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常見意象最全歸納總結

2020-09-16     啟達初中

原標題:古詩詞常見意象最全歸納總結

花草樹木類

1、柳

⊙惜別,留戀,祝願。

古代詩歌中離情常常與柳相關合,以折柳表惜別,其原因首先是由於二者之間具有一種「同構」的關係,柔弱的柳枝那搖擺不定的形體,能夠傳達出親友離別時那種「依依不捨」之情;由於「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更由於柳之易活,寄託了送別人對離人的美好祝願。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該詩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詞·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的是今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鄉的感情呢?」

例2:《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柳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歷史文化積澱的產物,受到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的規定與制約,具有一定的約定俗成性。

附:「楊柳」:傷別情懷

堤柳堆煙:能觸發往事如煙,常被用來抒發興亡之感。(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

2、梅花

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讚頌。

到了唐宋時期,梅花已成為一種高潔人格的象徵。歷覽前代詩詞,「梅花」意象中所表達之意主要有:

(1)引領眾芳,敢為天下先的勇氣。

例1: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

例2:毛澤東《卜運算元詠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2)凌寒不屈的頑強

例1:盧梅坡《雪梅》:「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可見,梅之傲骨,同時它還擔當了春的使者。

例2:張謂《早梅》詩云:「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春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許渾《早梅》亦云:「素艷雪凝樹。」寒梅花發,似玉如雪,「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例3:李商隱《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匝路亭亭艷,非時裊裊香。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縱然青女要下霜來摧折梅花,但過早開放的梅花依然是亭亭玉立,花容清麗,足見其傲骨。

例4:楊億《少年游》的上片「江南節物,水昏雲淡,飛雪滿前村。千尋翠嶺,一枝芳艷,迢遞寄歸人。」在雪裡尋梅,從梅花處得到春的訊息。詩人以廣闊的江南為背景,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開放在雪中的梅花,不僅色白如雪,清峻高雅,還是春的使者,傳遞溫情的驛使!

(3)高潔脫俗的風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魯迅先生曾精闢地用梅花作比:「中國真同梅樹一樣,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個樣子,一忽兒挺生一兩條新梢,又回復到繁花密綴,綠葉蔥蘢的景象了。」他還請人為他篆刻「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發自己的高潔情操。可見,梅花在中國文人眼中是不同於其它花卉的,它的高潔更是與眾不同。

例1:南朝鮑照的《梅花落》:「庭中有雜樹,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落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這裡詩人筆下的梅是節操高尚的曠達賢士。通過對耐寒梅花與軟弱動搖雜樹的對比,表達了對節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視和對曠達賢士的讚揚。

(4)隱者高士的象徵

詩人在受挫時感到塵世的不如意,並受道家逍遙哲學的影響,於是寄情于山林風物,渴望清凈無爭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隱者高士的意象。

例1:張可久《越調.天凈沙 魯卿庵中》:「青苔古木蕭蕭,蒼雲秋水迢迢。紅葉山齋小小,有誰曾到?探梅人過溪橋。」詩人將我們帶入渺無人跡的深幽境地,但秋高氣爽,何來「探梅」之說,其實這「梅」便是如梅之高潔隱士——魯卿。以梅比隱者,隱者亦是梅。

(5)清冷淡雅的美人

梅花自古便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柳宗元《龍城錄》中記載梅花傳說,隋開皇中趙師雄於寒冬時節在羅浮山中見一淡妝素服的美人,此女便是梅花所化。於是,後世常以梅花比美人,不僅因為它本身具有美人姿態,還因為它有清冷淡雅的美。

例1:張雨《中呂.喜春來》:「泰定三年丙寅歲除夜玉山舟中賦:江梅的的依茅舍,石瀨濺濺漱玉沙,瓦甌蓬底送年華。問暮鴉,何處阿戎家。」詩中「的的」二字形容梅花在暮色中仍顯得鮮明耀眼,把灰黃的茅舍也輝映得富有了神氣。「的」在古代亦指女子臉上裝飾的紅點,《釋名.釋首飾》云:「以丹注面曰的。」傅成《鏡賦》亦云:「點雙的以發姿。」可見,梅花如美人頰上的艷艷紅點,益發增添了梅花的美艷。

(6)傳遞情感與祝福的媒介

梅花在成為春之使的同時,也成了傳遞友情的工具。

例1:南朝陸凱《贈范曄》:「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折梅花寄贈友人,正是藉以表達自己以梅花自許,亦一梅花許人,對於友人具有梅花一樣品格的讚賞;同時也含有對友人的慰藉之情,預示不久的將來春天也將到北方。自己對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雖遭嚴寒而不凋謝。頗有一種友情堅貞,與友為善的意味在其中。折梅代書亦是詩人高雅情操的表現。

當然,梅花還是人與人之間傳達祝福的媒介。

例2:《詩經.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這裡講的是「拋梅求婚」的故事。在古代,梅常被視為「媒合之果」。《傳疏》:「梅媒聲同,故詩人見梅以起興。」例9:傳說李清照喪夫後有一上聯:「獨梅隆冬遺孀戶」,後有一喪妻讀書人對曰:「杏林春暖第一家。」二人情投意合,成為終身伴侶。

梅子的成熟又比喻少女的懷春。

例3:如「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絳唇》)

五瓣梅花形狀代表「梅開五福」,即「快樂、幸運、長壽、順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說:「初生為元,開花為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喜鵲在梅花枝頭歡躍鳴叫的圖案,常被冠以「喜報早春」、「喜報春光」、「眉樣添喜」、「喜上眉梢」,取諧音或寓意。「和和美美」、「十全十美」亦取其諧音。「竹梅雙喜」常用作新人的祝福語。

3、菊花

⊙高尚、純潔、高潔、堅貞、堅強、頑強

菊花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蘭花並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有人稱讚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裡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

例1: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徵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

例2: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

例3:毛澤東《採桑子·重陽》里有「戰地黃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於一個戰爭環境,「分外香」三個字凸現了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4、松柏

⊙孤直、頑強、高潔

《論語·子罕》中說:「歲寒,然後知松柏後凋也。」後世詩歌常用松柏象徵孤直耐寒的品格。

例1:劉禹錫:「後來富貴已凋落,歲寒松柏猶依然。」

例2:李山浦:「孤標百尺雪中現,長嘯一聲風裡聞。桃李謗她真是佞,藤蘿攀爾亦非群。」

例3:李白《贈書侍御黃裳》:「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

例4: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

例5:陳毅: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wq3lHQBd8y1i3sJdCy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