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穀老師:
德國小學教育中有許多課程,不但使人好奇,其內涵也非常值得思考與應用,其生活化的程度,更是讓人感到驚訝。
今天這篇文章是一位曾定居在德國的寶媽為我們帶來的分享:德國小學課程內容生活化,教學設計有趣又不失教育性,因此大多數的孩子都能快樂的成長,不會因為課業問題需要額外補習或是為功課煩惱。
「玩」就是德國小學生的主修,他們從中學習到更多。
接下來,她就將自己的孩子小K在德國的上學經歷以及所學課程,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小學裡的品格教育課——宗教與倫理(Religion)
在小K入學前夕,我在學校的辦公室里,填著一張又一張「天書」般的入學資料,但其中有一項我卻遲遲沒有填,因為我不懂那是什麼。後來經過老師說明,才知道是要填入孩子的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與孩子上學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德國的小學每周有兩堂課,稱為「宗教與倫理課程」,如果是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的家庭,可以選擇宗教課程,若是其他信仰或是沒有特殊信仰的孩子,就上倫理課程。
學校要求家長自己填寫,並為孩子選擇其中一項課程上。由於小K在懂事以後所接觸到的文化大多是西方文化,而在西方社會與文化中宗教是很重要的部分,於是我幫他選了宗教課程。
因此一開始的時候,我並不知道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和意義。但是在小K上了三年的宗教課後,我發現這對促進孩子的正面思考和相信美好事物的信念,有很大的幫助。
在這一門課程當中,老師用圖畫、詩歌、歌唱以及講故事的方式,講述聖經故事,小K從故事中學習到了很多典故(例如聖誕節的由來),也懂得了老師從故事中延伸出來的一些處世道理。
不是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的孩子,在每周兩個小時的倫理課程中,上課的方式和宗教課大同小異,只是不以「聖經」作為基本教材,實際上這就是德國小學的品格教育課。這樣的品格教育課很不錯,從有趣的課程和遊戲中,教導孩子一些嚴肅的道理,無形之中孩子也比較容易接受。
二、按季節內容編排的母語課——德文(Deutsch)
德國人重視母語,認為語言是表達與溝通的重要一環,能正確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思想,被視為一件相當重要的事。
因此德語課程在德國教育中是第一重要的課程,就連外國移民的孩子要進入小學就讀,德文也是第一要求,若是不能正確地聽、說,是無法進入一般德語小學的,需要先到德國的特殊學校加強德文,通過德語程度測試之後,才能進入德國小學。
小學開始,每周就有六至七堂的德語課程,除了正式的課程,每天還有習作時間,在這個時間裡,孩子必需在課堂上練習寫字,甚至從小學開始他們就練習使用鋼筆、學著寫書寫體。
我也慢慢發現,德國學校在課程的安排上,很簡單並且有趣。他們比較強調孩子能夠生活化的學習,因此教科書的編排和選擇也都儘量有趣、並且貼近真實生活。
比如說他們最重要的課程──德文,除了一年級識字、練習造句的初級版本,每一年級的課程都是按照季節來編排的,依照秋天、冬天、春天、夏天的時序編排,每升高一個年級,便再學得更深入,用四季當主題,把所有該知道的詞彙和知識一一融入。
這樣的教科書編排,真的好有趣!所以小K很喜歡上學。例如:秋天是一學年的開始,這時候大自然會有什麼變化,人們要依照四季來做些什麼事,都能從課本中學習到,這讓我想起從前農民依照春夏秋冬調整作息的觀念。
三、一切學科的基礎——數學(Mathematik、或簡稱Math)
德國是個科學與工業發達的國家,因此視數學為一切學科的基礎。
數學也是最重要主科之一,將來小K是否能夠進入好的中學就讀,德文和數學這兩個科目,占有百分之九十的決定性。所以在小學階段,亦相當重視數學的教學。
數學課與德文課的比重相當,每周也有六至七堂課,老師的教學方式雖然簡單、緩慢,但是不會要求學生演算的速度,並且借用各種教具和遊戲方法,激發孩子學習的動力。
通常數學能力好的德國孩子,雖然演算不如亞洲孩子來得迅速、準確,然而德國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卻往往可能勝過亞洲的孩子。
四、課堂內容相當豐富——生活常識課程(Sacheunterricht)
這是一門融合了生活、歷史、科學、自然等知識的科目,教導孩子們從生活周遭的事物開始探索,認識各種知識的原理並了解歷史。
例如:教孩子辨認各種植物的生態、動物的習性,並且經常帶孩子到森林裡觀察小動物、認識植物的生態、了解氣候環境,課堂內容可謂是相當豐富。
我印象蠻深刻的是,在小K一年級的時候,有一周的課程主題名稱為「中古世紀周」。在這一周,學校停止了平時的課程,每天都在進行關於中古歐洲的各種活動,孩子可以參與其中,把歐洲中古世紀的生活搬進學校課堂里,老師還教大家用廢棄的硬紙板,做成古代打仗時所穿的騎士服,並自己為它噴漆、上色,還把淘汰不用的足球洗乾淨剪成兩半,拿來充當騎士的頭盔,孩子們都玩得不亦樂乎,不僅了解歷史,也盡情發揮了創意。
能用一整周,改變平時上課的方式,讓孩子們在寓教於樂中完整的了解歐洲在中古世紀時的生活,衣、食、住、行、育、樂……將歷史現況重現,難怪每個孩子在這一周都很興奮,並且回到家還滔滔不絕的說出他們今天又多知道了些什麼呢!
在台灣,我想不太會有這樣的課堂發生吧!趕課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發生整周都在「中古世紀」里「玩耍」這種事呢?知道了這些有何用,考試又不會考……
我想,這大概就是我們通過考試主導教學,而讓孩子失去學習興趣的結果吧。
我還記得在小K四年級的時候,有一回主題是「食物周」,孩子們必須帶他們所知道的、用「麥子」做成的東西到學校來,並一一介紹給同學們。
原來小K要學習有關生物的課程:介紹青蛙如何跳躍、青蛙從卵變成蝌蚪再變成青蛙的生長過程,青蛙和蟾蜍有什麼不同,如何分辨鴨子的性別,鴨子的生活習性等。
從小學四年級開始,這門課也開始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雖然這門課的內容很龐雜,但卻為各個領域描繪出了一個大概的輪廓,並提供入門所需具備的知識,為將來孩子們在中學學習更深入的知識打下基礎。德國小學用這樣有趣且吸引孩子們積極參與其中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孩子們學習知識內容,我認為是相當可貴且值得學習的。
五、什麼東西都可以自己動手做——勞作和藝術課(Werken & Kunst)
德國的工藝技術在世界上可以算是相當聞名的,德國培養出無數優秀的工匠,在小學裡,這一門勞作課程自然也做得相當不錯。
德國人從小就喜歡自己動手做,尤其是老師,教室里的東西幾乎什麼都可以自己做出來。在這一門課程里,也要求每一個孩子都要親自動手做。
聖誕節時,老師教大家做聖誕節的擺飾、卡片、蠟燭,也教小朋友繪畫、剪紙、版畫……等,內容包羅萬象。
主要想傳達給孩子一種概念:什麼東西都可以自己動手做,只要你想做,就可以想辦法從你周遭的生活中找到材料,並且完成它。而這些材料,最好可以廢物利用,既省錢又環保!
六、非常重視的科目——體育課(Sport)
戶外運動似乎是德國人的全民運動。
德國人喜愛運動,從很多體育項目的世界級比賽中可以看出來,德國人在許多比賽成績中都名列前茅,尤其是足球。
所以很自然地,體育課也是德國小學非常重視的科目,孩子們每周會上三堂體育課,在入學的第二年,還會在孩子們的體育課中安排游泳課程。
七、陶冶性情的科目——音樂課(Musik)
音樂被視為一門陶冶性情的科目,音樂課對孩子們來說也經常是最快樂的時光。音樂課里孩子們唱歌、識譜,到了四年級才開始教授孩子們初級的樂理課程。
孩子們喜歡上音樂課。從小K回家的表現可以看得出來。
小時候,小K只喜歡聽歌、聽音樂,但是很奇怪地對於唱歌並不十分感興趣,好說歹說,請他唱個一兩句他都不肯。進小學上了音樂課之後,到了二年級,居然每次上完音樂課之後,回家有時間就拿著老師發的歌譜講義在客廳里唱歌。
我問他:「明天要考試嗎?」他回答:「沒有。」「那你幹嘛在練習唱歌?」「因為我覺得這首歌很好聽,所以就唱呀,是今天老師新教的歌喔,蠻好聽的。」
沒想到音樂課居然讓小K喜歡開口唱歌,而且直到現在,他在洗澡或玩積木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哼起歌來。音樂課對孩子若可以有這樣的啟發,真是太好了!
八、聽、說」是學習的第一步——英文課(Endlisch)
德國小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學習英文,每周兩堂課,課時比重不高,但卻從平日的會話開始訓練,且每個孩子都要學習開口說。
老師並不著重和要求識字,因為語言學習最容易的是聽和說,讀和寫則需要長期不間斷的培養。
德國老師認為:語言就是要說才會學得好,建立起「聽、說」的第一步之後,再開始加強「讀、寫」,相當重視實用性。
九、多種語言學習,向來是歐洲教育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在歐洲多種族、多語言又往來密切的情況之下,多種語言的學習其實是有必要的。
在東德時代,小學生開始學的入門外語,不是英文而是俄文,這與政治上的因素有百分之百的關聯,所以很多東德人,現在是懂俄文的。
星移斗轉,現在所有的德國小學生,第二外語都是英文了,到了中學,可以再自己選一門喜歡的外語來學習,大多數人選的是法語。
他們認為學習第二外語是為了溝通,除非是計劃將來想要用英文念書,所以聽和說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有些學校從中學開始舉辦跨國交換生活動,既增進孩子的語言能力,也增廣見聞。在歐洲大陸這塊語言相近卻不相通的地方,學習多種語言很重要,也很平常,因為語種會得越多、運用得越好,就業機會必定越多。
「教育在歐洲,我認為最好的是芬蘭,以前東德時代,我們的教育就是類似芬蘭的教育體制。」
我在拜訪一位前東德的小學校長時,他這樣說:「譬如說,學習多種語言,在歐洲是很重要的。在德國,我們是從三年級才開始學習英文,我認為起步太晚。你們台灣從什麼時候開始英文教學?」我笑著說:「現在很多家長從幼兒園就開始讓孩子學英文了,以正規教育制度來說,應該也是三年級。」
來自中國大陸的Anna在一旁補充說道:「中國更是。尤其是一胎化的影響,很多父母親連夜去排隊搶位子,就是想為孩子找一所優質的雙語幼兒園。」
這麼早就將孩子放在雙語的環境中,對語言的訓練與發展,大致上來說,應該是有幫助的。但是不是有幫助得看每個孩子對語言的接受程度,有些孩子同時接受雙語,是完全沒問題的,可以學得又快又好,但是大多數的孩子,是要一次學一種語言的,母語有了穩固的基礎之後,再學第二外語,甚至第三外語。所以創造一個經常「聽、說」的語言環境,是比較重要的。
德國的小學課程看起來雖然內容豐富,但並不強求孩子死記硬背。每個孩子學習的快慢不同,但是課程內容生活化,教學設計有趣又不失教育性,因此大多數的孩子都能快樂的成長,不會因為課業問題需要額外補習或是為功課煩惱,「玩」就是德國小學生的主修,他們從中學習到更多。
本文選自作者暢銷書
《適應力:讓孩子與世界美好相遇》
沈佳慧
生於台灣新竹,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畢業後從事媒體工作,曾任環宇電台新聞記者、播報及環宇電台旅遊節目《漫步天涯》主持人。目前專職寫作。喜歡旅行,是個將旅行與生活結合的旅人。2004年起,一家三口旅居歐洲近六年,在旅歐期間,近距離觀察了中西方教育觀念差異、教育現況,並在體驗、思考中從容面對孩子的教育,同時也讓孩子在正統的德國教育,即生活教育中發現更多,學到更多。出版著作《適應力:讓孩子與世界美好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