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好看的電影那麼多,但最適合帶孩子看的,我還是首推這一部

2019-10-15   陳妍媽媽


對於愛看電影的人來說,今年國慶檔電影一定一部也不會錯過,上映的好幾部國產影片,個個都好看,可是說是票房口碑雙豐收。但如果一定要我在其中讓推薦一部適合孩子帶去看的電影,那麼我想第一個還是會推薦《我和我的祖國》。

相信已經有不少人看過這部電影,但我更相信,自己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一定會帶著家人二刷三刷,因為這部由七個小故事組成的電影,不僅迎合了我們上一代人的情懷,也告訴我們的下一代,祖國這70是如何風雨兼程一路走來,以及將這70年的每一個高光時刻都銘記於心。

1、

第一個故事《前夜》,講的是開國大典前一天的事。看到黃渤扮演的林治遠時,大家都笑了,不過如果你以為《前夜》是個喜劇故事,那講著蘇北口音的林治遠可能會讓你失望了。

立國大事在前,時間緊任務重,每一個人想聽到的當然都是「保證完成任務」,但是林治遠這個一根勁的科學家,偏要說「不敢保證萬無一失」。因為從科學嚴謹的角度來講,沒有什麼事是絕對的。

建國之初的北京,物資匱乏,供水供電跟不上。加上內有特務,外有虎狼,所以與其空喊一句「保證完成任務」,不如把所有問題和困難一一擺出來再一個一個解決。

天安門廣場封閉了,林志遠就在院子裡縮小比例一模一樣地搭建場景來干;沒有音樂,從軍樂隊請來小號手,人工伴奏;停電了就自己手動發電……


最感人一幕,是製作新的阻斷器缺少鎳金屬,後來全北京的老百姓都把家裡可能會有用的東西送過來,那種萬眾一心的熱忱連王千源飾演的保衛幹事都被感動到了。

正是因為有了群眾的支持,可林志遠對待任務一絲不苟的嚴謹,一次次地反覆實驗,所以才能提前發現旗杆阻斷器的問題,並及時克服困難修復,也才有了10月1日當天,天安門廣場上冉冉上升的五星紅旗。

2、

第二個故事《相遇》是七個故事中篇幅最短,卻也是設計最巧妙的。

男女主人公甚至連對手的台詞都很少,整個故事情節全靠任素汐的台詞獨白和張譯帶著口罩的眼神演繹。


故事的背景是祖國第一次原子彈實驗成功,張譯飾演的高遠作為參與原子彈實驗的工作人員之一,要跟其他人一樣,切斷跟外界一切的聯繫,包括曾經自己最親最愛的女朋友方敏。這一斷就是三年,完全像人間蒸發一樣。

在一次實驗事故中,高遠冒著輻射的危險,用自己的生命排除錯誤機率,也救下了研究中心中其他人的性命,但領導甚至連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高遠人是被送進了醫院,但心仍然挂念著原子彈實驗。在醫院的每一天,他都如坐針氈,天天等著實驗成功的消息。

一次外出坐公交車,他偶然遇見了方敏。相見卻不能相認,於是方敏就自言自語地講述了他們從相識相戀相知的過程。可是沒等他們相認,前方傳來原子彈試驗成功的消息,其他的人歡欣鼓舞,但他倆之中卻隔著人山人海。

高遠始終堅守著祖國的秘密,沒有說出一個字,方敏也只是憑著一張報紙,猜出個大概。直到多年後女排得勝的那一晚,方敏看著電視上那個熟悉的名字一閃而過,才不由得痛哭失聲。

高遠這樣的人,也許只是祖國歷史長河中許多默默無聞英雄的其中之一。正因為有這些默默奉獻的英雄,我們的祖國才能在「落後就要挨打」的屈辱中一天天強大自信起來。

3、

徐錚導演的《奪冠》,給我的感覺最親切,上海狹窄逼仄的小弄堂,相熟相知的街里街坊,還有一起上下學的小夥伴,大約就是我的童年了。

在電視機還不普及的年代,我們都是這樣許多人擠在一起,看一個小小的螢幕。

一邊是自己心愛的可能再也見不到面的小美,一邊是女排奪冠群情激昂的喜悅,冬冬選擇了後者。這不是小孩子與生俱來的覺悟,而是他為祖國的高光時刻,發自內心的自豪,正如長大後的冬冬說的,「當時女排奪冠太激動了,沒忍住。」


故事中最打動我的一幕,是冬冬身披床單,舉著天線的樣子。那一刻,電視機里的郎平是整個中國的英雄,而披著床單舉著天線的冬冬一樣是整個弄堂的英雄。

七個故事當中,《回歸》最難拍,因為它既要拍出回歸交接儀式的大場面,又要表現香港所有人民對於回歸這件大事的真實感受。

但看完电影後,會感覺這個故事也是最有力量感的,無論杜江在黑暗中將升旗動作練成肌肉記憶,還是顏值和英氣並存踏著正步的朱一龍,都凸顯了一種陽剛的美。


千好萬好不如自己家好,任達華的那句「故園有明月,何羨異鄉明」更是戳進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裡。

英國代表要求0點0分降下英國國旗,但是我們的底線是0點0分升起中國國旗,這是所有中國人的尊嚴,一秒也不能少。

《北京你好》有著強烈的寧浩風格,延續了他電影「笑著笑著就哭了」的路子。

故事前半段,葛優飾演的張北京,是一名普通的北京計程車司機。無意中抽到了北京奧運開幕式門票,人生仿佛開了掛,走到哪兒炫耀到哪兒,但是他最終想的是把這份幸運與榮耀送給兒子當生日禮物。

不想半路冒出來一個髒兮兮的四川孩子,一定要去開幕式現場摸欄杆,還用800塊錢調換了他的門票。一路圍追堵截下來後,本以為這只是個普通的熊孩子,可是當他說出「汶川」兩個字時,不僅張北京的沉默了,我發現電影院觀眾的眼眶都紅了。

孩子千里迢迢來到北京,一心一意想去鳥巢看奧運開幕式,其實只是為了想親手摸一摸自己爸爸修的欄杆,那是他對地震中身故的爸爸最後的寄託。

看似油膩的張北京,最終把這張票送給了那個孩子。因為他和天底下所有的老父親一樣,都有 一顆愛孩子的心。

4、

《白晝流星》是我本人最喜歡的一個故事,原本兩個從小挨餓受窮,嘗盡世間冷暖的孤兒和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之間,不會有什麼必然的聯繫。

但是在故事中,從天而降的神舟十一號卻成為了兩個孩子親眼所見的「神跡」。

田壯壯飾演的退休扶貧辦主任知道,給兩個窮孩子一點錢,或者幫他們找個活兒干,也許是最容易的事,但那也只能救一時之急,最難的是收服其心。

所以,當老主任收留兩個孩子回家時,哥哥想的竟然是「幹完這票大的,再也不回來」。

所謂扶貧不僅僅在於物質層面,更重要的是對教育和思想的扶貧。白晝流星也不是真正的流星,是那些能夠引領孩子前行的人,給予他們希望的人。十幾歲的少年本質都不會太壞,走上歧途是因為缺少信仰和希望。當他們看到天空艙返回的時刻,祖國就成了他們的信仰——祖國可以讓人飛上太空,還有什麼貧窮是無法戰勝的呢?

故事中的老主任對兩個孩子說,「那是你們的星星,快去追。」那是他把生的希望和對未來的信仰交給了孩子,從精神上幫助孩子從絕望中站了起來,只能心懷希望的人,才能真正地起來,成為兩個堂堂正正的人。

《護航》這個故事的的英文譯名是「one for all」,我想它是在告訴觀眾,「一人即是全部」。


在這個性彰顯的年代,人人都渴望成為英雄,但真正的英雄其實不是衝鋒獻陣最勇敢的那個,而是幕後最默默無聞的那一個。

呂瀟然是女飛行員中技術最過硬的那一個,是為了夢想不惜放棄戀愛的那一個,也是為了成全戰友甘當備胎的那一個。呂瀟然雖然沒有實現飛上藍天接受檢閱的夢想,雖然她一直在哭,雖然也心有不甘,但是一人即全部,戰友幫她實現了,就像她自己實現一樣,所以她配得上所有男飛行員的那個敬禮。

呂瀟然傻嗎?當然不,她就像那個坐在路邊為別人鼓掌的孩子,為了祖國的榮光,勇敢爭取也也好,功成身退也罷,都是值得的。

5、

我自己是80後,七個故事我只經歷了四個,我的孩子是10後,沒辦法親身親歷這一切,但作為父母,我有義務讓他知道祖國這70年來的故事。

或許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祖國還是個很玄妙的概念,只有書本上告訴孩子,要愛祖國,愛人民。人民是父母、是老師、是工人、是農民,是形形色色具體的人,但要問祖國是什麼,可能孩子就不一定能回答得出來。好在有《我和我的祖國》這樣的電影,它最鮮明的特質,就是以小人物的視角,展現了祖國70年來這些高光時刻,以及它和我們每個人的關係。

至少看了電影之後,1949年10月1日、1964年10月16日、1984年8月8日、1997年7月1日、2008年8月8日、2015年9月3日、2016年11月18日……這些日期對於孩子來說,不再是教科書里短短的一行,也不再是練習冊里的某一個標準答案,而是他們每個人可以與祖國發生共振的一刻。

等將來,你再問孩子「祖國是什麼?」他們會告訴你,祖國是每天清晨天安門前的升旗儀式,是學校操場上的少先隊隊禮,是國際賽場上飄揚的五星紅旗,是中國護照上鮮紅燙金的國徽和莊嚴的誓詞。

​就像空氣一樣,每天我們生活在其中,也許無法時時刻刻感知覺察,卻依然每時每刻都不能離開她的懷抱。

這是2019年發布的第85篇原創推送

作者介紹:陳妍,親子關係諮詢師、國家育嬰師,電影愛好者,專注親子關係、家庭教育、兒童心理。新書《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網同步上市中。微信公眾號:陳妍媽媽(ID:chenyanmama0514)歡迎關注,討論育兒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