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右旗:農牧民從「談沙色變」到「因沙而富」

2021-05-20     阿右旗融媒體中心

原標題:阿右旗:農牧民從「談沙色變」到「因沙而富」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阿右旗雅布賴鎮巴音蘇布爾嘎查牧民孟和巴圖開始在自家草場上忙活起來,每天帶領工人們在白刺根部人工嫁接鎖陽。「今年打算種2000畝鎖陽,包括打井、買種子等,我投入資金8萬元,3年後就可以開始採挖鎖陽,1年能收入6萬元以上。」孟和巴圖說。

近幾年,孟和巴圖轉變傳統畜牧業生產方式,走特色生態產業發展之路,在白刺和梭梭上接種鎖陽、蓯蓉。他2年前在自家草場試種了100畝梭梭,去年在這些梭梭根上嫁接肉蓯蓉,收益8000元,今年打算再種500畝梭梭,這樣既可保護生態,也可提高收入。「1畝地種50坑鎖陽,2000畝地3年後可以採挖鎖陽,加上之前嫁接的一部分,1年下來可以給我帶來10萬元收入。以前我們這裡風沙大,通過種梭梭、鎖陽,現在生態環境好了,風沙減少了,收入也增加了。」孟和巴圖說。

阿右旗沙生植物種質資源十分豐富,天然梭梭林、霸王、白刺等資源分布面積達1200餘萬畝。近年來,該旗人工種植梭梭林、人工接種肉蓯蓉、封沙育林、飛播造林等生態治理面積達393萬畝,初步構建起了遏制巴丹吉林沙漠與騰格里沙漠「握手」的生態屏障。今年該旗還將全力推動總面積40萬畝的阿拉騰朝格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雅布賴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項目和「三北」防護林工程封沙育林項目實施,還要完成28萬畝造林任務。

據悉,近年來,該旗在防沙治沙的同時,依託獨特的沙漠旅遊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不僅讓越來越多像孟和巴圖這樣的農牧民因沙而富,也讓生活在巴丹吉林沙漠的一大批農牧民從「談沙色變」到「因沙而富」,吃上了沙漠「旅遊飯」。

出生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阿拉塔圖紅海子的牧民朝寶如今是巴丹吉林沙漠的一名自駕游嚮導。「近年來,旅遊業的不斷發展,給我們牧民提供了致富途徑,現在來巴丹吉林沙漠旅遊的自駕游團越來越多,我每年要接待好多團隊,年收入達到幾十萬元。」朝寶說。

阿右旗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在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同時,大力培育發展特色生態產業,逆向拉動生態保護建設。如今,該旗依託沙漠及沙生資源,培育形成以駱駝產業為主導的特色農牧業,駱駝產業產值達1.3億元,養駝收入占農牧民純收入的50%以上;培育形成以蓯蓉、鎖陽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特色沙草產業,從業人員5000餘人,年人均增收2萬元;培育形成以沙漠旅遊為重點的特色生態旅遊產業,「十三五」期間,累計接待國內外遊客669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4億元,分別為「十二五」時期的2.4倍和3倍。該旗被評為「中國十佳全域旅遊示範區」。

保護與發展並重,雙輪驅動,阿右旗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總體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明顯好轉,7000多萬畝草場得到休養生息。「十三五」以來,該旗草原植被覆蓋度由15%提高到17%,森林覆蓋率達到7.6%,實現兩項指標雙增長,空氣優良天數占比達到90%以上。

來源 | 新華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y2_iXkBbyZbTSdkFm7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