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英雄楊利偉:18年前瀕死26秒的背後,是鮮為人知的辛酸

2021-03-17     世界華人周刊

原標題:航天英雄楊利偉:18年前瀕死26秒的背後,是鮮為人知的辛酸

最近,政協委員、航天英雄楊利偉頻頻登上熱搜。為我們科普航天知識的同時,也公布今明兩年的中國航天計劃,屬實提氣!18年前,楊利偉完成了登入太空的壯舉,成為「中華飛天第一人」。然而這背後,卻是不為人知的辛酸。

不知從何時開始,網絡上出現了許多關於楊利偉的謠言,陰謀論者說得煞有介事,簡直比小說還要精彩,留給讀者以無盡的回味。

這些謠言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對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官方微博予以闢謠:

楊利偉也予以澄清,同時他也提到,他在艙中經歷了「瀕死的26秒」。

短短几個字,將英雄的航天人和中國偉大的航天事業,再度拉進了人們的視野。

1

「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

中國人來到太空了!」

2003年10月15日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象徵著中國航天事業成功進入到載人航天階段,在中國航天史上樹下了一座里程碑。

在進入預定軌道、按規定完成了手邊工作後,楊利偉第一時間解開束縛帶,衝到了舷窗旁。

「這一刻,我已經忘記了訓練的時候是要怎樣去控制自己。我衝到舷窗旁去俯瞰外面,看人類賴以生存了一萬多年的美麗家園。

我感受到了作為中國人的無比驕傲和自豪。」

那一刻,他摘下手套,在工作日誌的背面寫下了這樣一句話——「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太空了!」

2

普通家庭走出來的航天英雄

1965年6月21日,楊利偉出生在遼寧省綏中縣綏中鎮。父親楊德元、母親魏桂蘭同在鎮里一所中學當老師。

讓人想不到的是,我們的航天英雄,小時候竟非常文弱,而且性格內向、缺少膽量。

8歲時的楊利偉

為了改變他的性格,父親每年寒暑假,都會有意識地帶他去爬山,去游泳,去看海,這讓小利偉漸漸對探險和運動有了興趣。

那時的他有著純粹而美好的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鷗那樣,向著藍天飛去。

1983年6月,在楊利偉高中三年級的時候,空軍招飛人員要在當地應屆畢業生中選拔飛行員,他第一個報上了自己的名字。經過嚴格的選拔、考察、體檢、面試等程序,18歲的楊利偉正式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飛行學院的一名學生。

身穿飛行服的楊利偉

1995年8月,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成立,要求從現役飛行員中選拔預備航天員。

楊利偉在各項測試中都達到了優秀,與13位空軍優秀飛行員一起,成為了中國第一代航天員。

3

幾乎達到人體極限的魔鬼式訓練

提到航天員的訓練任務,我們下意識地會認為,一定是非常嚴格和嚴酷的。但具體嚴格到何種地步,我們又很難說得清楚。

對此,楊利偉給出了確切的答案:「這是幾乎達到了人體極限的魔鬼式訓練」。

「我們要脫離地球的引力進入太空,就要承受火箭把你推舉到這個軌道上的加速度。我們在地面進行訓練的時候,是用離心機來模擬實現的,要進行8個G的加速度訓練。每次做這種訓練的時候,臉部都會拉變形,眼淚會不由自主地往下流,你根本控制不住。」

8個G的加速度我們也許沒有概念,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無法接觸到如此高的過載。

我們尋找類似的模型,也只發現過山車是其中最為直觀且最容易被大家理解的。

一般而言,普通過山車能夠達到2-3個G的加速度,絕大多數不會超過4個G。

而國內最高過載的過山車——常州中華恐龍園內的「過山龍」,達到了5個G。

5個G的加速度,幾乎可以用變態來形容。

坐過這條「過山龍」的人是這樣形容的。

看了網友們的體驗,華妹不厚道地揚起嘴角,咧出了一抹笑意。

可這僅僅是5個G的過載。

航天員要經受整整8個G的過載!

能保持雲淡風輕,已是神一般的存在,還要在8個G的過載下,進行一系列的操作。

「在操作的時候,我們手裡會拿著一個報警器。用來幹什麼呢?就是當你一旦承受不了了,隨時按下這個報警器,實驗馬上就會終止。但是自1998年航天員大隊成立以來,20多年過去了,沒有一個航天員把這個報警器按下過。

諸如此類「魔鬼式的訓練」其實還有很多:連續旋轉,下體負壓,剝奪睡眠,以及狹小幽閉環境中的高負荷工作……一個訓練周期中,很多人幾天都吃不下飯。

楊利偉在訓練中

在一個美好的航天夢的背後,是說不完的心酸,也是赤子長懷的愛國精神,一份久難磨滅的責任。

就像楊利偉曾說的:「當1998年成立這個團隊的時候,我就在國旗下進行了宣誓。我想從那一刻起,我們選擇的不是一個職業,而是一份責任。正因為有了這份責任,才支撐著大家去默默地面對種種艱辛,默默地去堅持。」

4

瀕死的26秒

2003年7月,經過嚴酷的訓練和層層篩拔,經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選評委員會評定,楊利偉具備了獨立執行航天飛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級航天員資格。

2003年10月15日9時,在舉世矚目下,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飛向太空。

2003年10月15日9時,神州五號載人飛船升空

首飛意味著要用生命去探索許多未知的風險。

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供借鑑和參考,完全是在摸著石頭過河。

雖然做足了準備,但還是有意外發生了。

在飛船發射的上升階段,當楊利偉正承受數倍於自己身體重量的巨大過載壓力的時候,火箭與飛船產生了低頻共振,二者疊加在了一起。

至今談起,楊利偉仍心有餘悸。

他說:「就像在我周圍放的都是敲鑼打鼓,震動得你受不了,有一種像瀕臨死亡的這種感覺。一是你覺得你用不上力量,二就是你有點要過去的那個意思。」

短短的26秒,他卻覺得像一生那樣漫長,他覺得五臟六腑都已被震碎,他覺得自己會死,他已做好了必死的準備。

所幸,26秒後,飛船穩定了下來。

2003年10月16日,楊利偉安全返回地球

楊利偉用常人難以企及的意志力挺過了來勢洶洶的26秒,通過了低頻共振考驗。凱旋後,他將這個意外情況及時反饋給了航天科技人員。經過技術攻關,從神舟六號飛船開始,低頻共振問題終於徹底解決了。

5

榮耀背後,不為人知的辛酸

楊利偉的妻子張玉梅,原是一位中學教師,賢惠文靜。

楊利偉一家三口

楊利偉由於工作需要,曾輾轉多地。張玉梅從單位離職,陪伴在丈夫的左右。從西北無垠的荒漠,到西南連綿的大山,面對惡劣的環境,她沒有絲毫的抱怨。在她看來,只要能和丈夫在一起,一切苦累都算不得什麼。

但怎麼都沒想到,二人年僅兩歲的女兒,被病魔無情地奪走了生命。

夫妻二人經歷了有生以來最大的打擊,這一刻,整個世界都失去了顏色。

楊利偉沒有被苦難擊垮,他強忍著悲痛,擦乾了妻子的眼淚,毅然決然地回到了崗位,將悲痛化為力量,更加高強度地執行訓練任務。

最終,他沒有辜負國家對他的重託,沒有辜負億萬人民對他的期待,成為了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中國公民。

自此後,中國航天事業昂首挺胸,穩步向前:

從神五,到神六、神七、神八、神九、神十、神十一……中國共有11人登上了太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重大進展。

神州十一號載人飛船

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這是中國首次,也是世界首次在太空中完成3D列印,這對於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超大型結構在軌製造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2020年9月15日,長征十一號火箭完成一箭九星發射;

2020年11月7日,穀神星一號商業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2020年12月6日,嫦娥五號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

航天夢和中國夢緊密相連,正是一代代航天人接續奮鬥、不懈追求,中國航天事業才能闊步前行!

這一刻,55歲的楊利偉,擔任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他依然在積極參加著航天員大隊訓練。

當被問及是什麼力量支撐他繼續戰鬥時,他的回答讓人熱血澎湃——

「只要祖國需要,時刻準備重返太空!」文/牧龍閒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G9bPngB9EJ7ZLmJMrZ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