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狹義相對論,質量和能量都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現形式。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一個有點陌生的概念。——愛因斯坦
今天我們將前往熱大爆炸的早期階段,一個粒子/反粒子的湮滅時期。看下宇宙誕生後我們目前已知的所有粒子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有些粒子消失了,而有些粒子卻被宇宙以一定的比例保留了下來?所有的高能故事都發生在宇宙誕生後的3分鐘!
讓我們從今天的宇宙開始,按下想像中的「倒帶」按鈕,穿越回到早期的宇宙。
今天的宇宙中充滿了恆星,它們結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星繫結構,並且在更大的尺度上形成星系群、星系團,以及相互交錯的細絲結構。僅就我們所能觀察到的部分而言,至少有數千億個星系,散布在幾百億光年的範圍內。
宇宙從一個密度更大、更緊湊、更均勻和更熱的狀態發展而來,但是宇宙如何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今天,一切事物之間都相距甚遠,這是因為宇宙一直在膨脹。
如果我們往回推斷,今天相對不重要的事情之一(宇宙的溫度,微波輻射只比絕對零度高2.7 K)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在漫反射密度和低能量下,這些剩餘的光子不會有太大的作用,如果你家裡還在使用兔耳天線的電視,這些輻射光子會在你的電視第三頻道中產生少量的「雪花像素」。
大約1%的「雪花」來自宇宙微波背景。
當宇宙更年輕、體積更小的時候,這些光子不僅密度更大(因為宇宙的體積更小),而且溫度更高(因為光子的波長決定了它的能量)。如果我們一直往回推,微波輻射會變成紅外線,溫度從絕對零度以上的個位數上升到絕對零度以上的兩位數,上升到絕對零度以上的三位數,最終超過水的沸點,甚至最後達到與恆星相當的溫度。最終,穩定原子的電子會被光子「踢出」原子,發生電離,所以這時的宇宙即使是中性原子也無法形成。
再往前追溯,我們就會到達一個原子核都無法形成的時代,因為高能光子會把它們炸成一個個獨立的質子和中子。我們甚至可以回到非常早期的時代,那時的宇宙誕生還不到一秒,光子的能量非常高,兩個光子會自發的產生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對。在宇宙膨脹和冷卻到這一階段之前,宇宙不過是一個由物質、反物質和輻射組成的原始「湯」,在那裡,物質和反物質的自然湮滅轉化為純粹的能量,與物質和反物質從純粹的能量中自然產生相平衡。愛因斯坦最著名的方程,E = mc ^ 2在這時是雙向平衡的。
光子能量越高,自發產生的粒子對就越重。如果我們回到足夠早的時候,宇宙的平均能量足夠高,就可以產生一對頂-反頂夸克(已知最重的基本粒子),我們會發現,那個時候的光子遠遠少於今天的光子!
為什麼呢?
因為就像粒子-反粒子對可以湮滅形成兩個光子一樣,在足夠高的能量下,兩個光子可以相互作用形成粒子-反粒子對!
雖然這時的宇宙有一定數量的光子,但想一下,在標準模型中的每一個基本粒子,包括大質量粒子和無質量粒子。所有的6個夸克和反夸克,每一個都有三種不同的顏色,3個帶電的輕子和3個中微子,以及它們的反粒子對應物,8個膠子,3個弱玻色子,光子和希格斯玻色子,它們都有各自的自旋構型。
這種能量不僅僅是光子,而是均勻地分布在了所有這些粒子中。(根據麥克斯韋-玻爾茲曼能量分布和適當的統計:費米-狄拉克統計為費米子,玻色-愛因斯坦統計為玻色子)當能量足夠高,溫度足夠高時,粒子/反粒子湮滅仍然不斷發生,但它們的發生速率與粒子/反粒子的產生的速率相同。
然而,隨著宇宙的膨脹和冷卻,湮滅率下降了一些,因為每個粒子更難找到它們的反粒子發生湮滅,但正反粒子對的產生率會大幅下降,因為平均能量下降到粒子/反粒子創造閾值以下,產生率就會開始以指數級下降。
任何不穩定粒子的丰度都會隨著其周圍環境的溫度/能量降低到質量創造閾值以下而下降。
毫無疑問,在宇宙高能時刻產生的幾乎所有的粒子都不穩定,所有已知類型的粒子和反粒子此刻大量存在於宇宙中。所以當宇宙膨脹和冷卻時會發生什麼呢?(按質量順序)
所有這些情況下,質量較高粒子的湮滅(或衰變)會加熱剩下的所有其他物質。然後特別有趣、也特別重要的事情發生了:在宇宙冷卻到下一個臨界點的時候(停止奇夸克/反奇夸克的產生),開始從一個夸克/膠子等離子體變成了由單個重子(三個夸克的組合)、反重子(三個反夸克的組合)和介子(夸克和反夸克的組合)的組合。這就是「夸克禁閉」首次發生的地方。
隨後宇宙冷卻到臨界點,發生以下的湮滅/衰變:(按順序)
現在,我們在宇宙中只剩下少量剩餘的質子和中子,大量的電子/正電子對,大量的中微子/反中微子對,大量的光子。以及我們認為與其他粒子不耦合的暗物質(其一直存在)。
緊隨其後你可能會認為電子/正電子會發生湮滅,但首先發生的是另外兩件事。
上圖:質子和中子在玩一個你來我往的遊戲:質子試圖與電子結合形成中子和中微子,而中子和中微子試圖走另一條路,產生質子和電子。(也可以讓質子和反中微子結合起來形成中子和正電子,以及相反的反應。)在幾毫秒的時間內(這在瞬息萬變的早期宇宙中確實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些反應以相同的速度進行。但是隨著能量的下降和溫度的降低,質子和中子之間微小的質量差開始起作用了,從中子中產生質子的反應比從質子中產生中子的反應更容易進行。到宇宙誕生一秒鐘左右的時候,質子與中子的比例就從50/50變成了接近85/15的比例,宇宙更傾向於質子。也可以這樣理解,質子能量更低,更有利於形成,儲存能量。
特別注意下左上方,那裡質子和中子的數量相等,但由於中子到質子反應的強度和質子到中子反應的強度不同,質子開始主導中子。
然後,宇宙再度膨脹冷卻,弱相互作用(允許中微子與所有其他類型的粒子交換能量、允許質子/中子相互轉換的相互作用)被凍結了。這意味著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相互作用速率、能量和橫截面變得太低,已經無法參與宇宙中發生的任何事情了。
到目前為止,電子/正電子、中微子/反中微子和光子都從它們的湮滅中獲得了相應的能量份額。但是當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凍結時,它們就不再參與任何宇宙的遊戲了。直到被我們人類發現,並稱其為幽靈粒子。
所以當最後的湮滅階段發生時,當宇宙冷卻到不能再產生電子/正電子對,它們就會湮滅(留下足夠的電子來平衡質子的電荷,宇宙呈電中性),把所有的能量都轉化為了光子,而沒有轉化成中微子和反中微子。
這就是為什麼宇宙微波背景(大爆炸遺留下來的光子的背景)被測量到的溫度是2.725 K,而宇宙中微子背景(也就是必須遺留下來的中微子的背景)預計只有1.95 K左右。
隨後由於中子不穩定,繼續發生衰變為質子、電子和中微子,這也是為什麼宇宙誕生後經過3分鐘的變化剩餘中子的一小部分發生衰變,產生了(大約)87.6/12.4的質子、中子比例。這個階段以後,最後光子已經冷卻到宇宙足以通過核合成形成第一個重元素。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宇宙大爆炸後不久就產生了最初的氫/氦比例:因為在早期宇宙中所有這些粒子所扮演的特殊角色。
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宇宙中所有已知粒子的最好版本,以及它們在熱大爆炸的最初階段的表現,一直到被凍結、湮滅和衰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