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的2008年曾經發生過不少事情,汶川大地震讓我們全中國人民都團結起來,眾志成城一同抗震救災,北京奧運會讓全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為很多人揭開了中國神秘的面紗,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的航天技術到達了一個新的領域……這麼多的大事發生,讓杭州灣跨海大橋,這座當時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順利建成通車顯得不那麼振奮人心。
如今杭州灣大橋屹立在海中11年,歷經風雨,為嘉興至寧波的車輛提供了最便捷的交通。在杭州灣大橋建設前,從浙江寧波到上海需要走滬杭甬高速公路,由於江浙滬地區經濟高度發達,交通壓力也非常大,滬杭甬高速公路已經擁擠不堪,杭州灣跨海大橋建設成功之後,寧波到上海這兩個經濟強市的陸地距離僅僅只有179公里,足足相比以前縮短了120公里之多,整條杭州灣大橋長約36公里,是一條雙向六車道,可供車輛以高達100公里的時速通過,大大提升了交通效率。
除了在交通上做出了大貢獻,杭州灣大橋還進行了精心的景觀設計,其呈現出S形優美曲線的「長橋臥波」美學理念,讓整座杭州灣大橋具有了較高的觀賞性,成為一處當地美麗的旅遊休閒景點。
杭州灣是錢塘江的出海口,數千年的淤積物沉積讓這裡的土層非常鬆軟,承載力極低,在打地基時需要將一根根地基樁穿過這層淤泥,打到下層的持力層中,雖然杭州灣水深僅有10米左右,最長的一根樁卻需要打到90米的深處,而且由於當地風浪大,讓本來就定位難、速度慢的海上打樁還需要看天吃飯,為了提升工程效率,大橋施工方利用了GPS定位來調整施工,讓效率大大提升,雖然我們現在生活中處處都在用GPS技術,但是在當時還是第一次將GPS技術應用到施工之中,創了國內的記錄。
除此之外,大橋經過部分地區的沼氣也讓人頭疼,在沼氣層施工是世界難題,由於沼氣層壓力大、易燃易爆,施工中擾動這些氣體輕則造成海底淤泥層變形,讓整個施工設計前功盡棄,重則氣體逸散,發生爆炸造成重大損失,我們的大橋施工方為了圓滿解決這一問題,查閱了石油專業的專業資料,採用了主動放氣的方法,在打樁之前先引導氣體主動逸出,從根源上解決了沼氣層帶來的困擾。
跨海大橋除了在建設過程中非常困難,在建成通行之後也需要謹慎注意,跨海大橋所處的地區一般都有強力的海風,跨海大橋最怕的就是海風,在1940年,位於美國華盛頓州的塔科馬海峽大橋就因為橋體與大風產生共振,直接垮塌,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損失,而杭州灣地區大風天極多,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專家在設計橋體是採用了特殊的雙塔斜索麵鋼箱梁斜拉橋體系,保證其抗風能力,之後採用風洞試驗,令大橋可以將吹來的風分解為兩個方向,有效緩解大風帶來的影響,其次,使用了透風率70%的風障,有效減輕大風的力度,最後採用了大風天氣限流限速的措施,四重保險為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如今我國在橋樑工業上越走越遠,曾經世界第一長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已經被膠州灣跨海大橋超越,港澳珠跨海大橋建設完畢後又將由我們自己打破世界紀錄,中國製造,牛!
本文由老溫看世界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