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午飯後去旁邊小侄女家閒遊,一進門就聽到哥哥在教訓正在讀一年級的小侄女,原因是這次期末考試又沒考好,數學墊底,語文也不太行。哥哥說就是因為疫情期間,這個學期在校時間短,小侄女一直沉迷於手機遊戲,老師通過手機布置的作業和學習任務,由於沒人監督也沒怎麼完成,天天玩手機,因此基本沒有學到什麼東西,所以這次考的又不行。
疫情期間,網上學習大力興起,但孩子的網上學習效率卻值得我們擔心,很多孩子都沉迷於手機遊戲,趁著家長不注意,在上課或做作業的時候都玩手機,把網課變成了網遊,以至於期末成績大幅度下滑。
那麼即使家長對孩子說:"你不要玩遊戲了,你的任務是好好學習,以便將來可以有一個好前程。"作為家長我們為此非常苦惱,對進行孩子多次思想教育後,看到孩子依然是老樣子,沉迷手機遊戲,在學習上絲毫不用心,此時作為家長我們變得暴躁和憤怒,便對孩子進行一番打罵,但這換來的結果是什麼,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離我們所要求的越來越遠,那麼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屢教不改的背後是多次負強化帶來的快樂效應
孩子沉迷手機,沉迷遊戲,作為家長我們焦慮甚至暴躁,儘管孩子也意識體察到了我們的不滿,但因為遊戲的強大誘惑,孩子選擇了繼續遊戲,我們家長看到孩子這樣,自然是非常生氣的。
因此對孩子又是一頓教育或打罵,但此時孩子已經習慣了這種教育,甚至我們在教育或打罵的時候孩子已經自動屏蔽了我們的聲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這樣便陷入了一個負強化的惡性循環,我們
每次的教育換來的是孩子一次次地違逆,甚至在與我們作對的過程中孩子有一種快樂的感覺。
那麼此時作為家長我們該怎麼做呢?
1、 自我主體教育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特別是低年齡段的孩子,
根據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
,這個階段的孩子處於一種無意識的自我意識還沒有形成的無律階段。他們沒有自己的觀點或見解,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
因此此時我們對孩子不應該僅僅進行枯燥的思想教育,我們要幫助他們找回自己的獨立的主人翁精神,我們可以通過讓其自己獨立地做一項任務,讓其明白自己的價值,讓其體會到學習帶來的樂趣,讓孩子自己真正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比如帶孩子去體驗一天的社工生活,讓他們明白了生活的辛苦,他們自然會努力的發展自已,為自己爭取更好的生活。
二、"吃苦勞動教育"
宋慶齡
的先生曾說:"
知識是從刻苦勞動中得來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成果
。"
讀完主席的
《七年知青歲月》
一書,我們更加體會到了勞動的重要性,在勞動中可以使得孩子的筋骨得以鍛鍊,使得他們明白勞動與生活的艱辛,讓他們在吃苦勞動中成長,吃不了學習的苦將來也吃不了生活的苦,孩子懂得了這份責任這份辛苦自然會放下手機,多去努力,多去鑽研。
三、自我效能教育
自我效能在心理學上來說主要指孩子是否認為自己可以完成某件事或取得某項成就的一種心理動能。孩子沉迷遊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孩子在現實中體會不到成就感或者被肯定的感覺,
才會沉迷於虛擬世界。
因此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多鼓勵孩子,孩子取得階段性小成果的時候我們要及時對孩子進行鼓勵,不要否定孩子,培養孩子強大的
自我效能,
這將為他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爭取更大的勝利。
要想讓孩子自願放下手機,就要給他一個讓他好奇的東西。從小給孩子買很多
有趣的繪本和故事
,還有
利於智力發育
,重點是孩子也很喜歡,這裡給大家推薦
《幼兒早教繪本故事書》40冊,讓孩子從小愛上閱讀
正在被孩子壞習慣困擾的家長朋友,不妨嘗試著陪孩子一起閱讀這套繪本,比家長任何說教都管用,這套繪本原價
198
,現在粉絲專享價格
89
,全套
40
冊,
讓我們一起陪孩子讀這本繪本,愛上讀書,戒掉電子產品依賴症吧!!
因此綜上來說,孩子沉迷手機不專心學習,作為家長我們不能進行多次情感或打罵教育,以至使孩子陷入負強化的惡性循環,我們要做好以上三點教育,使孩子自主地去學習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從小養成孩子計劃能力,以及強大的自我效能感,有了這些能力,孩子將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更加順利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