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來自鷹潭的「愛心奶奶」

2019-12-19     鷹潭優生活

關愛孩子、奉獻愛心

韓英,1936年10月出生,在愛民路17號80餘戶這個大家庭里,她就像一位家長,成年人叫她「老媽媽」、孩子們喊她「老奶奶」。她不僅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還經常把鄰居小孩當做自家的小孩一樣,教育大家愛護環境,尊老愛幼。樓院有些父母白天工作忙不在家,孩子們放學後會第一時間去老奶奶家做作業,與韓奶奶聊天,等父母回來後再回自己的家,時間一長韓英家成了孩子們的聚集地。她經常會給他們講故事、帶他們去參加勞動,教育他們從小做個懂禮貌、愛勞動的好孩子。為了讓孩子們健康成長,她把樓院內志願者組織起來,組建了一支巾幗志願者隊伍,為每個孩子服務。「六一」兒童節,他組織樓院小孩表演節目,自己出錢買美食分發給孩子們。韓英常說:「普天之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我就是樓院孩子們的另一個母親,母親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茁壯地成長,希望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融合鄰里,發揮餘熱

韓英退休後和家人搬遷至位於杏園菜場樓上的愛民路17號樓居住,但住上新房的她始終沒有找到喬遷新居的喜悅,相反卻甚為苦惱。17號樓的住戶人員較為複雜,這給了小偷可乘之機,但令人更鬧心的是開發商原先修建了一批柴火間打算配套賣給住戶,後來經技術勘測認定不符合設計規劃便進行了拆除,沒有將碎石、水泥塊清運出去,居民們便把這些地方當作垃圾窖。還有讓人難以忍受的是下水管道太小,經常會發生堵塞,這些讓住戶苦不堪言。韓英同志為了讓鄰居居住的環境更加優美,鄰里關係更加和諧。她動員並帶領鄰里出資自己動手整治樓院環境衛生,維護樓院安全。她積極協助城管、工商部門、派出所、社區一一解決這些問題,還將自己補發的4000元工資,用於贊助建樓院花壇,到花圃買了很多種花、樹種在樓院,現在的樓院成了美麗的空中花園。她發動居民給樓院做了鐵門,志願者義務巡邏,增強了居民的安全感。每住進一戶新鄰居,她都要上門詢問,告知他們要愛護環境,與鄰里要和諧相處。每逢春節,組織樓院志願者老人,送上米和油,融洽了鄰里關係,親如一家。

2018年,為了樓院居民的安全,在杏園菜場改造之際,樓院舊的天棚因為時間太久,存在安全隱患,她牽頭組織居民寫報告要求改造樓院舊的天棚。經協調,樓院舊的天棚全部換成了採光效果好的塑紙玻璃。在改造過程中,她發動居民積極參與,幫助清理雜物,提供施工用的水、電,為工人送茶送水,全力配合。同時動員每家每戶出錢更換了舊的雨水管道,樓院面貌煥然一新。

帶病服務,感動身邊

2006年郭英檢查出患有卵巢癌,醫生說她只能活三年,她不信,她說她為居民還有好多事還沒有做完,要積極治療,拚命的活下去。十多年來,她用頑強的毅力和病魔長期抗爭,用點點滴滴感動並教育著身邊的每個人。

在2010年,她的病情復發了,在醫院住院期間,經常鼓勵其他病人要堅強,要與病魔作鬥爭,同時還不忘給災區捐款捐物。2012年4月她當選為和諧理事會理事長,不折不扣的履行理事會大小職能,調解大小糾紛十多起,2014年1月份的鄒某和錢某之間的鄰里糾紛,韓英及理事會成員在制止不了的情況下,立即報告了片警,遏制了事態的擴大。她組織走訪幸福院老人和兒童30餘次,經常組織居民召開會議,商量樓院的有關事宜,做到居民的事居民商量著辦。她經常組織學習和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學習十九大精神,她的家成了課堂。她始終不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時刻踐行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趁我現在還能動,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我動不了的時候,想做都做不了了」,「一天不為居民做些事,心裡就不舒服。」這些都是韓英日常說的話。了解韓英的人都會被她的精神感染:只要看到韓英同志,想做壞事的人都不好意思做了。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是韓英真實的寫照;生命不息、奉獻不止,這是韓英不懈的追求;服務居民,關愛他人,這就是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

來源:鷹潭組工微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bbpHG8BMH2_cNUgUKw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