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有沒取的快遞嗎?
如果有的話就要注意了,不然可能會多花一筆「冤枉錢」。
近日,豐巢快遞櫃宣布將於4月30日實行新的收費標準,並推出會員服務:用戶花五塊錢購買一張「月卡」,就能將存放時間延長到七天,並且享受寄件折扣優惠。
當然,為了推廣會員,豐巢也積極學習視頻網站們的作風,削減了普通用戶的福利:免費保管減少至12小時,超出部分按0.5元/12小時計費,3元封頂,節假日期間不計費。
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部分豐巢用戶的強烈不滿,他們表示12小時實在太短,晚上放進去,第二天上班來不及拿,不就超時了嗎?這種收費標準與實際使用場景相當不符。
還有一部分用戶提出質疑:是不是超過了時間,不交錢就取不出快遞了?
而豐巢方面則回應,此舉是為了將資源利用率最大化,用戶享有兩次免費延時機會,超過後用戶可選擇不使用豐巢快遞櫃的服務,因此並不存在強制收費的情況。
換句話說他們的意思就是:你覺得收費合理就繼續用,不用我們也不攔著你。
經常網購的人都知道,豐巢在2018年就有調整過收費模式,但那次只是增加了一個「讚賞」的頁面,用戶支付的錢也可以退回來,而這次則是擺明要收費了。
也許你會覺得奇怪:以前豐巢免費的時候用戶都頗有微詞,現在竟然還敢實行超時收費,他們就不怕用戶不買帳,放棄使用豐巢嗎?
其實,豐巢之所以敢明目張胆的收費,是因為看準了消費者拿它沒有辦法。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把豐巢等快遞櫃公司「慣壞」的,正是消費者自己。
「豐巢們」的有恃無恐,來自於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其強大的需求。
智能快遞櫃作為代收快遞的解決方案之一,本來面向的就是工作日沒空收快遞的上班族,而他們又占著很大的比重,這才給了快遞櫃行業發展空間。至於上班族休息的周末,豐巢們也機智地選擇了免費,可謂猜透了消費者的心思。
另外,智能快遞櫃本身確實具有不可替代性。雖然菜鳥驛站堅持免費,但它的覆蓋範圍畢竟有限,有些大的小區,最裡面的住戶走去驛站要花上十分鐘,遠不如每棟樓下的都有的快遞櫃方便。
魯迅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對某些人來說是「最後五十米」的問題,對別人來說可能是「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那麼,是不是對距離沒有需求的人,以後就會棄豐巢們而去呢?也不盡然,因為有「習慣」在作祟。
習慣的力量是可怕的,人們越是習慣一種生活方式,就越離不開與之相關的產品。即使要付出更多的經濟成本,也要維持這種習慣。
還記得多年前的「外賣平台大戰」嗎?為了培養用戶點外賣的習慣,外賣平台們給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補貼力度,幾塊錢就能點到平時花20塊錢才能吃到的菜。可現在即使沒有什麼優惠,我們依舊會打開APP點外賣,因為那種「不下樓」的習慣再也回不去了。
快遞櫃也是一樣,一旦養成了習慣就不想改了。更何況對於12小時內能取件的用戶來說,自動取件的效率明顯是比人工取件要高的。高峰期站在便利店門口排隊取件的感覺,相信經歷過的人都懂。
除此之外,隨著民眾付費意識的提高,快遞櫃的收費標準正在為更多人所接受。當一種產品真正在幫人解決問題時,總有一幫人心甘情願為其付費。有人願意花30塊錢「租」百度網盤,就有人願意每個月花5塊錢「租」快遞櫃,說到底只是一個消費觀念的問題。
所以,大量的社會需求和相當數量的意願付費人群,使得豐巢們放心大膽地推出付費制度。把他們「慣壞」的,正是消費者自身。
我知道,這時候一定會有人跳出來說:不要隨便代表消費者!又不是我讓快遞員放快遞櫃的,憑什麼找我收錢?
但他們沒有意識到,其實快遞員選擇用快遞櫃,也消費者自身選擇的結果。
很多人反對豐巢收費的時候說:不是我反對豐巢,而是反對快遞員不通知自己一聲就放豐巢,甚至還有人呼籲多多投訴這種一個電話都不打的快遞員。
那麼,你知道為什麼快遞員寧可冒著被投訴的風險也不肯打一個電話嗎?
要知道,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快遞員挨個打電話詢問,原來覺得放哪裡無所謂的「中立人群」就會倒向「送上門」的陣營,如此一來快遞員的時間成本便大大提高,相當於是「自討苦吃」。
況且,受自古以來「中庸」哲學的影響,多數人秉持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本能地放棄了爭取的權利,這也就是使得消費者整體投訴率並不高。當「被投訴」的損失低於「送貨上門」的損失,快遞員會怎麼做就可想而知了。
有些事,你不去爭取,就永遠不會有。
更重要的是,如果消費者有朝一日真的聯合起來,集體投訴不送貨上門快遞員,也是一場雙輸的戰爭。因為如此一來整個快遞行業的送貨效率就會變低,消費者便會遷怒於快遞公司。
而快遞公司為了保持之前的效率,只能招募更多的快遞員。但資本是逐利的,想讓他們放棄利潤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後的結果,就只能是客單價提高,消費者在快遞柜上省下的錢,又花在了快遞公司身上,形成一個閉環。
所以,快遞櫃付費是個無解的問題,除非我們不用快遞櫃。一方面享受著發達的物流帶來的便利,一方面又不希望他們賺我們的錢——天底下哪有那麼好的事?
作者:趙雲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