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分,把「小鮮肉」虐出血的國綜還是第一次見

2019-07-16     電影工廠

年輕,亞文化,火藥味。

「頭部爆款」綜藝,繞不開這幾個詞。

圈子越畫越大,但質疑聲從來就沒停止過。

有選手對導師的。




也有選手對選手的。




歸根究底,扣住一個問題。

在這個全民表達,態度至上的時代,誰能稱作權威?

明星?

流量?

還是入行早的前輩?

最近有一檔國產綜藝,用了一種近乎兇猛的姿態來解釋這個問題:

把明星往土裡摔,把選手往極境上去「逼」。

摔疼了,跌破了,再爬起來。

這就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過,卻都把冒險的渴望潛藏在心底的——

《極限青春》


有一群年輕人。

他們總是單手拎著滑板,在街頭遊蕩,看到一個適合的場地會興奮好久。

這群人,被稱作「板仔」

《極限》的聚光燈,正是對準了他們。

比起說唱、街舞,他們的圈子更小眾,土壤更稀薄。

雖然已經登上奧運會的舞台,但在國內,還是很難開花結果。

入門難,危險係數高。

當年身具武術功底的吳彥祖,都為它摔斷過腿。

放眼娛樂圈,有幾個明星敢說自己夠資格,做一檔滑板節目的嘉賓?

節目組找來三個人——

王一博、程瀟、王珞丹。

男團女團出道的偶像,剛剛扒上「業餘」門檻的票友。

甚至在節目上大大方方地承認:

「沒接觸過,因為上這個節目才開始滑。」





就這麼一檔「先天不足」的節目。

開分的時候,愣是衝上8.5

翻翻下面的評價,一水的星星眼外加海豹式鼓掌。



憑什麼?

它從開始就沒避諱這些不足。

相反,還主動地暴露出來。

不管多高的流量,不管多精緻的妝容,站上滑板,你就只有一件事。

摔。



還是摔。



不光是技術,甚至一身裝束打扮,都要接受選手的diss。



明星是「領隊」。

不是導師,更不是裁判。

在賽場邊,他們也和螢幕前的你我一樣,只有尖叫起立,點頭鼓掌的份。

碰到心儀的選手,趕緊送上代表自己隊伍的鞋帶,生怕被搶走。



真正掌握生殺大權的,在於三位專業評委。

車霖,中國滑板第一人,蟬聯三年全國第一滑手,亞洲室內運動會金牌得主。

袁飛,元老滑手,中國滑板比賽主持第一人,滑板賽事解說家。

韓敏捷,中國板圈領軍人物,首位耐克設計發售定製限量版滑板鞋的中國人。

三個人,都在國際賽事中擔任裁判。同框出場,在場沒有一個選手不服。



但。

三位大佬的評斷標準,也非一成不變。

有選手動作沒有一次成功,卻通過了展示環節。

連他自己都一臉懵逼:

「我怎麼過了???」



評委對著鏡頭,給出他們的理由:

《極限》不是一場單純的比賽。

它關乎精神,還有勇氣。


熟悉套路的都懂。

沒有標準,反而代表更高的標準。

而擺在終點線上的終極大獎,又是2020年X-Games的正賽資格。

一場全世界滑手都為之瘋狂的盛典。


沒法藏私。

每個選手,都必須拼盡全力。

當然也有刻板印象。

愛豆出身的柯家恩剛一下場,無論是女滑手還是女領隊都在驚嘆。

哇!


偶像派,配不配得上實力派?

沒來得及等你質疑,他就一路小跑,來到了場地邊。

節目組為他準備的坡道高度,還嫌不夠。

他欠了欠身子,扶住觀眾席的欄杆,乾脆利落地跳下去。

前面沒人挑戰過的動作,被他信手拈來。

夠瘋。


歡呼的背面,是唏噓。

滑齡20年的OG老炮黑柴,一起身就是滿場的瑞思拜。


站到賽道上。

傷病和退役的陰霾,消磨著他身上的那股衝勁兒。

他一次次失敗,又嘗試。

但最終,還是沒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出精彩的表現。

曾經的「中國第一人」,離開了這片熱愛的場地。


看到了嗎?

無論你是前輩名宿,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都不敢說自己穩操勝券。

技巧再高超的滑手,在腳掌踩上板面之前,都不能預知結果。

在賽場上,「權威」被打碎。

面對地心引力,人人平等。

想要脫穎而出?

只能跟自己去斗。


另一重「不確定性」的標籤,貼在領隊的頭上。

在節目正式拍攝之前,3個領隊的水平各不相同。

有人還是小白,有人已經開始自己嘗試練習。


優勢已經寫定?

節目組早就想到這一點。

每一環節,都針對不同領隊,不同的學習進度去制定難度不同的任務。

而領隊的表現,又直接和他的隊伍掛鉤。

這樣一來,領隊和滑手就被牢牢地綁在一起。


你看到——

選手豁出一切的氣勢,爬3米高的台階跳下去,只為了隊友們能不被淘汰。


你也看到——

領隊不做拖累的決心,即便無法保持站立,坐也坐在滑板上,哪怕是摔得皮開肉綻,鮮血直流。


兩重「不確定」捏在一起,凝成了《極限》的底色——

不可預測。

過程不可預測,較量不可預測,獲勝不可預測。


這股味道,倒是讓勇哥回憶起逐漸遠去的那段時光:

青春

青春本身,不就是沒法預測的嗎?

在青春的日子裡,我們用無數的徒勞,去建造日後人生的城堡。

唯有一件事可以預測。

100次的跌倒,和101次的站起來。


就像《極限》的那句口號說的——

「One more try.」

再試一次,再狂熱一次。

從這個角度看,《極限》像是給所有人的一劑精神氮泵。

尼采說,每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那麼,每個起舞的日子,都可以稱作青春。

你不用擔心已經被青春拋到腦後。

勇敢前行,青春自會拽緊你的衣角。



(P.S. 專業動作請勿模仿。初學者請帶好護具練習,遵守交通法律法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eKXCWwBmyVoG_1Zb-F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