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6月13日,市委書記李紅軍在新豐縣檢查防汛救災工作時強調:「堅持把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
新豐縣委縣政府堅決貫徹落實李紅軍書記工作要求,全力推進拆除破舊泥磚房工作,排除安全隱患,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建設美麗鄉村。截至7月28日,全縣已拆除農村破舊泥磚房30310間,面積65.8萬平方米,進一步築牢了安全堤壩。
破舊泥磚房拆除後
空出來的土地怎麼使用
才能更好實現
「一次整治取得多重效果」?
新豐縣通過總結兩年多來破舊泥磚房拆除後盤活利用的典型做法,逐步探索出增加村民用地、增加集體用地、拆舊復墾、土地流轉「四種模式」,並迅速在全縣複製推廣,努力為美麗鄉村建設騰出更多發展空間,為推動鄉村振興加註新動能。
村民用地增加
村莊環境變美
1
記者走進新豐縣遙田鎮新群村看到處處呈現的是一副乾淨整潔的模樣,這一切都歸功於該村拆除破舊泥磚房工作的有效推進。
新豐縣遙田鎮新群村黨支部書記潘光育:
以前這裡都亂七八糟,舊房屋檐下都長了青苔,有些房子都快倒了,尤其是不少村民將泥磚房改成豬欄牛欄,特別是一些位於村裡的小河邊的,家畜糞便就直接排到河裡,使得河水長期都是臭烘烘的,村裡的家禽、家犬也都是散養,導致村裡衛生環境十分惡劣。
破舊泥磚房拆除勢在必行,潘光育表示,拆除閒置、破爛的老舊房屋,不僅消除了安全隱患,更改善了人居環境,是提高生活品位的好事,大多數村民都很支持。
潘光育介紹,為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他們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決定在拆除破舊泥磚房後,由村委組織機械將土地平整,依舊交由村民自行使用。
遙田鎮新群村破舊泥磚房拆除後,選擇合適的地段用於村民家禽圈養,有效改善村內衛生狀況。
潘光育:
由於部分村民主動拆除自己的廢棄豬牛欄和破舊雜物間,自己飼養的禽畜,無處圈養,用拆後的土地用於禽畜圈養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為此,我們由村委統一發放簡易鐵絲網和竹籬笆,與村民商議後,選擇一些和居住區域間隔一定距離,且暫無規劃的拆后土地用於禽畜圈養。
另外,該村還充分利用一些拆除破舊泥磚房後較難整體連片利用的土地「見縫插綠」,因地制宜選種黃皮等常綠果樹,結合村裡已形成的「一村一品」產業發展基礎,日常由戶主管理,掛果後由村合作社統一收購銷售,收入歸農戶,從而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一舉多得的效果。此外,還徵得村民同意,規劃在村裡沿河邊較好的地段建設公園,優化村裡的環境,完善公共設施。
遙田鎮新群村,河道邊牛欄豬圈拆除後,種上了常綠的黃皮等果苗,綠化美化增收,一舉多得。
遙田鎮黨委書記黃劍武介紹說,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農村大多數居民都建了新房,留下了大批無人居住的空心房、危舊房,不僅存在極大安全隱患,而且也大大影響了村容村貌,拆除勢在必行。下一步,他們將加大力度,把握好拆除界限,按「應拆盡拆」原則拆除破舊泥磚房,不斷扮靚鄉村環境,助推鄉村振興戰略,讓群眾生產生活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具幸福感。
集體用地更充裕
公共設施趨完善
1
7月24日上午,記者在新豐縣馬頭鎮潭石村第十村民小組看到,村前小河岸邊翠竹搖曳,拆除舊房子後的一片空地上,已建起塑膠籃球場,在大暑後的陽光下格外耀眼;六棟整齊的別墅已完成土建工程。
潭石村黨支部書記溫小明:
我們已有了規劃,別墅邊的空地用於新農村建設,球場邊的空地用於建設河濱公園,河堤和綠道建設也在規劃中。
在該村的九棟十八井,村前廣場令記者感覺心曠神怡。廣場鋪了地磚,設有舞台,搭有涼架,還有草地花帶,完全不亞於城市公園。新近拆出的空地,已經平整,將建成小花園。
馬頭鎮委書記陳贊寫:
由於規劃先行,群眾對拆後地塊用途心中有數,做起工作來難度小了很多。全鎮那麼快就拆除了13萬平方米,正是因為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
拆舊復墾利用
發揮土地效益
1
在新豐縣豐城街道澗下村的幾個拆舊復墾片區,記者看到,桃樹苗在烈日下頑強地生長。
拆舊復墾讓豐城街道澗下村村容村貌大改觀,發展空間更充裕。
豐城街道自然資源所余少懂介紹,澗下村14個村民小組中,就有12個參與到拆舊復墾中來,完成面積114.64畝。其中大陂逕自然村的兩個村小組復墾29.81畝,澗下自然村的3個村小組拆舊復墾36.16畝。
余少懂:
拆舊復墾的土地,既可集體用於種植作物,也可由村民自行耕種,但不能建房,也不能硬底化,監管期為3年。
拆後集中流轉
喚醒「沉睡土地」
1
新豐縣豐城街道橫江村六組村民陳子軍:
拆除泥磚房後,我們將這些土地集中利用,整體打包「流轉」,現在每年的村集體收入能達到12萬元,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過了。
橫江村六組位於105國道旁,縣城也近在咫尺,有良好的區位優勢。記者來到該村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拆除後平整好的土地,以及地塊上正在建設中的村「文化活動中心」。村裡的廣場也全部硬底化,而村民的住房則統一建在國道旁,一樓是商鋪,均已出租,村民的富裕程度顯而易見。
豐城街道橫江村,拆舊後騰出的土地出租給當地企業,為村集體和村民帶來不菲的收入。
數年前,眼前所見的一切還都是一間間破舊的泥磚房。橫江村主任陳海兵告訴記者,橫江村六組是一個只有不到200人的村小組,五六年前大多數村民就都在國道邊建起了樓房,但村裡原來的泥磚房卻沒有拆除,就此荒廢。因為長時間沒人打理,每年村裡都至少會有四五間泥磚房倒塌,而且這些泥磚房就在村民新房的附近,安全隱患十分明顯。
為了大家的安全,該村小組就開會,一致決定將泥磚房拆除,而這一拆,不僅沒有損害到村民的利益,反而幫助了大家致富。
泥磚房拆除後,面對多出的一整片10000多平方米的空地,村小組首先想到的就是要讓它創造財富,增加村民和村集體收入。於是,依託自身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該村小組經商議後決定,村民的舊宅全部拆除後,除了留取一部分舊宅基地用於自住和公益項目,剩餘大部分土地通過集約化盤活利用,以每平方5元的價格租給附近的企業用於建設停車場、貨物中轉場等,持續產生效益,有效提升了村小組的集體收入。
記者了解到,橫江村六組這種因地制宜的土地流轉模式,正在新豐縣逐步推廣。該縣鼓勵各鎮街結合各村實際,將拆后土地集中起來,促進農業規模經營和連片開發,增加村民和村集體收益。
文/圖:張波 張瑛 劉新暉 許張龍 陳志佳
校對:彭令輝 編輯:肖聲揚
責編:李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NqRO2wB8g2yegNDBeN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