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先生-開問精選:《這一生都要做個有志趣的人》

2019-08-15     開問網


曾國藩家訓中有一句名言:「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

這句話說的飽含情趣,又彰顯其志。

我們生活的這個年代並不像風雨飄搖、大廈將傾的晚清王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像文正公那樣一生志趣兼備,更多的只是徒有志向而缺乏情趣,或是情趣盎然而胸無大志。

我不是不明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我也很清楚「鶴立雞群,老公雞必奮力啄之」的複雜境況。

倒並不是我想去刻意塑造一個鐵嘴柔腸的硬漢形象,我只是喜歡「講真情、用真心、說真話」,如果讓某些在黑暗之處死死盯著我的人感覺辣眼睛,那我只能說辣了你的眼,或許能明了你的心。

去年休假去了浙江,專程到王陽明的故居和墓地去看了看。

在餘姚陽明故居,我感受到了大明王朝官宦之家的門庭若市,也領略到那片孕育了王陽明的江浙大地是如此的人傑地靈,同時我也尋到了遺失許久的內心寧靜。

在蘭亭陽明墓前,我俯首叩拜,虔誠上香,獨自掃墓,旁若無人也確是四下無人。我靜靜的凝視著墓碑,久久的佇立在墓前,想像著墓冢中那副冰冷的棺槨里,正躺著那位曾經影響了無數仁人志士的新建候,斯情斯景,時間、地點、人物,微風和空氣,仿佛都凝結在了那一刻。

回湖北以後,仔細想想,我也算是和陽明先生隔空對過話的人,而且是跨越了500年的時空,嘿嘿,想到這一點我還是蠻有成就感的。

自己並不是個信鬼神的人,但我確實從心靈最深處感謝陽明的「心即理」讓我更加清晰的認識自己,也認識世界;感謝他的「知行合一」讓我毅然決然的改掉了自身的許多不良習氣;更感謝他的「致良知」讓我不斷地用良知來指引自己,超越自己,無悔的去追求一種精神的高度。

而王陽明也說過「常快活是真功夫」、「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我想這「常快活」和曾國藩的「春意思」應該就是一個意思。而立志,則在二人看來同等重要。

我們常常去學習這些先賢身上的優秀品質和經驗做法,將它們據為己有,但卻很少經過思考讓它們為我所用。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用心感悟。

王陽明活了57歲,曾國藩活了62歲,都是一個王朝不世出的奇才,卻也都算是天縱英才。王陽明死前肺病惡化,咳嗽不止,曾國藩死前一目失明,手腳麻木,都是因為勞累過度而積勞成疾。

王陽明臨終之時說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而曾國藩彌留之際,仍對人生唯一一件錯事「天津教案」耿耿於懷,這也就是對王被稱為「完人」而曾只能稱為「半個完人」的終極解釋。

左手王陽明,右手曾國藩。我一直覺得,改進才是儒學最好的傳承。

從愛惜身體的角度,我覺得二位大儒都不可取,生病了就要及時治療,認真對待,先放下手頭工作好好休息,拖著拖著就把身體拖垮了,這只會讓親者痛,仇者快。

從終身學習的角度,我認為學習並非一定要以犧牲健康為代價,長期的熬夜又早起儘管是一種堅持,但也是一種對生命的摧殘。

在這裡我並不是批判,也沒有資格批判,我只是怎樣想,就怎樣說。

精神世界匱乏的人,哪會明白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被豈是蓬蒿人」的大志向。

境界格局低下的人,哪能理解于謙「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的高品格。

而習慣沉默隱藏的人,就更不可能體會王瑞「江南女子多靈秀,腳踩青石如絲布」的真情趣。

內有大志向,外有真情趣,才能塑造出立身做人的高品格。

堅持總會被一些人看成固執,分享總會被一些人看成炫耀。

而不管怎樣,這一生都要做一個有志趣的人。

版權:開問簽約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2UwmGwBvvf6VcSZImW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