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有什麼區別?將來有這三個差距

2021-05-08     孕嬰幫

原標題: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有什麼區別?將來有這三個差距

文/孕嬰幫!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 「先學爬再學走」這句話,它的深層意思是指,想要做什麼事兒,要先從基礎的開始做起,基礎紮實,能力才會穩步提升。

其實對於孩子發育來說,這句話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孩子的身體發育,不能遵循正常的規律進行,未來就難免會遇到問題。

孩子直接學會走路,並不一定是好事!‍

張女士是個很負責任的寶媽,自從生了娃以後,每天都會關注育兒方面的資訊,甚至加入了寶媽群,跟其他人交流育兒經驗。

最近張女士發現,身邊有不少人的孩子8、9個月大,都會爬來爬去,可自家孩子卻總也不動彈,整天坐在原地玩,即便張女士用玩具吸引,孩子也沒有想要爬的意思,這讓張女士有些擔心,並在寶媽群里尋求幫助。

張女士說:「我家娃快9個月了都不會爬,怎麼回事啊,我看你們的寶寶跟我家差不多大的都會爬了,是我家娃發育出問題了嗎,要不要去醫院看看啊?」

有位寶媽說:「你別著急,每個寶寶發育進度不一樣,說不定再大一點就會爬了。」聽了這話,張女士才稍稍放下心來。

時間一天天過去,張女士的寶寶已經10個月了,某天下午張女士突然發現,寶寶竟然扶著沙發邊站起來了,而且還歪歪扭扭走起路來,這讓張女士很意外也很開心,她覺得,孩子一定是非常聰明,不然也不會跳過爬直接就會走了。

可事情並沒有張女士想像的那樣順利,連續好幾天,寶寶走路都是同手同腳,而且經常摔倒,張女士花了很長時間才幫助寶寶糾正過來。後來她意識到,違背規律的表現,是會給孩子身體發育造成影響的。

當孩子身體發育出現違背規律的情況時,大部分家長都會覺得很高興,認為孩子聰明,但實際上卻恰恰相反,不符合發育規律的舉動,對身體造成的積極影響是比較少的,身體沒有一個過渡過程,也就會出現像張女士孩子這樣不協調的狀況。

「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有啥區別?長大後差距明顯!‍

1、感知能力的發展不同

孩子成長當中,不同階段理解身邊事物的方式是不同的,比如孩子先學爬再學走,那麼孩子的視角就是從低到高地,感知事物的能力也會隨著視角高度的變化而變化。

但如果孩子直接跳過爬行開始走路,那麼孩子對「低層世界」的了解就不那麼充分,認知方面存在空缺,感知能力提升的速度就會變慢。

2、腦部發育的情況不同

大腦分為多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功能不同,不能受到相對應的刺激,大腦的開發程度就會降低。如果寶寶先學爬再學走,那麼寶寶肢體方面互相配合進行運動的舉動,就會對腦部造成相對全面的刺激,腦部各個部分一起得到鍛鍊,開發程度就會較高。

但如果寶寶直接走路,那麼上肢方面運動對大腦造成的刺激就會變少,腦部當中一部分沒有得到開發,也就影響到了整體開發的程度。

3、肢體方面協調性不同

肢體的協調能力,需要不斷通過肢體活動去鍛鍊,才能逐漸變強,爬行對於寶寶來說是較為容易的一項活動,可以鍛鍊到多個區域,上肢、下肢、腰背等,對身體、大腦造成的刺激是比較充分的,過程中身體各個部分學會互相配合,協調性也就提升了。

但如果寶寶直接走路,那麼難度較高的活動就會讓身體無法很好地互相配合,繼而形成肢體不協調的狀態。

所以說,大家不要為了寶寶一時的「超越自我」而沾沾自喜,不符合規律的表現,未來必然會影響到孩子的發育。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孕嬰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gbjWnkB9wjdwRpvyq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