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園區|山東自貿試驗區: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2019-10-09     中經雲端

[中經雲端·園區頭條]

1·山東自貿試驗區: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根據齊魯網消息,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濟南片區、青島片區、煙台片區掛牌一個多月以來,探索營商環境創新,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日前,在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企業設立智能登記系統試點運行,當地一家物流企業只用幾十秒,就可以完成原本需要1天時間的登記手續,企業獲取營業執照實現「秒批」。青島某物流公司財務經理張繼崗說:「現在效率很快,24小時,隨時可以領取執照。」青島前灣保稅港區市場監管局駐審批大廳首席代表趙微微說:「通過註冊地址的標準化分配,和經營範圍的菜單式填報,實現了註冊登記的標準化,從而將傳統人工審批改為系統後台自動審批。」智能審批幫助企業登記提速,而審批「一證(照)通」改革,則破解企業「准入不准營」的難題。周麗麗是一家藝術培訓機構的負責人,原來需要分別辦理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辦學許可證等證件,現在只需要到一個窗口遞交一次材料,辦一個證,就可以獲得經營許可。青島西海岸新區某藝術培訓機構負責人周麗麗說:「沒有想到這麼快的時間就可以拿到這個證,在證上有個二維碼,拿手機掃一掃,我所有(經營需要的)證件信息,都可以在上面顯示,拿著這一張個證就可以開展經營工作。」目前,當地27類行業被納入「一證(照)通」改革首批試點,通過流程再造,精簡審批材料,整合多項審批事項,優化審批流程,一個行業只需一個證件或執照就達到全鏈條許可,實現「一業一證」。

2·雄安新區:「創新之城」初露端倪

根據經濟參考報消息,雄安新區承載的使命之一是打造新時代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探索可借鑑可複製經驗,高端高新將是新區產業最顯著特點。記者日前在雄安新區採訪時發現,隨著無人駕駛汽車、人臉識別的無人超市和5G網絡等前沿科技布局,這座科技感十足、承載著千年大計的「創新之城」初露端倪。雄安市民服務中心是雄安新區設立後首個大型城建工程,主要承擔政務服務、規劃展示、會議舉辦、企業辦公等多項功能。在建設過程中綜合運用BIM、CIM技術、被動式建築、綜合管廊等30多項新技術,探索形成了國內建築的創新「試驗田」和未來城市的「樣板示範區」。雄安市民服務中心項目採用綠色裝配式建造方式,大力發展裝配式鋼結構、模塊化建築,建築垃圾比傳統減少80%以上,構件工廠化生產,大大減少了現場濕作業,減少了施工噪音,施工工期相比傳統模式縮短40%。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百度無人駕駛汽車、菜鳥無人物流車、無人售貨車等各種功能的無人駕駛車輛在道路上來回穿行。由於禁止社會車輛和燃油車進入,工作人員的包裹收取也需要智慧綠色的解決方案,菜鳥驛站包裹服務正在造福這些雄安建設者。

[中經雲端·工業園]

1·蘇州工業園區:營商軟環境造就發展硬實力

根據新華社客戶端消息,作為國際合作的典範,開放是蘇州工業園區營商環境的底色。成立至今,園區堅守國際化視野,主動融入全球產業鏈,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超1萬億美元,成為國內利用外資、發展外貿的高地。靚麗數據下,是園區承受的國際市場的激盪。開放帶來的國際競爭,讓園區始終頂著「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壓力。「園區的發展已經到了向質量要效益的階段,我們要利用外部壓力倒逼,以更大的定力,謀轉型拼質效。」園區黨工委書記吳慶文說。瞄準結構調整與發展潛力,全面提高「引進來」標準。不久前,園區回絕了某全球頂尖製造企業意在當地投建的裝配製造項目,而另一頭,園區毫不猶豫拿出寶貴的土地,為賽諾菲中國生物醫學研究院建設提供載體。放棄「納稅」效果立竿見影的「製造廠」,轉而發展投資周期長、投入大的「研發中心」,園區看似捨近求遠,實是厚積薄發。「園區已經進入創新驅動發展的階段,不再適合單純的製造業、加工貿易,我們現在更關注培育創新生態系統。不是國際領先、全國獨有的技術項目,就不要。」吳慶文說,「匯聚全球頂尖創新資源,才能匯聚世界一流人才。」

[中經雲端·高新區]

1·合肥高新區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根據央廣網消息,2019年世界製造業大會9月23日在安徽合肥落下帷幕,合肥高新區眾多優秀企業展示了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軟體和集成電路、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方面的科研成果,快速發展的合肥高新區讓世界矚目。9月26日,「游中國聲谷 探量子中心——第二屆全國知名財經科技媒體走進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合肥高新區」)活動啟幕,40餘家媒體前來參觀交流,領略「大湖名城 創新高地」的科技實力。此次活動由合肥高新區管委會主辦,中共合肥高新區工委辦和雲掌財經聯合承辦。目前,合肥高新區已成為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區、合肥濱湖科學城創新成果轉化區,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全國首批雙創示範基地、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園區,連續五年在國家高新區綜合考評中穩居第一方陣,躋身國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序列。截至目前,中國聲谷聚集企業600餘家,培育和引進了科大訊飛、華米科技、國盾量子、科大國創、中科寒武紀、聯發科技、北京君正、航天信息、新華三、騰訊、阿里、ARM等行業龍頭企業,同時集聚了科大訊飛智能語音、中科類腦智能、神州泰岳智能寫作、金山智能語義開放平台等一大批全國領先的開放創新平台,已經形成全國AI產業開放性創新平台最密集高地,助力合肥躋身全國人工智慧產業前五強城市(賽迪評價),2018年實現產值650億元。

[中經雲端·經濟新發展]

1·寧夏著力打造西部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

根據經濟參考網消息,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大力實施生態立區戰略,深入推進綠色發展,主動承擔起維護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近年來,寧夏從堅持不懈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到打好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再到打造沿黃生態經濟帶,生態立區戰略被細化為六個方面「28條」。以此為指導,寧夏正著力打造西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鹽池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王增吉說,通過多年治理,這片區域集中連片的明沙丘已全面消除,有效控制面積達1.3萬畝,實現了從沙蝕草原到復活草原,呈現出「五月草長花似海,八月盛綠惹人醉」的生態景象。經過多年持續防沙治沙、造林種草、封山育林等生態建設,截至目前,鹽池縣現有天然草原面積830萬畝,全縣200多萬畝沙化土地全部披上綠裝,超過120萬畝退化草原得以恢復,100畝以上的明沙丘已不多見,年揚沙天氣由10年前每年54次降低到現在的9次,實現了「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有「塞上江南」之稱的寧夏,生態畫卷中自然也少不了濃濃水韻。近年來,實施生態立區戰略的寧夏,持續開展濕地保護與恢復,目前擁有濕地面積達310萬畝,濕地保護率達到51%。寧夏提出,到2020年力爭實現人均半畝濕地。

2·推動園區數字化轉型

根據經濟日報消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園區化戰略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然而,園區發展至今也同樣面臨轉型升級的問題。數字化在推動產業升級的同時,也在重新定義園區。尤其,數字化小微園區具有創新意義。一是更加突出功能特色。園區是區域發展的成功模式和重要增長極。過去「泛園區化」多以追求規模擴大化為取向,存在大而不實、大而不強的問題。小微園區是全新的變革以及探索,其更加突出功能性和特色優勢,注重將園區做精、做深、做優。二是更加體現集約高效。事實上,傳統園區主要是企業物理空間的集聚,小微園區更加傾向於企業的功能性集群。依託核心企業形成功能集群和產業戰略聚合,能夠更好地實現集約高效發展。特別是小微園區畝均效應超過一些傳統園區,值得稱道。三是更加體現數字化要求。數字化小微園區不同於傳統園區經濟行政化、組織層級化,其更加追求運營集成化、服務平台化。企業成為園區集成運營商、提供平台服務、推動形成產業鏈互補連接、上下游融合發展的產業共同體,以共創共享的合作模式實現產業集聚以及企業間相互賦能。未來,建議圍繞「做活存量、做大增量、做優變量」的思路,推進園區轉型升級。進一步加快企業的數字化改造力度,著力提高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全面推進園區高質量發展。

3·安徽省蚌埠市「五彩」產業扶貧帶動農業特色產業扶貧園區88 個

根據蚌埠廣播電視網消息,近年來,蚌埠市突出以「綠色」蔬菜、「黃色」秸稈利用、「紅色」稻漁種養、「黑色」水產品、「白色」奶業生產的「五彩」產業扶貧,參與帶動農業特色產業扶貧園區88個,新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65個,「一村一品」示範區建設20個。

4·粵港澳大灣區:國內首個無人船研發測試基地建成

根據經濟日報消息,近日,國內首個無人船研發測試基地——香山海洋科技港在廣東珠海市正式建成,計劃於2019年年底投入使用,將成為我國海上無人系統與海洋智能裝備設計、研發、試驗的公共技術服務與創新孵化平台,打造智慧海洋產業創新高地。香山海洋科技港由國內無人船「獨角獸」企業——珠海雲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主持建設,重點圍繞無人船與海洋智能裝備產業鏈布局,聚集人工智慧、先進裝備製造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助推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lYKr20BMH2_cNUgUrl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