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猛進的發展,我國眾多科技都走到了世界的前沿。但是科技界的人士都是知道,航天發動機技術,仍然是我國技術的短板。原因有很多,既有材料的難關,又有製造業的問題,更多的被提及的是理論設計落後。其實好多人不知道,當時我國擁有世界上最一流、最頂級、最權威發動機技術專家。這個兩個世界級的泰斗人物就是吳大觀和吳仲華。這兩個人,太相似了,很多人認為是同一個人。
航空發動機
吳大觀和吳仲華,都姓吳,都是江蘇人。吳中華是江蘇蘇州人,吳大觀是江蘇揚州人。他倆都是西南聯大畢業的。他倆都在美國留學過,吳仲華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吳大觀,在美國航空發動機廠學習過。他倆都同樣拋棄了國外優惠條件回國效力。吳仲華被譽為斯貝發動機之父,吳大觀,被譽為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從英國引進斯貝發動機,他倆都先後參與了。
吳大觀
據說,在引進斯貝發動機時,英國談判組態度蠻橫,條件苛刻,漫天要價,僅某些手稿就要80萬英鎊,談判幾乎停頓。不知道哪個官員提到了羅仲華在羅羅公司工作過,中方立即在牛棚中,找到了吳仲華參加談判。幾個回合下來,英方發現這個新來的談判代表不一般,對斯貝發動機原理十分熟悉,不好對付。於是,英方忍不住問了姓名,吳仲華回答「我叫吳仲華」,這時英方代表驚訝極了,首席代表突然起立,全體代表也站起立,向吳仲華敬禮,說:「你是我的老師」。從此談判順利進行,很快就簽訂了協議。
斯貝發動機之父吳仲華
原來吳仲華在英國時,20多歲就當了教授,就創立了國際公認的葉輪機械三元流動理論,斯貝發,動機就是根據這個原理設計的,現代噴氣發動機仍然根據這個原理。吳仲華,他是貝斯發動機的發明者,是斯貝發動機之父。後來,吳仲華的發動機理論被明確地定名為「吳氏通用理論」,理論的基本方程稱為「吳氏方程」。
斯貝發動機,曾經世界聞名,其特點是推力大、耗油低、可維護性好、使用壽命長等優點。從上世紀60年代起被大量使用,不但裝備到民用客機,當時最先進的軍用戰鬥機都被大量裝備斯貝發動機機。例如:法國的幻影和德國的F-104G。上世紀,中國急需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特別是軍用戰鬥機。提高飛機性能的最關鍵因素是發動機,雖然中國舉國之力研製發動機,由於各種原因諸多技術仍然落後世界十幾年,因此,從英國引進的斯貝發動機,對中國至關重要。
法國幻影戰鬥機
吳大觀,為了我國航空事業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吳大觀,組建了我國第一個航空發動機設計機構,建立了我國航空史上第一個發動機實驗基地。設計了我國第一型噴氣式發動機,我國第一型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吳大觀,是航空發動機事業的創始人、奠基人、開拓者。吳大觀在93年的生命中,有60多年,獻給了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吳大觀曾在1944年時,就被選到美國萊可敏航空發動機廠,以工程師的名義進行深造,僅用半年就掌握了活塞式發動機設計全過程。後來,又到惠普航空公司學習,又學習了航空渦輪發動機,這個發動機在美國也屬於起步階段,可以說,他掌握了世界最先進——發動機設計技術。
吳大觀
吳仲華和吳大觀,是當時世界最頂級的航空發動機專家,泰斗級人物。他倆對國家的貢獻都是相當巨大的。都掌握了世界最前沿、最先進的發動機設計理論。要說孰強孰弱,不好區別,因為當時我國的工業水平限制,他倆的理論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殲十戰鬥機
很多人不禁要問,中國擁有最頂級的飛機發動機設計專家,為何中國航天發動機技術上不去呢?
當時由於國防建設的迫切需要,把火箭技術作為優先發展的戰略。一切技術都給「兩彈一星」工程讓路,而航空工業技術為列入國家高科技領域。航空工業在初建時期堅決依靠蘇聯專家,國內技術人員屬於被改造的對象,這個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航空工業發展初期更重視的是飛機機體研究,輕視了發動機研發的路子,數十年不能自拔,造成了發動機落後,限制了各類飛機的發展。
長征五號
航空發動機,被稱為工業之花,是一個國家工業整體水平的標誌,工業的金字塔塔尖。發動機要發展設計到各種領域,當時中國即使有了航空發動機的泰斗級人物,但是材料和工藝是兩大根本難題,航空發動機的核心部件材料我國當時不能製造,例如渦輪葉片所需要的高強度、耐高溫材料,有些工藝需要絕對高的精度,這些我們都打不到。所以,光有一流的設計專家,工業製造業的綜合水平上不去,發動機也研製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