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以為,張國榮打小就有那麼多人疼他,是可以任性地把玩具隨便扔的孩子。可其實根本不是」。
「因為我根本就沒有什麼玩具......最寶貴的就是一部三輪車,那是一部小單車,會叮叮響的那種。」
在《不羈的風》一書中,張國榮這樣描述自己的童年。
意外吧?但最讓人意外的是下面這句話:
「不過,這些對我的童年影響不大,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我童年的時候從來沒有跟父母一起生活,這讓童年的我非常失落。」
什麼?從來沒有跟父母共同生活過?怎麼回事?
原來,張國榮的父親人稱Tailor Cheung(張裁縫),在香港洋服製衣界很有名。有名到像加里·格蘭特、馬龍·白蘭度、威廉·霍爾登等好萊塢巨星都曾專程光顧,到他父親那兒定做衣服。他在香港中環經營著一家工廠,有兩層樓,二樓是工場,一樓用來住人。父親管廠子,母親做文書,兩人都很少回家住。
張國榮則住在香港灣仔,家裡還有一幫哥哥姐姐,由外婆帶著,還有兩個傭人。張國榮在家裡排行老十,兄姐們都比張國榮大不少。在張國榮看來,雖有兄姐,但仍然比不上父母的陪伴,「童年很心酸「。
這種心酸,讓成年後的張國榮在偶然聽到有家長虐待孩子的事情時,帶著自嘲般的口吻說,「我想,小時候被爸爸媽媽打一下其實是一件好事。但我連這樣的經歷也沒有,更別說星期天的時候和爸爸一起拿著相機去外面照相了。」
孩子想跟父母在一起,哪怕是被父母打一下,也覺得是幸福。可做大人的,偏偏要去干工作、忙事業。我們當然可以跟孩子解釋:是為了給你賺錢,給你更好的生活,但正如主持人孟非說的,大人有沒有問過孩子,在孩子心中,什麼樣的生活才是更好的生活?
張國榮還談到他與爸爸之間一件很諷刺的事兒:張國榮從小就長得很好看,大大的眼睛,鼻子很小,嘴巴紅紅的,像個公仔似的。有一次他到爸爸的辦公室,在那裡見到一些世叔伯。他們就問:「仔仔,你真是可愛啊,怎麼樣啊?爸爸有沒有請你去喝茶啊?」
6歲的張國榮那時剛讀一年級,就說了一句很怪的話:「我同他都不熟的!」
注意,這裡張國榮回答時都沒有稱為父親為「爸爸」,只用了一個「他」來指代。就好像這個男人跟其他人沒有什麼兩樣。
不知你聽到這裡有什麼感受,我是做媽媽的人,我聽到這句話在時,心裡一震:跟爸爸的關係,怎麼就淪到了熟不熟的地步?!
但更讓人吃驚的是,張國榮說,他爸爸「始終都對這句話都沒有反應「,之後照樣這樣對他。
張國榮可能到離開世界的那一刻,都在等待父親的回應吧?他小的時候就安安靜靜,2003年4月1日的他,選擇像一隻蝴蝶那樣,從高空中飄下,依然是安安靜靜。
「我們不熟」,簡簡單單的四個字,當一個孩子用來描述和父親的關係時,留給旁人的,只能是感慨和唏噓了。
張國榮結束自己生命時才47歲。那時,他已是歌壇和影壇的巨星,無數的粉絲喜歡他、愛他,他對粉絲說,「我不喜歡別人叫我Lesie或張國榮,我喜歡大家叫我哥哥,因為很有親人的感覺」。
「親人」,你聽聽,他在童年缺失的,從不曾放棄尋找。可縱有親人的「感覺」,卻到底不是他最親的人,沒能留住他。
有些人很幸運,張國榮缺的,他生來就有——父母也許沒有權勢沒有錢財萬貫,但相信家人在一起的力量,所以,不遠走,長相守。
就像我曾經寫過的一位貨車司機,以前是幫別人開車拉貨,現在自己買了一輛車,只為有了車就能時不時開回家去,可以多陪陪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有時候會開夜路回去,為的是在女兒清晨上學前看看女兒。他說,「我女兒現在跟我特別親。跟去年比,現在的我,應該算是一個好父親了吧?
還有些人比較幸運,雖然童年沒有,但伴隨年歲漸長,心智漸豐,實現自我療愈,並且下定決心不再讓子女受自己當年之苦。尤其是那些被孩子叫「爸爸」的,深深知道肩上責任之重,絕不把照顧與陪伴的責任丟給媽媽。
就像大翻譯家、作家和評論家傅雷,在《傅雷家書》中說自己「可憐我過了45歲,父性才真正覺醒》」。
他的大兒子叫傅聰,一直在外求學的兒子,跟他聚少離多。
有一次傅聰在家長住,他說,「真的,你這次在家一個半月,是我們一生最愉快的時期;這幸福不知應當向誰感謝,即使我沒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謝謝上帝了!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
的確,當父母的,最幸福的,就是經由陪伴,兒子女兒變了朋友。
而最不幸的,恐怕就是兒子女兒跟別人說,「我和他們不熟」。
感謝哥哥給我們留下了那麼多經典的角色和歌曲;也感念哥哥為我們講述他的童年,斯人已逝,生者警醒。為人父母,重任在肩!
歡迎關注我,我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一對姐弟的母親。養育兒女的難和苦我懂,教育孩子的著急和心累我更懂。用親身經歷加實用心理學知識,與你分享,讓你的焦慮少一點,成就感大一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