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科夫:史達林心腹,是民心所向,還是無能的接班人?

2021-01-16   枕貓

原標題:馬林科夫:史達林心腹,是民心所向,還是無能的接班人?

1953年3月5日,曾經的蘇維埃領導人——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因腦溢血於莫斯科逝世。

關於史達林的死因至今仍然充滿著謎團,但比起其迷霧重重的死因,當時人們真正所感興趣的是:蘇聯這個當時世界上唯二的超級大國、社會主義陣容的老大哥的最高權力將由誰接管。

如果當時有微博的話,「誰將擔任蘇維埃領導者」這一熱點話題必定登頂超話,問鼎榜首,其將受到蘇聯人民、社會主義陣容國家、資本主義國度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廣泛關注。

但後來的結果都詳細地寫在了歷史書上,在史達林死後,熱愛玉米的光頭——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雪夫通過複雜的政治鬥爭幹掉了所有競爭對手,坐穩了蘇維埃主席這一寶座。

這可能讓當時所有人大跌眼鏡,因為在他們眼中,甚至在史達林自己看來,格奧爾基·馬克西米連諾維奇·馬林科夫是史達林臨終前親自指定的接班人。

那麼馬林科夫究竟是何許人也?他是因何原因倍受史達林的青睞?又是如何在史達林死後的政治鬥爭中落敗於赫魯雪夫並錯失蘇維埃主席這一寶座的呢?而失敗後的馬林科夫其命運又是如何呢?

馬林科夫

馬林科夫何許人也?

馬林科夫是蘇聯歷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儘管對於大多數國人來說,他的名氣遠不如喜愛玉米的光頭赫魯雪夫大。潛意識裡很多人都認為在史達林同志去世以後,接管蘇聯最高權力的是對玉米有著謎一般執著的赫魯雪夫。

但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赫魯雪夫坐穩頭把交椅之前,馬林科夫掌管著蘇聯的最高權力,並且其是史達林臨終之前親自點頭認定的接班人。

1902年,契卡洛市的一個小職員家庭誕生了一個新的生命,父母為其取名為格奧爾基·馬克西米連諾維奇·馬林科夫。

1918年年僅16歲的小馬林科夫參軍入伍,但因其身體孱弱,無法在戰場中衝鋒殺敵、報效祖國,小馬林科夫略通文墨,因此平日裡在軍隊負責抄抄寫寫的文職工作,但誰又能想到,這個小個子日後竟可飛黃騰達。

1920年年僅18歲的馬林科夫結識其髮妻瓦列里亞·戈盧勃佐娃,隨後二人成婚。婚後馬林科夫仕途通暢,連連升遷,據言馬林科夫仕途通暢的背後,與其妻子有著莫大關係。列寧死後,史達林通過一系列政治鬥爭把持了蘇聯的最高權力,托洛茨基就是史達林執掌大權路上的絆腳石。

史達林與馬林科夫

1921年至1925年,因強烈支持反托,馬林科夫受到史達林的賞識,並也因此獲得進入權力中樞的敲門磚。

1925年蘇聯成立了清托委員會,馬林科夫就躋身其中。

但此時的馬林科夫還未進入蘇聯權力中樞,想要仕途上再進一步,馬林科夫還需伯樂的提點。卡岡諾維奇就是馬林科夫的難尋的伯樂,他認為馬林科夫忠誠、機靈,就將其安排在史達林身邊。藉此機會,馬林科夫獲得了近距離接觸史達林的良機。

每每見到史達林,馬林科夫常常將其比作父親。也因此史達林對馬林科夫讚賞有加,認定馬林科夫是值得託付的人,將其任命為蘇聯組織部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馬林科夫進入蘇聯國防委員會,主抓飛機生產,並取得了不錯政績,戰後馬林科夫升任部長會議副主席,地位僅次於史達林,正式進入史達林的核心領導圈。

此時的馬林科夫可以說是蘇聯的二把手,當時國際上也通常認為在史達林百年之後,馬林科夫將執掌蘇聯的最高權力。

馬林科夫

被選定的接班人

時間回到1953年3月5日傍晚,蘇聯領導者史達林已奄奄一息,虛弱到連話都說不出來。史達林核心領導圈的幾位關鍵人物——莫洛托夫、貝利亞、米高揚、伏羅希洛夫、卡岡諾維奇以及馬林科夫前來探望史達林,此時史達林只有一隻手可以活動,見到眾人到來,史達林擺了擺手,示意眾人前來。

莫洛托夫前往,史達林示意走開;貝利亞向前走去,史達林示意走開;米高揚也邁開了腳,史達林同樣示意走開;最後馬林科夫猶豫了許久向史達林走來,這次史達林沒有驅趕,反而緊緊抓住了馬林科夫,似乎有什麼話想對馬林科夫說,仿佛是要將國家託付給馬林科夫。

幾分鐘後,史達林同志撒手人寰,離開了他所為之奮鬥半生的蘇維埃,而翌日,馬林科夫被任命為部長會議主席。

史達林或許感到自己曾經做法給蘇聯帶來種種沉重的負擔而為此內疚,他明白自己的幹部無法為蘇聯做出任何實事,而馬林科夫倡導科技治國,也唯有此人才能為蘇維埃的發展帶來希望。

如今史達林曾經的功過成敗早已煙消雲散,但其選定馬林科夫為自己的接班人,真是用心良苦。

史達林

馬林科夫改革

史達林走了,留下一堆子爛事,此時蘇聯雖然強大,但史達林模式導致的種種弊端也開始顯露出來。國民經濟嚴重失調,重工業為主的蘇聯其輕工業發展停滯,甚至無法滿足國內百姓生活需求。

農民被壓榨嚴重,烏克蘭、庫班、伏爾加這些富庶之地卻餓殍滿地,籠罩在饑荒的陰霾里,而官員幹部則貪圖享樂,紙醉金迷。此時的蘇聯患上了一種慢性疾病,慢慢地榨幹著自己的生命,急需一劑改革的猛藥改變現狀。

面對此景,馬林科夫開始了為期兩年的改革,他認為國之根本在於農業,農民的富裕是改革的首件要事,於是他取消了農業稅,允許農民將自留地擴展四倍以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改革措施成效顯著,民間更是有這樣的說法:「馬林科夫上了台,大餅天上掉下來……」

蘇聯

改革曇花一現

史達林死後,握有實權的貝利亞擁有相當大的權力,馬林科夫聯合其他人扳倒了實力派人物貝利亞,並將貝利亞秘密處決,但並沒有順利坐上第一把交椅,赫魯雪夫提出集體領導,致使馬林科夫無法改變現狀。

赫魯雪夫已經成為馬林科夫執政路上的最大阻礙,但馬林科夫無法消除這個隱患,反而這個喜愛玉米的光頭越來越咄咄逼人。

馬林科夫進行改革時觸動了許多當權派的蛋糕,而當利益被損害時,這些人便企圖聯合起來扳倒馬林科夫,這些人逐漸形成了一個聯盟,而赫魯雪夫或許是聯盟的秘密發起者。

赫魯雪夫

光頭赫魯雪夫多次給予馬林科夫難堪,比如馬林科夫的改革方案經集體討論決定並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赫魯雪夫多次指責馬林科夫改革毫無成效沒有任何進展。

1955年2月,赫魯雪夫終於扳倒了馬林科夫,隨後馬林科夫職務被解除,兩年的改革猶如曇花一現。隨即赫魯雪夫再次恢復農業稅並取消了農民自留地,徹底斷送了馬林科夫改革的成果,此後蘇聯農民生產積極性下降,不得不依靠進口糧食度日。

而赫魯雪夫也並未成功突破史達林模式,幾年後,他被迫下台,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赫魯雪夫

民心所向

馬林科夫的改革為其贏得了民心,雖然失敗猶如曇花一現。失去權力的馬林科夫被流放到哈薩克成為某發電站站長,流放途中,每經過一個車站,都擠滿了曾經因其改革而受惠的農民,想要看一看馬林科夫同志。

面對此景,當權者是害怕的,赫魯雪夫想盡辦法避免馬林科夫與當地人民接觸。但儘管如此,馬林科夫還是結交到了許多好朋友,甚至有人還和當局對著干,將自己女兒的名字取為沃利婭(馬林科夫女兒的名字)。

當他在被流放的發電站擔任站長時,機器需要大修,可財務拿不出錢,負責採購的員工以他的名義,不花一分錢跑遍蘇聯,完成了全部設備的採購。一個被流放失去權力的人仍然還有著如此巨大的魅力,可見人心所向。

1962年馬林科夫退休回到莫斯科,1988年馬林科夫平靜地走完了他的一生。

馬林科夫

結語

馬林科夫作為史達林認定的接班人,雖然過早地「夭折」,在史達林逝世之後,馬林科夫只有短短兩年的時間進行改革,不久其權力便被赫魯雪夫所竊取。在這短短兩年時間內,馬林科夫通過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贏得了民心。

而赫魯雪夫在竊取權力之後,雖然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始終無法突破史達林模式的局限,甚至在其執政晚期搞起了個人崇拜。或許蘇聯交由馬林科夫執政,發展得會更好,這也為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