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查出全國空港口岸首個確診病例的「90後」——記北京海關關員謝麗惠

2020-03-31     勞動午報

「注意排查這名旅客體溫是否異常!」進出境旅客巡查通道旁,幾台監控顯示器一字排開。螢幕前,穿著防護服的北京海關關員們目不轉睛地盯著每一幀紅外測溫信息,守護著國門安全。謝麗惠就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作為北京海關所屬首都機場海關關員,從1月22日至今,謝麗惠和同事們一起日夜防守,構築起一道嚴密的國門防疫線。由於謝麗惠排查出全國空港口岸的首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她在前不久被海關總署授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二等功榮譽。

反覆詢問

查出空港口岸首個確診患者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機場之一。新冠疫情防控期間,機場海關也迅速成為抗疫第一線。

1月23日11時,日均出境3萬人次的首都國際機場T3航站樓,正是出境高峰,海關出境衛生檢疫的關員們正在緊張認真地進行體溫監測、醫學巡查工作。

此時,一名男性旅客在通過測溫通道時,測溫儀報警。謝麗惠立刻上前詢問旅客來源地。當得知旅客來自武漢時,她立刻警覺起來,並將旅客帶至醫學排查室進行排查。

「您好,請戴上醫用口罩和手套。」她將旅客帶到排查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指導旅客及其家人戴好防護用品。「請將水銀溫度計夾在腋下5分鐘」,在測溫的同時,謝麗惠對旅客展開流行病學調查與醫學排查。

「您最近有什麼不舒服嗎?這兩天有沒有量過體溫,有沒有咳嗽、嗓子癢等症狀?」謝麗惠詢問著常規流行病學調查表上的每一個問題,雖然旅客都逐一否認,但她心中的警惕並未放鬆。拿起該旅客剛試過的水銀溫度計,謝麗惠眉心緊鎖。該旅客兩次測溫均在38攝氏度以上,他的同行人體溫都正常。

「我沒有發燒,可能就是走過來比較著急,我早上的體溫是正常的。」旅客解釋道。

謝麗惠有些糾結,按旅客自述,沒有呼吸道症狀,只是發燒,並不滿足染疫嫌疑人的判定標準。正當她猶豫如何對旅客進行分類時,該旅客低頭輕聲咳了兩聲,有刻意遮掩的意圖。

「您是不是想咳嗽呀?」

「不是不是,就是太久沒喝水了,想清清嗓子。」儘管旅客極力否認,但有著8年預防醫學專業背景的謝麗惠不再猶豫,她憑藉專業知識與以往的工作經驗,判斷旅客具有疑似症狀,隨即報告值班科長,開啟轉院流程。在等待救護車到場的時間裡,她努力為旅客一家疏導解壓。得知旅客及其妻女還未吃午飯時,她立即安排同事買來飯菜和水。可此時的她因長時間穿著防護服工作滴水未進。6個小時後,成功地將這名旅客轉院。此時,謝麗惠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臉上的勒痕久久無法褪去。

1月26日,經北京市衛生部門確診,由首都機場海關出境現場攔截並轉運的1名旅客被確診為新冠肺炎。這正是謝麗惠攔下的那名旅客,也是全國空港口岸排查發現的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善於總結小技巧

助她準確鎖定可疑目標

得知旅客確診的消息,謝麗惠感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作為一名「90後」、一名醫學碩士,謝麗惠在疫情防控期間主要負責進出境旅客衛生檢疫工作,每天她都要學習最新版本防控方案,認真做好防護用品準備、洗消和紅外測溫設備校準調試工作,在5平方米的巡查通道里,她日均走出近1萬步。因為醫學專業人員緊缺,她經常持續作戰,24小時的值班周期平均睡眠時間不足3小時。謝麗惠說:「由於北京口岸旅客眾多,加上防護物資緊張,海關關員們一套防護服穿十幾個小時,中間不吃不喝已經成為常態。」

日常的首都機場海關出境通道,謝麗惠每天就要巡查近萬名出境旅客,因此練就了「火眼金睛」。工作中總結的「小技巧」讓她總能準確鎖定每一個可疑目標,在這次防疫中也不例外。

以聊天形式拉近與旅客的距離,從而獲得更可信的答案,是謝麗惠工作以來總結出來的流調小技巧。排查過程中,她從不直接問「是或否」的問題,而是以開放式的提問幫助旅客流水式回憶,更準確地獲取相關信息,避免旅客習慣性選擇「否」作為回答。「比如對留學生,我會問什麼時候從國外出發的?出發目的是為什麼?一定要根據回答來判斷。有時候旅客最初的回答和後面的回答並不一致,這時就要高度注意。」謝麗惠說。在她看來,疫情防控沒有小事,每一件事都要做到最好。「這關係到整個社會的安危。」謝麗惠說。

退掉返鄉車票守國門

立志成為父母的驕傲

實際上,就在排查出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的當天,按原計劃謝麗惠應該坐在開往福州的火車上。在北京工作3年來,謝麗惠一直都沒有回家過年。

「科長,我已退掉車票,馬上返崗。」1月22日下午,看著手機里不時傳來關於疫情發展的新聞,聽著手機工作群里此起彼伏的動態消息,握著早早買好的車票,謝麗惠選擇留下。

面對只能再次說抱歉的父母,她用微信回覆:「在來勢洶洶的疫情面前,與同事們一起守國門、保安全,我感到由衷的自豪,女兒一定會成為你們的驕傲。」

本報記者 閆長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VazLnEBnkjnB-0z9Q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