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吃了無數個烤地瓜,卻不知道沒有蕃薯的中國有多難

2020-01-04     SME科技故事


我們這一代,沒有經歷過饑荒,也沒有飢餓的記憶。所以提及紅薯,我們首先想到街角飄香的烤紅薯,又或是各種美味的小零食。


但對於紅薯,老一輩人卻有不同的印象,更像是一種「饑荒食物」

讓人忍不住駐足的街邊烤紅薯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民間就還流傳著「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的口頭禪。在糧食短缺的年代,一日三餐可能都是紅薯,就算變著花樣吃,也能把人吃到膩吃到吐。


自誕生之日起,紅薯就註定會成為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食物之一。它本身就是一種產量高且生命力極其旺盛的植物。除了不挑地易養活以外,紅薯還渾身是寶,塊根和莖葉都能吃。特別是在鬧饑荒的時候,更沒有哪種糧食能像紅薯一樣扮演著救世主的角色,幫中國度過了不少劫難。



而現在番薯之所以成為減肥流行食物,就是因為番薯富含膳食纖維,能帶來長時間的飽腹感。以前的窮人家,在吃飯前還會被要求先吃一塊紅薯——紅薯吃飽了,就吃不下昂貴的白米飯了,能起到節省糧食的作用。


只是現在誰也不想被勾起這份不算美好的回憶,所以很多老一輩人都不願吃紅薯,因為真的吃怕了。



不過,更早的時候,中國人可能連紅薯都吃不到。


因為紅薯「土」的屬性,很多人會誤以為紅薯就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原產作物。但事實上,番薯的起源地並非中國,是真正的「舶來品」。而為了讓所有人都吃上這種糧食,紅薯「偷渡」全球的過程也充滿了艱辛。


紅薯有很多別稱,如地瓜、甘薯、番薯、紅苕、金瓜都指的是同一農作物,它們都擁有著同一個拉丁學名Ipomoea batatas,屬於茄目旋花科番薯屬。而「番薯」這一名字就告訴了我們它的出身——美洲。


番薯在中國的各種別稱


大約在5000年前,中美洲和南美洲人就已經馴化了這種作物,地點大約在尤卡坦半島與奧里諾科河口之間(今墨西哥和委內瑞拉之間)。而當地各民族的克丘亞語則把番薯稱為「kumara」。

自1492年,哥倫布首次航行至美洲大陸,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種大交換開始。和玉米、馬鈴薯、木薯、西紅柿等農作物一起,番薯就被帶回了歐洲。



只可惜番薯在歐洲並不受歡迎,反而是同為地下塊根作物的馬鈴薯逐漸占領歐洲人的餐桌。現在番薯也只能屈居馬鈴薯之後,被直接稱為「甜馬鈴薯」(sweet patato)。而在外國,很多人甚至還不太分得清山藥和番薯的區別。


即便如此,還是沒能阻擋番薯向全世界進軍的步伐。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商船,番薯這種作物也被帶到菲律賓、越南等殖民地。


公然認錯番薯與山藥


不過,也有一種說法認為,番薯是靠自己「殖民」全世界,而不是靠殖民者的商船。


有證據顯示,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番薯就已經「離家出走」了。根據放射性碳測年法,考古學學家在玻里尼西亞(Polynesia)就發現了大約公元1000年到1100年間的史前番薯遺蹟。


玻里尼西亞是希臘語中「眾多島嶼」的意思,由太平洋中南部的上千個島嶼所組成的一個三角區域,陸地總面積2.6萬平方公里,島嶼零星分布,人煙稀疏。



而波利尼亞語中番薯一詞「kumala」的讀音,就幾乎與美洲克丘亞語中番薯的讀音「kumara」一樣。這可能說明看了,早在歐洲人踏足美洲之前,太平洋上的多個島嶼就種植著有這種作物了。


此外,1769年庫克(James Cook)船隊從波利尼亞帶回的番薯標本的遺傳特徵也顯示了,在哥倫布之前,波利尼亞就種有番薯了,千真萬確。



那問題來了,這些原產於美洲的區區番薯,是怎樣漂洋過海的?


要知道,中美洲到玻里尼西亞諸島之間最近的距離也至少相隔著3600公里的汪洋。這也是最讓人感到驚訝的地方,而科學家至今仍在爭論這個番薯傳播之謎。


一個說法認為,早於哥倫布,玻里尼西亞人就將番薯從美洲帶回來。當時的玻里尼西亞人足夠精良的裝備,就能跨越太平洋航行至南美洲。他們擁有一種複雜的雙殼獨木舟,看上去就像一個超大型的雙體船,能容納80多人出海航行數月。


庫克船隊的一位畫家到達夏威夷時就畫了一幅畫玻里尼西亞人雙殼獨木舟的圖像


所以玻里尼西亞人又被稱為海洋民族。靠著星座的方向,他們在發現新的島嶼後,又能循著星光回到原來居住的島嶼。就這樣,大約在公元500年左右玻里尼西亞人就抵達了最北邊的夏威夷群島和最東邊的復活節島。大概到公元1000年,他們就完成了對絕大多數太平洋島嶼的占領了。


波利尼亞人是有能力跨越太平洋登陸美洲的,畢竟相比3600公里的航行,玻里尼西亞人的南島語族近親就曾以相同的獨木舟從加里曼丹島出發抵達6000公里外的馬達加斯加。


番薯三條獨立的傳播路徑,紅色為玻里尼西亞人在1100年前從美洲引進番薯的擴散路線,藍色和黃色分別為西班牙船隊的葡萄牙船隊引起番薯的擴散路線。


但玻里尼西亞人「能」,不代表他們就真的「做了」。他們是否真的從美洲帶回番薯,到目前還是個頗具爭議的話題。也有一種可能,番薯的擴散與波利尼亞人無關。因為在自然條件下,番薯的繁殖方式就有很多。


首先番薯能開花結果,這是最常規的有性繁殖,靠種子傳播後代。但番薯最常見的繁殖方式還是壓條繁殖,是無性繁殖的一種。


番薯的匍匐莖上就有許多不定根,而這些根一旦碰到大地就能獨立生長出一株新的番薯苗。此外,番薯被折斷的根莖葉,只要遇到適宜的環境也還能繼續生長繁殖成一株獨立的番薯苗,生命力極其旺盛。



而之前就有研究顯示,番薯即便是暴露在海水中,種子依然能夠生根發芽。此外,許多鳥類也經常穿梭在太平洋上空,攜帶個番薯種子或番薯苗什麼的,也不是不可能發生事。所以說,番薯也有可能是靠自己「殖民」全球的,與你人類的傳播沒太大的關係。

事實上,一項新研究還顯示,庫克船隊帶回的那份番薯標本大約在10萬年千就與其南美洲的番薯親屬分離。


番薯(Ipomoea batatas)、大星牽牛(Ipomoea trifida)與三裂葉薯(Ipomoea triloba)對比


所有的番薯都能追溯到同一祖先。在野外,與番薯接近的便是大星牽牛(Ipomoea trifida)。該研究認為,番薯先以野生祖先大星牽牛的形態散落至全世界,之後再於當地被馴化成番薯的。只是這項遺傳學的研究只涉及了一個歷史樣本,還沒有足夠的說服力來反對人類為媒介傳播番薯的論點。


但無論是玻里尼西亞人還是番薯的自然擴散,都是一件值得讓人肅然起敬的事。



那番薯是怎樣傳入中國的?靠玻里尼西亞人的木船和番薯的自然擴散還得太慢了一些,將番薯帶至全球的重任還是得回到哥倫布和歐洲殖民者身上。


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到紅薯被傳入中國,其實還早了一百年。當時西班牙水手已經把番薯帶到菲律賓廣泛種植,以補貼糧食的不足,但中國還未有關於番薯的記載。番薯苗紮根中華大地,還要等到16世紀末。而在中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明朝福建商人陳振龍將番薯「偷渡」回國的事。

《金薯傳習錄》,紀錄了陳振龍將番薯引進中國的傳奇經歷


陳振龍本是一個讀書人,但科舉未中便從20歲開始隨船偷渡至呂宋(今菲律賓),經常往返於呂宋和福州之間做生意。


初到菲律賓,陳振龍便被遍地的番薯吸引住了。紅薯擁有著耐乾旱貧瘠、不挑地、易移栽繁殖等各種優點,如果能將這種作物引進國內,定是一本萬利的生意。只是當時在殖民者的統治下,菲律賓的海關非常嚴格,禁止出口任何作物,特別是這種有巨大應用價值的農作物。


陳振龍多次嘗試偷幾個番薯回國,但一直都沒能成功。他曾把紅薯藏在藤箱底部,直接被海關查出並沒收。他也試過將紅薯編入藤籃里,想拎著籃子矇混過關,結果因為有「前科」的原因還是被查出並罰了款。


最後還是將番薯的藤蔓絞在纜繩里,然後再塗上一層泥巴以掩人耳目,才算混過了嚴格的海關檢查。隨後這條番薯藤便被吊在船舷下,經過七天的海上漂泊才回到福州。從此,番薯就在中華大地紮下了根,時間為公元1593年


不過,經過學者的考證,我國番薯的引進更可能是多地同時進行的。如公元1582年,經廣東東莞人陳益由越南帶回,也有說番薯由陸地傳入西南邊疆的雲南。只是這些引進記載尚存爭議,而且從番薯的引進和推廣力度來看,還是陳振龍最為成功。


因為陳振龍並非引進了就了事,他還帶著整個家族整整祖孫六代都在致力於將番薯引種、推廣至全國,功不可沒。儘管不會各種現代育種技術,但陳振龍靠「偷渡」番薯也常被網友稱為「古代袁隆平」。


陳振龍祖孫六代推廣番薯種植的傳播圖


而番薯身上的所有特點,也都註定它能擔起喂飽百姓的責任,是不可多得的緩解饑荒的「救命糧」。自番薯被廣泛種植以後,中國的人口也有了非常顯著且高速的增長。清初我國人口從 1655 年的 0. 14億劇增到 1741 年的 1. 4 億,自後依然一路上升至1850年的4.3億。儘管很難量化番薯對明清兩朝人口暴增的影響究竟有多大,畢竟當時被引進的美洲作物還有玉米、花生等,而其他原因也會影響人口的增幅。


但很多人的命也確實是番薯救回來的,特別是在糧食欠收的饑荒之年,「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就是民間的一種普遍說法。而沒有紅薯的賤養代糧之功,中國可能很難成為有現在人口規模的泱泱大國。現在,我國依然是全球番薯產量最大的國家。但值得高興的是,它已經沒了「末世救濟糧」的屬性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GOaeW8BMH2_cNUgDjM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