規定,天子的田擁有千里的面積,公侯的田方擁有一百里,伯爵70里,子爵和男爵50里。不足50里的,附於諸侯稱之為附庸國。限制諸侯的土地,主要是遏制諸侯,因為土地面積過大而威脅王權。

西周按照所管轄的行政區域募兵,軍隊主要來源於「比、閭、族、黨、州、鄉。」比(5戶)為一比,每戶出一個壯丁,組成一支5人的隊伍,所以稱之為「伍」),閭(25戶為一閭,每家出一個壯丁組成一兩),族(100戶為一族,組成一卒),黨(500戶為一黨,500人為一旅),州(2500戶為一州,2500人為一師),鄉(12500戶為一鄉,12500人組成一軍)。

各諸侯國的軍事規模情況

周天子擁有「六軍」,一軍共12500人,每軍配備100乘(「一乘」由四匹馬組成,戰車上三名甲士,步卒72人,合計75人。),共1000乘,合計75000人。大國擁有「三軍」,共300乘,合計37500人。次國「二軍」,共200乘,合計25000人。小國「一軍」,共100乘,合計12500人,軍將皆由卿士擔任。此外,2500人為一師,將帥由中大夫擔任。500人為一旅,旅將皆由下大夫擔任。100人為一卒,卒長皆由上士擔任。25人為一兩,兩司馬皆由中士擔任。5人為一伍,伍皆有長官。古代三年一次的「大比」,就是選優秀的伍長。

春秋時期的諸侯

這裡要強調一點,在作戰時除了戰車一乘外,還有守軍一乘,由四頭牛組成,配備兵卒25人,這些主要是後勤兵卒。如果,加上守軍,那麼一乘,就是100人。1000乘就是10萬人,當然能上前線作戰的只有75人(戰車上甲士3人,協同作戰的兵卒72人),所以古籍當中的「一乘」是不計後勤兵卒。四牛一乘,主要是運輸糧草和防禦的後勤兵卒,在前線部隊崩潰時,這兵卒只作防禦之用,故不計算在一軍內。

在西周時期,王權沒有衰退,各國的諸侯,不能僭越周天子的權威。尤其在軍制上面,都有嚴格規定,所以「天子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已經成為慣例,諸侯都按照周天子所規定的軍隊數量,建立自己的軍隊。到了春秋中後期,由於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喪失。諸侯之中實力強大的國家,增加了軍隊數量。那麼,諸侯國是如何打破這種軍事限制的呢?

從晉國三軍制度,看周天子王權的衰落!

在西周時期就已經規定大國三軍,在春秋時期很多大國已經達到了三軍的規模,不過諸侯國還是嚴格遵守這個規定,沒有人去打破這種限制。但是,晉文公稱霸以後,為了對抗南方的楚國,提出了「三軍之制」。按理說春秋時期的大國都是「三軍」的建制,他為什麼還提出「三軍之制」呢?

晉文公的提出「三軍之制」的同時,頒布了一道命令:「軍多則貢重,自減為二軍耳!」軍隊數量越多,貢賦就越中。他提出「三軍之制」就是想削弱小國家的軍事實力。所以,春秋時期的魯國本來一直保持三軍的規模,晉文公的霸主令一出,魯國自動削減一軍,淪為二流國家。竟然晉文公提出「三軍之制」,那麼,晉國是不是「三軍」呢?

齊國建立者姜尚

根據《春秋左傳正義》記載:「成二年,鞍之戰,晉車八百乘,計有六萬人,唯三卿帥之。」公元前589年(魯成公二年),齊國討伐魯國和衛國,兩國向晉國求救。由於晉國是中原霸主,於是出兵救援,齊晉雙方爆發「鞍之戰」。在本次戰爭中,晉國出動了800乘戰車,共計6萬人。上面我們也說了,一乘戰車配4匹馬,有甲士3人,配備步卒72人,合計75人。所以,晉國出動800乘戰車,一共6萬人。如果,按照晉文公的三軍規定,只有37500人。很顯然,晉國早已經超過三軍的規模。

公元前529年(魯昭公十三年),晉昭公以討伐魯國侵略邾國、莒國為名,召集諸侯在平丘會盟。在會盟期間,晉國大夫羊舌肸在盟會上對各諸侯國說:「寡君有甲車四千乘在。」按照羊舌肸的說法,晉國在晉昭公時期已經擁有24軍,合計30萬軍隊。

晉國在晉昭公時期就擁有了30萬的軍隊,且毫不避諱的在其他小國面前炫耀,說明當時的晉國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從這件事來看,周天子已經沒有了發言權,誰做了霸主誰就有發言權。所以,春秋各國之所以稱霸,那是因為霸主有號令諸侯國的權力。且在軍隊建制上面沒有任何限制,如果小國想建立六軍,先要過霸主這一關。如果,偷偷擴軍,肯定會遭到討伐。所以,在春秋中後期,大國越來越強,小國越來越弱。

雖然說,晉國軍隊已經超出了周天子規定的「六軍」規模,但是在建立「六軍」之初,對外宣稱還是「三軍」。在這「三軍」當中分為「上、中、下」三軍,而某一軍裡面其實又包含了三軍(37500人)的建制。所以,晉國從晉文公時期已經擁有10萬軍隊的龐大軍隊。即便是晉文公去世以後,晉國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依舊能獨霸中原。像秦國這樣的虎狼之國在春秋時期,一直不是晉國的對手,那是因為兵力不足,一次失敗就要了秦國的命。南方的楚國雖然強大,但是離中原比較遠。兩國因為爭奪中原霸權,也互有勝負,但是楚國不敢與晉國打持久戰。

周王擁有「六軍」,王權為何會衰落?

根據《周禮》的記載,周天子在實行分封制的同時,將統治的王畿地區,劃分為「國」和「野」兩大區域。住在王畿內的人稱之為「國人」,並劃分為「六鄉」,而住在城郊的叫「野人」,劃分為「六遂」。而西周的兵卒來源,也從「六鄉」的國人中挑選。周厲王時期的國人暴動,其實就是王畿地區內當過兵的國人暴動,將周厲王趕出了國都。如果是野人,根本沒有那個實力,只有國人才敢這麼做。

長平之戰

所以,在西周時期,周朝的兵卒主要由貴族階級組成。而周天子名義上擁有「六軍」,其實是有名無實,西周的軍隊的數量根本沒有達到六軍的規模。因為,周天子分封諸侯不需要這麼多的軍隊,王畿地區有國人防衛。國都外的防務工作一般是諸侯來完成,如果北方的戎狄來侵犯。周天子可以號召諸侯國出兵救援,所以周天子本身的軍隊規模並未達到「六軍」的建制。

由於,周王沒有六軍的規模,加上四方都有諸侯守衛,所以,周天子並不擔心北方戎狄來侵犯,並多次舉烽火戲諸侯。西周滅亡,周幽王有過錯,但是申侯也要負一半的責任。當初周幽王討伐申侯,申侯知道無法抵禦王師,將北方的戎狄引入王城。如果,周幽王當時有「六軍」的規模,我相信戎狄也不敢這麼囂張。只是,周幽王沒有料到申侯會引狼入室,攻打王城。由於西周兵力本來就有限,加上戎狄善戰,所以周幽王的軍隊很快被擊潰,最後被殺身亡。

申侯也沒有料到,戎人不按照常理出牌,本以為打退了王師軍隊,對方拿了財物就會離開,結果完全失控。戎狄進入王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申侯只好號召其他諸侯國勤王。當勤王的軍隊到來後,戎狄落荒而逃。所以,西周的軍隊並沒有達到六軍的規模,所以戎狄輕而易舉攻入了王城。

周平王東遷洛邑以後,土地面積已經嚴重縮水,且政治上還依靠鄭國和虢國。所以,東周在王城的軍隊更達不到「三軍」,更別說「六軍」。如果,周天子的軍隊數量,能保持「六軍」的規模,沒有諸侯國不敬畏周天子的。所以,在繻葛之戰時,周桓王召集陳、蔡、衛三國軍隊討伐鄭國,鄭莊公都不畏王權。按理說,周桓王擁有諸侯國的軍隊,對鄭國有壓倒性的優勢。但是,在與鄭國的戰鬥中,周桓王被鄭莊公的部下祝聃射中了肩膀。周天子的權威被射沒了不說,「繻葛之戰」也成為周朝王權衰落的轉折點。

鄭國在春秋初期雖然屬於大國,但是軍事力量也沒能超越「六軍」的規模。從「繻葛之戰」的結局來看,周天子的軍事實力還不如鄭國。周桓王在征討鄭國的時候,還叫上了三個小弟,如果每個國家出一師,就是7500人,加上周王自己的軍隊,完全可以和鄭國打一仗。但是,周王和鄭國一交手,沒有多久就潰敗。可見,當時的周王軍事實力已經淪為二流國家,應該和小國差不多。所以,周天子的軍隊數量從來都沒有超過「六軍」的規模。而周平王東遷洛邑以後,估計連「三軍」的軍隊都很難湊齊,這樣的國家,王權不衰退那就奇怪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tNyMWwB8g2yegNDj9G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