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大規模兩棲戰役的具體實施流程

2020-02-01     華山穹劍

美軍兩棲作戰的實施,是從登陸部隊上船開始的,經過演練、航渡、突擊上陸到奪取統一的登陸場結束。聯合兩棲特遣部隊的人員、裝備和物資可在相距數百公里乃至數千公里的數個不同上船點裝載上船,然後駛往指定的地域會合。上船點的選擇要便於隱蔽作戰企圖和便於裝備特別是重裝備上船,一般利用現有的港口碼頭進行,有時也可以構築臨時的碼頭。裝載上船的程序是:首先裝載各種供給物資,其次是裝載重型武器和戰鬥技術裝備,最後是登陸部隊上船。

在瀕海區域機動的聯合遠征部隊,在海上兩棲攻擊艦和船塢登陸艦位於不同的波次中

裝載上船的方法有三種:

  • 戰鬥裝載法。此種方法是從保持部隊戰術完整性出發,而不考慮裝載面積和空間的經濟適用,按照一定的比例將人員、武器裝備和補給品裝載在同一艘兩棲艦船上,以便於部隊立即投入戰鬥的一種方法。登陸的先遣部隊和首次突擊部隊多採用此種方法。
  • 行政裝載法。此種方式則是將同種裝備或者幾種裝備物資和人員裝載在同一艘艦船上,以便於充分利用艦船的裝載面積和有效空間的一種裝載方法。採用這種裝載方法的,物品下卸後要經過分發才能使用。後續部隊及裝備補給品及非戰鬥物品也常常採用此種方法裝載。
  • 最後是綜合裝載法。即綜合採用上述兩種方法進行裝載。

諾曼第登陸前夕,美軍在英國布里克瑟姆港登上把坦克運上登陸艦,他們即將前往諾曼第對德軍進行大反攻。

接著就是編隊的航渡,又叫做是「向目標地域運動」,航渡從艦船由會合海域啟航開始至主力抵達目標地域海上梯隊區域指定位置時結束。航渡的隊形,根據到達目標地域的先後時間,編為登陸日前到達的航渡大隊,登陸日到達的航渡大隊和登陸日後到達的航渡大隊。

一般情況下,先遣部隊編為登陸日前到達的航渡大隊,在登陸日前數天到達;突擊梯隊編為登陸日到達的航渡大隊,在登陸日或者登陸日前一天到達;後續部隊編為登陸日後到達的航渡大隊,在登陸日後陸續到達。

美軍"波特蘭"號兩棲運輸艦

一個航渡大隊一般由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的運輸艦大隊、一個或者數個登陸艦大隊和其他支援大隊組成。一個陸戰師(旅)通常有一個航渡大隊負責輸送。每個航渡大隊,如果其艦船的航速相差較大,則可以編為一個或者數個慢速船隊和一個或者數個快速船隊。

慢速船隊先行啟航,快速船隊後啟航,兩者在航線上的指定海域會合,然後快速船隊超過慢速船隊,首先進至目標地域。大規模兩棲作戰中,為了隱蔽作戰企圖和兩棲部隊的動向,通常要求在廣大海域沿多條航線開進,至目標地域附近會合。

美國軍港內大量的兩棲艦船,這些艦船是美國實施大規模兩棲戰役的基礎

視航線上可能的敵情威脅,每個航渡大隊通常指派數量不等的水面戰鬥艦隻和潛艇護航,優勢還可能有海軍岸基航空兵和戰術空軍飛機提供航渡掩護。在航渡的過程中,就應最後確定登陸地域、登陸場、著陸區、著陸場、登陸海灘和氣墊登陸艇上陸地段以及登陸的時刻。

突擊上陸階段是兩棲作戰的決定性階段,關係到兩棲作戰的成敗,同時又是兩棲作戰的最困難的階段,要求進行嚴密的組織,參戰各軍種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地行動,突擊梯隊要以最快的速度實施上陸突擊,後續部隊要不失時機地上陸投入戰鬥,迅速擴張戰果,以達成兩棲作戰的目的。在這一階段,主要的行動有:編組海上梯隊隊形,直接火力準備,上陸突擊,奪取、鞏固和擴大登陸場。

​2016年10月5日海地太子港,馬修颶風后的美軍聯合特遣部隊

具體的流程包括:

一、編組海上梯隊隊形。海上梯隊隊形是指運輸艦大隊及其掩護支援艦群發起登陸突擊前,在海上的展開隊形。美國的聯合兩棲特遣部隊登陸部隊的突擊梯隊通常編為突擊部隊和後續部隊。當抵達距離岸邊約80海里的海上梯隊區時,兩棲艦船和掩護支援艦群按照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戰鬥力和最快地上陸順序進入登陸地域。
船塢登陸艦攜帶氣墊登陸艇進入距離海岸約25海里的陣位上;兩棲船塢運輸機攜帶的氣墊登陸艇則需要在距離海岸約40海里處進入陣位;而兩棲攻擊艦和通用兩棲攻擊艦攜帶偏轉旋翼飛機和直升機進入距離海岸約50海里的陣位上;坦克登陸艦和兩棲貨船配置在距離岸邊60海里左右的海域,水面火力支援艦群則在最前方展開作戰隊形,提供火力支援;航母戰鬥群則在後方或者側翼提供近距離空中支援和水面防空支援;其他護衛艦、潛艇則在四周展開巡航,組成封鎖屏護部隊,提供水下、水面掩護。

美國兩棲作戰中需要強大的航空火力支援,圖為美國A-10攻擊機,這種攻擊機是美國對地支援器材的主要成員之一

二、直接火力準備。直接火力準備是在上級或者先遣部隊組織的預先火力準備的基礎上,對新發現的目標和登陸地域內敵人的防禦配系實施的猛烈航空兵、飛彈和艦炮火力突擊。美軍認為,在對方的堅固抗登陸防禦地域實施登陸時,必須使用大量的航空兵、艦炮、飛彈進行火力準備。直接火力準備突擊的重點是登陸海灘附近的防禦設施及縱深內的重要目標。
火力準備從突擊上陸前2—3小時開始至登陸兵力進入上陸點安全界為止,此後轉為火力支援。航空兵、艦地「戰斧」巡航飛彈主要壓制或者摧毀敵防禦縱深內的飛彈發射陣地、機場、防空兵器、岸炮陣地、雷達、指揮所、預定著陸區及附近的敵防空設施和兵力,以及艦船、軍港等目標。艦載中、近程飛彈和艦炮火力則主要壓制或者摧毀上陸海灘及其附近的敵防禦工事、岸防飛彈、炮兵陣地及水際灘頭的天然或者人工障礙物等,同時掩護兩棲部隊和登陸部隊展開、換乘和實施艦岸運動。

正在演習突擊上陸的海軍陸戰隊輕型裝甲車輛,實施大強度的訓練是保障戰時能戰的基礎

三、突擊上陸。突擊上陸的行動,包括了突擊梯隊各師的突擊上陸行動(有時還包括空降師的空降突擊)和後續梯隊的上陸。

  • 師突擊部隊上陸。突擊部隊由陸戰步兵、坦克兵、炮兵及其他戰鬥支援部隊編成。其兵力約為師戰鬥部隊的三分之二(兩個陸戰團及支援部隊)。突擊部隊一部分搭乘偏轉旋翼飛機和直升機上陸;另一部分(主要是重裝備部隊)搭乘氣墊登陸艇和兩棲突擊車上陸。
    搭乘偏轉旋翼飛機和直升機的突擊部隊編成「計劃波」和「待命波」。在火力準備開始的同時或者稍候,「計劃波」在距離岸邊50海里左右的水域登機,在戰鬥攻擊機或攻擊直升機的護航下,按計劃時間發起上陸突擊。著陸後,向登陸海灘方向或者其他重要縱深目標發起攻擊,奪占要點和重要地形,為水面登陸部隊和後續部隊搶占海灘和向內陸進攻創造條件。「待命波」隨時做好上陸突擊準備,聽從岸上指揮官的召喚上陸。在兩棲佯動方向行動的垂直登陸部隊視情況迅速轉移至主要登陸方向上的垂直登陸部隊著陸區,以增強其攻擊力量。


  • 搭乘氣墊登陸艇的突擊部隊(包括坦克、自行火炮等重裝備)在距岸約30海里處從船塢登陸艦或船塢運輸艦下水,從距岸邊約25海里處發起水面攻擊。其上陸分為兩種情況,當敵岸及附近防禦較強時,氣墊登陸艇將坦克和兩棲突擊車(每艇可載3輛)輸送至距岸約4000米或更近的水域下水,登陸兵乘坦克和兩棲突擊車以6—8節的速度由水面向岸灘發起攻擊。
    當敵岸灘及附近防禦被徹底摧毀或者未設防時,氣墊登陸艇將坦克、兩棲裝甲突擊車等直接輸送到敵岸,卸載後,迅速形成一支聯合機械化特遣部隊,向登陸海灘發起快速進攻,奪占預定目標,配合師後續部隊,奪取登陸場。當水面突擊部隊分別乘氣墊登陸艇和兩棲突擊車上陸時,乘兩棲突擊車的部隊需要從距離岸邊16—21海里的船塢運輸艦下水、編波,到達距離岸邊4000米的出發線後,則以高速向岸灘發起衝擊。突擊部隊要求在60—90分鐘內上陸完畢。

F-35B垂直起降戰鬥機將是美國未來兩棲戰役的空中主角

  • 師後續部隊上陸。後續部隊的兵力通常由陸戰師的1個陸戰團及支援部隊組成。後續部隊在火力準備開始之後即在突擊部隊開始行動時,進入換乘區進行換乘、編波,爾後向前機動,根據控制官的命令或岸上指揮官的召喚向岸發起進攻。 其中,換乘通常以營登陸隊為單位進行。兩棲輸送艦船到達換乘區展開後,根據統一的命令開始換乘。所需登陸艇,一部分由船塢登陸艦攜帶。由船塢登陸艦攜帶的登陸艇,在換乘區下水,根據種類和任務的不同,分別到相關的艦船報到、換乘,爾後駛往會合區編波。坦克登陸艦儘量靠前,如敵火力威脅不大,坦克登陸艦則載運坦克、裝甲車輛抵淺水處、直接搶灘上陸。
    師後續部隊先頭營上陸後,充分利用突擊部隊已經取得的戰果,迅速成陸上戰鬥隊形,發起衝擊,攻占指定目標,支援突擊部隊肅清殘敵,鞏固已占領的營登陸場,並在稍作調整後,繼續向前發展進攻。後續營緊隨先頭營之後,從指定的或者有利的方向和地點上陸。上陸後,迅速前進,支援先頭突擊部隊粉碎對方的反衝擊,擴大團的登陸場,爾後繼續發展進攻。

  • 師支援部隊上陸。陸戰師的突擊部隊和後續部隊上陸後,師的戰鬥支援部隊和戰鬥勤務支援部隊跟隨後續部隊之後,通常不經換乘,利用已奪占的港口、機場或者臨時構築的碼頭直接上陸。上陸後,隨即在岸灘大隊的控制下展開後勤支援系統,戰鬥支援部隊迅速加入師的進攻隊形,展開支援活動。
    師後續部隊全部上陸後,與突擊部隊緊密配合,粉碎對方的反衝擊或反突擊,攻占機場、港口或者其他指定的目標,協助突擊部隊建立完整的登陸場。師登陸場的正面通常為25—30公里,縱深為15—20公里。

空降兵在登陸戰役中的重要作用,在二戰中已經體現出來了,圖為二戰時的美國101空降師傘兵

  • 軍後續梯隊上陸,奪取和鞏固軍登陸場。軍規模的登陸部隊的後續梯隊通常由陸軍機械化步兵師或者輕步兵師編成,視情況,空降師也可能編入後續梯隊。軍後續梯隊一般在登陸突擊發起的一至數天後,利用第一梯隊師奪占的機場、港口,由大型運輸艦船或商船將部隊及裝備直接從港口卸載上陸,或由空軍大型運輸機輸送,直接在機場著陸。
    軍後續梯隊上陸後的主要行動是:擴張戰果,粉碎對方的反突擊,在突擊梯隊師的配合下,奪占和鞏固軍登陸場,建立爾後實施地面進攻的出發基地。軍登陸場的正視展開的先頭梯隊師的數量而定。若展開2個師,其正面為50—70公里;若展開3個師,其正面可能超過100公里。軍登陸場的縱深通常達30—40公里。按照兩棲機動戰理論,若敵對登陸地域的威脅較小時,第一梯隊師上陸後儘量橫向擴大登陸場,其1個師的正面,就可能達到50—100公里。然後,再向內陸發展進攻,擴大登陸場縱深。發展進攻和擴大登陸場的行動,採取一般地面進攻戰法,結合空降「蛙跳」戰術實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JxwAnAB3uTiws8KfAq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