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漆箸傳承。視頻由受訪者提供
東南網4月30日訊(本網記者 盧金福)「許多病菌都是通過筷子傳播的,我們應該培養起用公筷的習慣。」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福州漆箸製作工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國天積極參與推廣公筷的倡儀。他聯合了多家餐飲機構、酒店共同推廣使用公筷(勺),還制定了公筷的生產標準和規格。目前一批定製的公筷已陸續生產完成,並在餐廳里舖開使用。張國天已經在漆筷行業專研了40多年,他表示,疫情當前提倡並推廣公筷對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尤為重要,杜絕病從口入。
張國天生產出的公筷款式 東南網記者 盧金福 攝
筷子在福州有一個別樣的名字,叫漆箸,俗稱漆皮筷子。筷子上融入福州的脫胎漆器工藝,在中國已經有2200多年的歷史,直到2007年,福州漆箸製作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世界筷子的發源地在中國,中國漆箸傳承地在福州。」 張國天對漆箸有很深的情結,多年來一直致力弘揚筷子文化,在傳統的漆箸工藝上不斷進行創新,目前他正積極將漆箸製作技藝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小學藝,見證福州漆箸興衰
張國天在「磨砂」。受訪者供圖
漆箸在福州的歷史悠長。史料記載,2200多年前閩越王無諸在福州建冶始逐漸形成制箸技藝。稱「筷子」為「箸」,始於漢朝,唐朝時稱為「筋」,明清時由「快」到「筷」。自漢唐以來,福州人一直稱筷子為「箸」。
清光緒年間,福州漆筷進入鼎盛時期。據《福州市名產志》記載,清朝至民國生產漆筷較為著名的店家有「蔣興記」「楊春盛」「蔣德興」等。新中國成立後,福州於1954年成立了台江竹器社大量生產漆筷;1958年,台江竹器社、第六脫胎漆器廠漆筷車間、第五脫胎漆器廠漆筷車間合併成立福州漆筷廠。
張國天1956年出生在倉山區蓋山鎮齊安村,這裡過去被稱為「筷子村」,村裡每家每戶都在生產筷子,張國天的父親就是筷子廠的一名藝人。當時,工匠們還將脫胎漆器的台花、晚霞、赤寶砂等漆飾工藝融入到了漆筷上,使福州漆筷更具地方特色。產品採用毛竹、楠木、天然大漆等為主要原料精製而成,造型美觀、工藝精良,而且耐高溫、不變形、不脫漆。
「過去閩江水運發達,生產筷子的原材料竹子從閩北地區通過閩江運送到了福州。」 張國天說,得益於海上絲綢之路交通便利,福州漆箸產品很快就銷售到日本、韓國、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國家。福州漆箸曾經是海關出口的一個科目,成為了中國文化的傳播使者,走向世界各地。
張國天見證了福州漆箸的盛衰歷程。「以前筷子有圓筷和方頭筷兩大類,色彩單調,主要是紅黑兩色,但很有文化特色,百家姓、十二生肖都融入到筷子裡。」張國天從小就喜歡琢磨筷子,十幾歲起和哥哥一起學習製作漆箸,高中畢業後,進了筷子廠學習工藝製作,師從福州漆箸手工技藝大師潘意香、蔣依妹,1985年被提拔為廠長,上世紀80年代,他創辦了一家筷子工廠,至今已經堅守了40多年,被業界稱為「筷子大王」。
在張國天的記憶中,上世紀末期,福州漆箸作坊遍布鄉村,當時福州有六大筷子廠,筷子支撐著福州經濟的發展,經常有綠皮火車拉著筷子運往國外,福州筷子的產量占了全國的80%。2000年後,福州筷子廠接連倒閉,張國天經營的天天筷子廠是福州目前為數不多生產漆箸的民營企業,並一直堅持生產漆箸產品,產品90%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匠心打造, 筷子也能72變
張國天在「打底漆。」受訪者供圖
福州漆箸經過千年的傳統和演變,目前種類繁多,多式多樣。張國天隨手拿起一雙漆箸告訴記者, 漆箸看似簡單,技法卻很豐富,有鑿、刻、劃、描、嵌、繪等等,從毛坯到最後成品,需要經過選坯、拉漆、晾曬、印花等20多道工序。
「每道工序都馬虎不得,要用匠心去打造,才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張國天告訴記者,通常做一雙普通的漆箸要15天,如果工藝再複雜一些,得花1個月以上。經過高溫脫水的筷子毛胚要檢出彎曲、尺寸誤差的用料,再打底漆,以中國生漆調製出瓦灰,完整覆蓋毛坯筷的孔隙。底漆經晾乾後,直接覆上中國生漆,漆面晾乾後,用水磨法磨光表面。
他表示「印花」是漆箸的一大特色,運用了脫胎漆的髹蝕技法,給普通筷子印上紋樣裝飾,可以表現各種題材的人物造型和山水美景,賦予筷子生命力。印花完的筷子還需要再上漆,用透明生漆覆膜,保護裝飾紋樣。
早期上漆以刷把塗抹,不但費工且容易出現厚薄不均,為此,張國天研發了一種「拉漆」裝置,在槽型漆盒一側配備特製橡膠片,筷子尖頭插入沾上生漆之後退回,就可以完成工序。
張國天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將一雙雙小小的筷子在圖案、色彩、款式、造型、花色等方面進行不斷創新。「別看筷子小小的,在工藝上有很多講究。」張國天拿起一根六角筷說,這種造型的筷製作工藝比普通筷子複雜很多,紋落有立體感,拿起來也更有手感,同時有止滑功能。
他還先後研發了中華筷、傳統筷、文化筷、工藝筷,禮品筷,還有便於攜帶的衛生便捷筷等數百種筷子。一款情侶筷,筷身塗繪喜慶的紅漆,加上巧克力和鴛鴦筷架,包裝精美,曾在情人節期間熱賣。還有一款日式「指甲筷」,尾部斜切處形似指甲;與壽山石融合製作的「中華筷」,尾部則嵌著壽山石。
張國天在福州訂立使用公筷(勺)的倡議書。 東南網記者 盧金福 攝
疫情發生後,張國天就著手制定公筷的生產標準,記者在剛生產出一批公筷上看到,筷子顏色做成綠色,體現環保,在筷子上印有「公筷」字樣。張國天告訴記者,公筷的規格是長度26CM,以便顧客更好地區分,還根據每家餐飲企業的需求印上餐廳名字。
擬建博物館,傳播中國筷子文化
張國天在漆藝車間指導「拉漆」工序技術。 受訪者供圖
在張國天經營的天天筷廠里沒有流水線,都是靠著老匠人用手工完成各道工序,工廠過去最高峰時有800多名工人,如今只有70多人。2007年,福州漆箸製作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項目保護單位設在張國天的工廠。於是他著手對核心技藝制定工序標準,抓緊培養後繼人才,目前他培養出的徒弟有28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江蘇等全國不少地方。
天天筷子廠每年都會迎來不少大、中、小學校的學生前來參觀學習和DIY體驗,張國天希望把筷子當成「教科書」融入到桌面教育上,並提出了「媽媽教我用筷子」的概念。他說,媽媽是每個人的第一任老師,在教孩子用筷子吃飯時,一雙筷子就是最好的「教科書」,教孩子德智體全面發展,像筷子一樣,團結友愛,還要拿得起、放得下,做人頂天立地。
「飯桌上可以教孩子很多東西,從小告訴他們一粒米就是一滴汗。桌上的美味,都是爸媽辛苦勞動得來,要懂得愛惜,學會勤勞。還可以教他們愛心和孝心,媽媽夾菜給孩子是愛心,孩子夾菜給爺爺奶奶是孝心。」 張國天說,筷子承載著我們的甜酸苦辣,努力的時候「粗茶淡飯「,成功的時候」山珍海味」。
在張國天看來,漆箸在漫長的發展進程中,與中國傳統的禮儀風俗、宗教思想、民間藝術融為一體。「一雙筷子,不僅是餐具,還是藝術品,承載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凝結了許多前人的智慧。」為了能留住筷子的文化記憶,張國天還利用去全國各地旅遊、出差的機會,收藏各朝各代、各式各樣的筷子和筷籠、筷盒,共計收藏了2000多件(套)作品。
張國天收藏的筷子,材質豐富多樣。東南網記者 盧金福 攝
在福州倉山區陽岐路的筷子陳列館裡,記者看到,各式各樣的筷子琳琅滿目,按照材質與年代分門別類,材料有銀、陶瓷、檀木、玉、牛骨、青銅、竹木、象牙、貝殼等,年代上有漢唐宋元明清的,有魏晉南北朝的,也有近現代的。
鎮館之寶是一雙刀筷,盒子裡面有削羊刀和一雙筷子,「這是到西安出差時,在一家古玩店發現的,花了三年時間才收回來。」張國說,這雙刀筷剛收回來時保存得還很好,盒子上美麗的花紋以及金絲都很鮮艷,但自己缺乏保存經驗,現在刀筷已經被氧化,很可惜。
記者還看到一雙象牙筷,頭部有一個弧形的角度,看起來像毛筆。張國天告訴記者,古人吃飯被骨頭卡住喉嚨時,就會用這種筷子挑出喉嚨裡面的骨頭。
「如果有需要,我願意將藏品捐出去,讓社會共享。」年過六旬的張國天最大的心愿是能建立一個真正的中國漆著博物館,融入體驗、教學等內容,全方位展現漆箸工藝的歷史背景、文化底蘊、工藝流程等,讓更多的年輕人走進漆著,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的筷子文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SfYznEBiuFnsJQVWw9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