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屯大街」「便宜街」「新立街」……哪條老街讓你難以忘懷?

2019-08-05     唐山大牌

震前,唐山市區的二十幾條主要街道構成全市的基礎圖形;震後,重建的新唐山市區,城市風貌大變樣,但是其主幹馬路和一些舊街道名稱依然保留下來。今天唐山市檔案館帶您重新認識一下唐山的「老街」。

東局子街

1878年7月24日,開平礦務局在開平鎮成立。10月10日,該局從開平鎮遷移到唐山橋頭屯。從此,以開平礦務局局址為中心逐漸形成一條街道,稱之為東局子街。唐山城市的發展從這裡起步。

喬屯大街

大城山下,陡河之濱,有橋頭社,始建於1405年,為原土著居民的聚落區。因為它建立在當時的唐山橋旁而得名。與此同時,有開平中屯衛的士卒在陡河邊屯墾,聚軍戶為屯。清朝康熙以後,這些軍戶改為民戶,併入橋頭社所屬。另外,這裡還有南方的移民所建的橋頭屯。1874年(清同治末年),橋頭社始設集市,成為四鄉土特產品交易中心。1878年,開平礦務局在橋頭社建立唐山煤礦,開鑿一號、二號礦井,礦工源源湧來,與土著居民混居,房舍相連,街道溝通,便形成了喬屯大街及其他喬屯街道。

糧食街

唐山煤礦於1881年開始出煤。為便於廣大礦工購糧,糧商們先由出攤售糧到蓋房定點售糧,形成街道,以「糧」命名的稱糧市街。同樣,賣魚、賣柴的也分區經營,蓋房築屋,建起魚市街、柴草市街等。

廣東大街

開平礦務局總辦唐廷樞是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廣東省開發較早,技術人員較多,唐總辦便從廣東省招來許多技師、工匠到唐山煤礦和唐山機修廠工作。這些廣東人以鄉誼關係,蓋房築屋,聚居在一條街道上,這樣便形成了廣東大街、小廣東街,並建有廣東會館,供來唐山之廣東人吃住之用。同樣,在礦工中有一部分是山東人也居住在一起,於是便形成了山東街。

雙橋里

1881年,開平礦務局在修成唐胥鐵路和挖通煤河之後,又從寧河縣之蘆台河口到唐山,沿著煤河和鐵路修建了十座橋。其中,鄰近唐山的兩座橋是鐵橋,離唐山煤礦礦井稍南的一座鐵橋稱慶成橋,往復兩條軌道從橋上通過。為便於來往行人,在橋下開了兩個涵洞,沿涵洞向東西方向延展的一條街,稱之為雙橋里。

新立街

1896年,從北京通往山海關的關內鐵路建成後通車。唐山新火車站也於同年建成。不久,在新、老火車站之間鐵路兩側豎起鐵柵欄,把唐山截成北、南兩個區。為便於鐵道兩側行人來往,於中間留了北道門、南道門、老道門。這時,因鐵路北側已蓋滿房屋,不能再向外擴展,不得不向鐵路以南發展,所以,便在南北兩道門之間的鐵路南側蓋起民房,開設商店,逐步形成新立街,有新開闢成的街道之意。新立街即今解放路北段。

陸家街

郭謝莊的西頭是鐵路南道門,這裡原來地勢坑窪不平。1919年,開灤煤礦的包工頭陸雲清買下了莊西這片土地,拉土把坑窪之地墊平,蓋起房屋,成為街道,稱陸家街。

東中新街

這條街道建於清末民初,因位於新立街以東,兩條街南北並行,又於溝東大街以西,故稱東中新街,簡稱東新街。

溝東大街

這條街位於東中新街以東,並與之並行。因街位於南北直向的一條礦區排水溝以東,故稱溝東大街。

小山商場大街

上世紀30年代初,小書館、小飯館、小攤販聚集在小山,使之成為市場。小山西面有一牆與之隔斷。1934年,裕豐飯店經理白月亭在此出資建成「大世界」商場,商場為二層樓房,樓上為天娥大戲院,樓下為天宮電影院和糖果店。以後,把市場西口的高牆拆除,闢為街道,西通便宜街,稱之小山商場大街。

便宜街

唐山北道門南側因毗鄰老車站,過往行人多,礦工們常來買東西,於是在此開設了不少簡易飯館、商店、小攤點,因之形成一條東西走向街道。因為這裡出售的物品、食品大眾化且價錢便宜,故稱便宜街。

東興街

1929年,從小山東下坡向東延伸,直到吉祥橋(今勝利橋)修成一條東西大街,稱為東興街。此後,東興街、小山商場大街和便宜街連成東西大街,即今勝利路。

大學路

1906年,開平礦務局與京奉鐵路聯合開辦路礦學堂,在唐山新火車站西南建校。學校建成後,於校門前向新火車站修築了一條馬路,與鐵路並行,稱大學路。

興國路

大城山之西坡原有興國寺。1900年,唐山細棉土廠(啟新水泥廠前身)建成投產後,因採石需要,拆掉該廟,又在大城山西面的紅線溝重建興國寺。後來,從廟前修了一條通向市內的馬路,稱為興國路。

小窯馬路大街

1940年,在唐山煤礦以西建立起瑞生缸局等陶瓷廠,專門制缸。這裡蝟集著的小缸窯逐漸形成一條街,稱為小窯馬路大街。

一條老街,一段歲月,也見證了唐山的變遷。你對唐山的「老街」有哪些回憶呢?歡迎小夥伴兒們點擊文末【寫留言】與我們一同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BFpYWwBUcHTFCnf5HG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