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長河流出的結論:老抱怨周圍的事和人,大概看問題的角度偏了些

2019-12-13     知常容

事件

伍子胥幫助吳王夫差爭得王位,同時又輔佐其打敗越國,被夫差賜自殺,最後還來了一個死無葬生之地。

文種幫助越王勾踐復國,幾十年如一日,忠心耿耿。越王勾踐成功復國,而且消滅了吳國,此時勾踐卻來了一句:

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文種最終自殺。

白起幫秦王打下70座城池,立下大功,卻因為在伐趙上與秦王意見不一,發了頓脾氣被賜死。

劉邦的天下有一半是韓信打下來的,曾經有人勸韓信,你可以自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項羽也傳達了這個意思。但韓信說:

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與劉邦一起十面埋伏幹掉項羽之後,韓信先被陳平用劉邦計策抓到長安,楚王也沒得當了,後來被呂后和蕭何聯手殺掉。韓信臨死時說了這麼一句話: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真的太多太多了。

從事的角度:

很多人看完就覺得太殘酷了,這些帝王太噁心了,完全過河拆橋,不念功勞,別人的心是肉長,他們的心是鐵生的。

有些人為此得出人心險惡一說,伴君如伴虎。

站在事上看,的確這些帝王都不厚道,我們譴責這種行為,譴責這一種無道。從社會的角度,我們也不能宣揚這種無良的行為,必須給譴責。

但讀史不應該只有一個角度,還有另外的角度。

從帝王的角度

為什麼這些帝王要幹掉這些功臣?

這些功臣最大的特點就是功勞太大,大到讓帝王產生危機感。

如果一個人對你有威脅,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

換工作。

如果換不了工作呢?

一是提防,二是找個機會讓他離開,避免與自己有接觸。

帝王能換工作嗎?換不了,所以他只能選擇走第二條路。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臣子有機會離開帝王的地盤嗎?當然也沒有這個機會。

最後只剩下一條路:死。

為什麼帝王一開始不殺了這些人呢?

因為他們還有用。

比如劉邦在韓信一開始想要當代理齊王時就殺了他,估計天下最後是誰的也不知道,劉邦自己承認帶兵不如韓信。文種也是這樣,治理越國全靠文種。范蠡當時說過這麼一句話:

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為什麼最後又殺了?

因為沒用了。

夫差已經是霸主,伍子胥這種才能不是他急需的?

劉邦已經統一天下,韓信這種帶兵技能還需要嗎?

勾踐已經滅掉越國,越國已經強大,文種治國才能還需要嗎?

如果已經不太需要,而且對自己又產生威脅,請問你坐在帝王位置上該怎麼處理?

如果我們坐在功臣位置上,該怎麼自處呢?

從功臣的角度

一句話:有用留下,無用就走

范蠡說勾踐這個人是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現在我們對他沒有用了,我們抓緊走吧。

文種堅決留下來,因為他覺得他為勾踐做出這麼多貢獻,好不容易獲得這麼高的地位,總得享受享受。文種要從勾踐這裡得到點東西,自然只有被殺是結局。

范蠡跑的遠遠的,過上富人的生活,成為陶朱公,倒也自在了。

劉邦說張良你立的功很大,我給你封地,張良說我不要。

臣原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最後漢初三傑的韓信被殺,蕭何被抓到牢中,最後通過自污才逃過一死,張良卻啥事也沒有。

一比較,道理就出現了。

開國帝王為什麼喜歡殺功臣。

因為打天下的時候,我們原來都是兄弟,合作互助關係,比如劉邦跟這邦沛縣的兄弟,朱元璋與自己這幫哥們。坐天下的時候就不一樣了,不是兄弟,那是君臣。

這好比多賺錢時,大家共同努力,但是分錢時,就會有發生糾紛。這錢應該是我的,帝王這麼想,功臣就會在想憑什麼?

功臣沒有這樣的想法,帝王可能在猜測功臣有這樣的想法。

有人惦記你兜里的錢怎麼辦?

答案不言自明。

功臣從一開始對帝王有用,到後來對帝王無大用,反而會是一個潛在的競爭對手,還會分走一大堆利潤,下場很明顯了。

聰明的功臣在功成之後就會跑路,或者居閒職,或者歸隱山林,以表示我什麼也不要,這些都是你的。但有些人會覺得不甘心。這兩種情況會有什麼樣的下場已經很明確了。


你的角度偏了嗎?

道德經中有二句話說的很明確: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

為什麼有些人老是看到世界的黑暗呢?老在報怨呢?因為他的角度偏了一些。因為他老是要求別人做什麼,老是要求世界為他做什麼,因為他想得到更多,或者希望和別人得到一樣多。

世界和別人怎麼會是你能控制的呢?既然無法控制,你埋怨世界或者埋怨別人,能解決什麼問題?

除了增加自己的煩惱和為自己的失敗或者偷懶找藉口之外,還有什麼好處?

有一顆種子發芽了,發現上面有塊大石頭,怎麼辦?它不會去怪這塊大石頭,因為推不動,所以他會選擇繞過去。

有些人一直在討論無私好,還是自私好。

這一點《道德經》中早有答案: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你只要對別人有用,別人自然會重用,那你自然也可以得到。如果你對別人無用,甚至有威脅,那你就抓緊走,別留下。

就好比我寫的文章,你們不願意看,那說明對你們沒用。我要反思的不是埋怨你們為什麼不看,雖然這是我辛苦寫出來的。我要做的事情是重新調整,怎麼吸引你們看,要寫對你們有用的內容。

萬事萬物理都相通!

不要認為人不為已天誅地滅,這樣只會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狹小。當然人不為已天誅地滅的本意不是這樣的。

肯定會有很多朋友不認可知常容的觀點。這完全正常,因為世界是萬物,萬物是不同的。

知常容在這裡不是想說服誰,只是分析歷史事件得出道理,覺得有理就聽,無理就無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YjCAm8BMH2_cNUgIH6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