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將殺降之後,他們戰後心理負擔重不重?

2019-12-12     知常容

俗話說一將成名萬骨枯,戰爭是要死人的。平時討論焦點大多集中在名將的計謀,勇敢,策略等等,很少關注到他們的心理層面。今天知常容想聊的一個話題:他們戰後的心理負擔重嗎?

古代名將有一個禁區,那就是殺降,認為殺降是不仁,不義。名將很少會選擇殺降,因為這會被視為暴行,有時形勢逼人,他們不得不選擇殺戮,鐵石心腸,心狠手辣只是表面,他們的內心同樣很脆弱。


殺神白起

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白起,王翦的功勞最大。白起是楚國王室後裔,白公勝的子孫。白公勝就是跟著伍子胥一起逃到吳國的楚平王之孫,後來回歸楚國謀反失敗被誅殺。

他作為秦軍的主要指揮官,一共拔城70多座,立下大功,最著名一戰自然是長平一戰。白起的對手是紙上談兵的趙括。白起誘惑趙軍進入包圍圈,趙軍被圍40多天之後,糧食耗盡,最後趙括命令衝鋒突圍失敗,自己被射死,40萬趙軍全部投降。

白起的聲望達到顛峰,後來韓國和趙國派出蘇代離間白起,成功。白起與應侯范雎之間產生了矛盾,秦國撤兵,錯失最好時機。後來秦國繼續攻趙,白起表示反對,但秦王依舊進行,結果失敗。

秦軍兵敗回來之後,白起就說看看,不聽我的話,結果敗了吧。

秦王很不高興去請白起帶病出征,結果白起說自己病了帶不了,應侯去請也沒有用。最後一怒之下,將白起一擼到底成了士兵,這樣還不夠,最後還逼令白起自殺。


死前的白起說了這麼一句話:

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史記.七十列傳·白起王翦列傳》

從這裡看得出來,他的自殺除了秦王的壓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一種贖罪。

霸王項羽

第二個大規模坑殺降卒的就是項羽,項羽是一個十分殘暴之人,屠城是他經常乾的事情。翻開《項羽本紀》可以找到好多條。

項梁前使項羽別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

最厲害的一次是他坑殺章邯帶過來投降的秦卒二十多萬人。原因很多,糧草不足,還有秦軍人心不穩,諸侯又恨秦軍,管理不方便,留著是隱患等等原因。這二十多萬人就被項羽坑殺掉了。


項羽選擇自殺,他的理由是: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史記.項羽本紀》

為什麼覺得天要亡他呢,相信這裡面坑殺二十萬降卒,包括這些屠城的心理壓力都在此時發揮作用,他也認為自己乾的壞事太多,所以天要亡他。

飛將軍李廣。

李廣一生的夢想就是封侯,但是李廣一生都封不了侯,不是李廣立的功不夠,也不是李廣的資歷不夠,更不是李廣這個人的能力不夠,主要原因是李廣運氣不好,往往立功之後就會有過,功過相抵變無功,而且運氣也不怎麼樣,別人都立了功,有時他卻空手而歸。

劉邦當年有一條命令,叫白馬盟約。

高皇帝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史記.三十世家·絳侯周勃世家》

漢景帝想封他舅舅為侯,時任丞相周亞夫就用這一條給懟回去了,漢景帝也沒有辦法。漢武帝時期的李廣同樣受制於這一條。


對於自己封不了侯,李廣也有自己的解釋。當時他和一個望氣的人交談,他說跟隨他的很多人都封了侯,為什麼我還封不了呢?李廣得出的一條結論:

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餘人,吾詐而同日殺之。至今大恨獨此耳。——《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廣將自己封不了侯的原因歸結到自己殺了八百個投降之人。殺降如同一根刺一樣一直梗在李廣的心中,李廣最後選擇自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贖罪,殺降是擊潰他信心的一個重要因素。

結語

這三位名將,最終都選擇自殺終結自己的生命,雖然因為種種原因,但他們的自殺都和他們曾經殺降不無關係。

但也有殺降之後毫無感覺之人。

五代十國之時,賀瑰帶兵攻打朱溫,兵敗的賀瑰選擇投降,但當時天氣突變,大風揚沙蔽天。朱溫覺得這是老天要他殺人。

太祖 曰:「天怒我殺人少邪?」即盡殺降卒三千人——《新五代史.列傳·梁臣傳第十一》

朱溫談不上什麼名將,他根本沒有人性,自然不會自殺,更沒有心理負擔。他最後死在親生兒子朱友珪的手中,被朱友珪的手下馮廷諤一刀穿透腹部而死。



歷代皇帝對這事情特別在意和重視,明成祖派朱能征討安南,給朱能的詔令中特意提到一點,那就是不能殺降卒。

毋養亂,毋玩寇,毋毀廬墓,毋害禾稼,毋攘財貨掠子女,毋殺降。有一於此,雖功不宥。——《明史.本紀·卷六》

戰爭是殘酷的,和平是珍貴的,人命是最寶貴的。

所以《孫子兵法》謀攻篇特意強調: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換句話說能不發動戰爭,能交流解決的儘量通過交流解決。當然不得已,只好動用武力解決。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31章才說: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4jCAm8BMH2_cNUgIH6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