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糕是西安以及陝西中部、山西南部比較有名的風味美食,如果你喜歡香甜粘糯的食物,那麼甑糕一定會得你的歡心。
說起這個甑糕的名字也有點意思,其實「甑」這個字的正音是讀作「zèng」,最初是指的古時候人們用來蒸飯的一種器具,有成語「甑塵釜魚」就是形容窮苦潦倒,家裡炊具里早以斷炊的意思。在普通話說這個甑糕就是「zèng糕」,但是方言、民俗叫法中其實是讀作「zìng糕,訛作jìng糕」。
下面言歸正傳,我們來分享一下甑糕的做法。
——美味甑糕——
【準備材料】:長粒糯米1斤、蜜棗或者紅棗80克、紅芸豆40克。
【材料預處理】:
紅芸豆特別耐浸泡,所以我們提前一整天就先把它浸泡上;
糯米要製作前的6小時左右清水浸泡,泡到米粒沒有特別明顯的白芯的程度;
把棗對半切開去核,大紅棗如果比較干不好去核的話,可以上火蒸10分鐘就好去核處理了。
【開始製作】:
取一個比較深的平底等深的容器,最下面鋪上大約200克的糯米,然後在糯米上鋪大約40克的棗,棗上面再鋪100克糯米,接著是全部40克的紅芸豆,然後把剩下的糯米都鋪上去,最後是餘下的棗鋪好在最上面;
接下來往這個累積了所有食材的容器里慢慢加水,水量基本就是加到與最上面的紅棗持平的程度就可以了。加好水之後整個容器放入高壓鍋里隔水蒸,高壓鍋蒸大約1小時20分鐘左右就可以了,取出之後把最上層的棗可以用勺子抹成棗泥,就可以切好拿出來享用了。
【相關要點總結】:
1.甑糕的材料確實就比較簡單,並不需要提前加豬油、白糖或者紅糖之類的東西,就是這麼簡單純樸的美味,但是糯米最好是選擇長粒的品種,這樣蒸出來才是甑糕應該有的口感,而不是簡單的糯米飯。
2.甑糕的老做法差不多需要文火一夜才行,咱們現在實在是少有這個精力,所以還是用高壓鍋比較方便快捷,但是糯米和紅芸豆的浸泡還是不能省的,不然蒸出來口感不好。
3.用蜜棗或者紅棗都可以,蜜棗的甜度比較高,而且不容易吃到棗皮,算是比較方便的選擇,而且又不用去核,可以省事不少。
4.甑糕這個東西雖然特別好吃,但畢竟是糯米、紅棗和豆子做的,所以它的熱量還是很高的,還是趁熱做早餐吃比較好,這樣容易消化吸收一些,也不容易變胖。
5.為什麼糯米要選長粒的:不論是長糯米還是圓糯米,都是糯米的一種,從形狀上就很容易區分,我們製作甑糕選擇的是長糯米,這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是:長糯米主產區在長江以南,外形細長並且黏性比圓糯米要強,適合製作米糕、粽子等;而圓糯米主產區在東北,外形圓潤,黏性不如長糯米強,長用來做年糕和湯圓等。二是:雖然兩種糯米的黏度不一樣,但是經過加熱以後口感卻恰恰相反,長粒糯米不黏牙而圓糯米黏牙。
6.泡紅芸豆時用熱水還是涼水:紅芸豆要用涼水泡,這樣泡出來的芸豆皮不會皺,並且也不易起皮,另外泡的涼水最好使用純凈水和井水,這樣泡出來的芸豆比用自來水泡出來的口感好,無異味。
7.正宗的甑糕多少層:那麼正宗的甑糕需要鋪幾層呢?都有什麼講究?正宗的甑糕不算紅芸豆要鋪七層,講究四層棗三層米,先鋪棗再鋪米,鋪的過程要一層比一層厚。
【名詞解釋】
甑:古代時候的一種蒸製用具,相當於現在的蒸鍋,中間有隔篦,上邊可以放食物,利用下部水沸騰產生的蒸汽,將上部食物蒸熟。
【總結】
甑糕這款小吃有著悠久的歷史,外觀色彩豐富、口感香甜軟糯,並且營養豐富,可以趁熱吃也可以放涼吃,但是消化不良的人群儘量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