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挫折」教育,是喂給孩子的毒藥

2019-12-24     爸媽精讀

作者:小鳥飛過(爸媽進化論主筆)

你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要去掃大街!

你如果考不上大學,以後就要去撿垃圾!

你看看,這就是乞丐,你要不認真學習,以後就像他一樣跪在街上要飯!

有多少爸爸媽媽跟孩子間有過上述苦口婆心的對話?

至少,我聽過無數次。

不過,咱說歸說,沒想到,還真有父母去動手實施了!

就在前不久,鐵路上海站值勤民警在凌晨5點時接到旅客報警,稱車站廣場上有一位僅穿了件夾克的男孩,獨自跪在地上乞討,旁邊還有書包。
上海站民警匆忙趕到現場,發現真的有一位10歲左右的小朋友在寒風中瑟瑟發抖。

上前詢問才得知,事發當天由於老師將孩子未完成作業的情況反映給了家長。

孩子的父親便於凌晨3時半,將男孩一個人扔到了火車站,還給他一個碗,讓他「一邊乞討一邊反思」。

據男孩的母親介紹,孩子平時經常不寫作業,已多次接到老師投訴,孩子爸爸曾告誡男孩,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只能到處乞討,當天這麼做或許是想讓男孩認識到錯誤,提前體驗一下乞討的生活。

別人都說娃坑爹,這個小男孩卻生生地被親爹給坑了一把。

真不敢想像,這次慘痛經歷,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多深的陰影。

01

磨鍊孩子不等於折磨孩子

不可否認,現在的孩子生活環境太好了,不會懂得生活的艱辛,不能吃苦、抗挫能力弱。

但,有的父母人為製造一些所謂的「挫折」,試圖讓孩子得到「磨鍊」,並不能真正培養孩子的抗挫商。

比如,有的父母認為,現在的孩子過得太順了,挫折教育就是不能讓孩子太開心,愛他,就要狠狠「虐」他。

還有些父母奉行打擊式教育,認為「不能讓孩子太滿足,不然他會驕傲自滿」,於是選擇以打壓的方式,讓孩子隨時保持清醒。

這樣的「挫折教育」,更像一種折磨,是一種「偽挫折」訓練。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父女對話的視頻,令人印象深刻:

小女孩對爸爸說:「爸爸,你有一個缺點,知道是什麼嗎?就是,你有時候老是讓人不開心。」

小女孩繼續說:「爸爸,我覺得這樣不好,你能改掉嗎?」

面對孩子的請求,爸爸斬釘截鐵地回答:「不能!就是要讓你現在經常不開心,以後你才不容易崩潰。不可以做溫室里的花朵,否則到進入到社會無法生存……」

聽了爸爸的話,小女孩皺著眉,沉思了一會,說:「可是,小孩子如果老是不開心,就會得一種不開心的病啊,會變老。」

上了視頻,真是心疼這個可愛的小女孩。

事實上,很多父母都懷有類似病態的偽挫折教育觀。

我想起閨蜜亭子哭訴過的兒時經歷,小時候亭子每學期都考全年級第一,可是從父母那得到的從來都是一句,不要驕傲啊!

有時考了第一,也會被父親質問,為什麼沒有考到滿分?

作文拿了全國二等獎,父母的朋友都紛紛誇讚,他們卻說又不是第一名!

六一兒童節時,亭子弱弱地暗示隔壁鄰居家每門考試不及格的小朋友都有禮物,還是價格不菲的芭比娃娃,母親卻乾脆利落地回一句,你就安心學習吧,不可能給你買這些亂七八糟的玩具!

亭子說,30多年了,每想起一次童年都會想哭。

「原本希望此生能有人為我遮風擋雨,不曾想,這一生的風雨都是你帶來的。」很多人對於自己的伴侶都曾有過這樣的抱怨,覺得自己對於婚姻的一切美好想像,都因為這個人而破滅了。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原本父母是孩子的保護傘,家是溫暖的港灣,結果卻發現自己童年大部分不開心的記憶都與父母有關。

02

打擊式的教育不是抗挫教育

讓孩子經不起挫折的,不是愛和鼓勵,而是錯誤的愛。

不管孩子做了什麼,都往天上夸,不管孩子要求多麼任性,都全然滿足,不管孩子遇到什麼困難,都全部包辦。

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自然是不堪一擊。

可惜很多父母分不清愛與縱容,以為孩子經不起挫折是愛得太多,從而走上另一個極端,習慣性否定和打擊孩子。

吳昕的媽媽,就是典型的打擊式教育的父母。

《我家那閨女》里,吳昕媽媽一直開啟「打擊模式」,她眼裡的吳昕好像就是一文不值:

如果素顏出門,媽媽就會說她蓬頭垢面,不注意形象;

30多歲還沒一份穩定的感情,媽媽挖苦她說:「我還想不要超過30(就能結婚)。」

吳昕從小就學跳舞,形態一直很好,媽媽卻總是吐槽她站沒站姿坐沒坐姿。

在這樣的教育下成長的吳昕變成什麼樣的人?

雖然很優秀,卻有一顆玻璃心。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我不行

跨年晚會因時間不夠,節目被臨時拿掉,吳昕卻認為是對自己的否定,當場奔潰,久久無法釋懷,事後在某節目中重提,還失控大哭。

實際上,當時維嘉節目也被砍掉,但是豁達自信的他,遠沒有脆弱敏感的吳昕那麼在意。

被打壓貶低孩子,非但沒有很好的抗挫能力,反而丟失了自信和最後一點安全感。

李嘉誠曾說:「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

父母從外製造打擊,是錯誤的「偽挫折」教育,無法讓孩子獲得自我成長的力量。

只有用愛和溫暖,從內給予自信和勇氣,才能孵化出孩子一顆主動打破「蛋殼」,直面生活風雨的強大內心。

03

錯誤的抗錯教育是孩子一生的陰影

心理學家柏燕誼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一位事業很成功又有錢的爸爸,為了鍛鍊女兒吃苦耐勞,為了不讓女兒因財富而喪失鬥志,他們搬離了自家的別墅,租了一個小房子,生活過得非常節儉不說,還經常在女兒面前哭窮。

女兒上學期間成績一直很優秀,當她考上大學後,被告知家裡其實很有錢。

女孩的反應是高興還是氣憤?

可想而知,女孩非常氣憤,父母一度裝窮哭窮,讓她一直很自卑,現在卻發現自己被欺騙了,她甚至開始懷疑周圍所有的事,也不再信任父母。

為了鍛鍊孩子的挫折商,父母製造的「挫折」不僅沒起到作用,還讓孩子一次次受到傷害,父母也漸漸失去了孩子的信任。

綜藝節目《四大名助》曾播出的一期節目中,一位媽媽大膽地分享了自己給10歲女兒設計的挫折——帶孩子到沙漠裡。

那是怎樣的挫折:女兒根本不知情,就被舅舅帶到庫里奇大沙漠,生活長達三天兩夜,媽媽甚至要求舅舅對她要求高一點,不必太過照顧。

一個只有10歲的女孩,在茫茫的沙漠中,是如何艱難地度過這漫長的三天兩夜,無助、孤獨、絕望、憤怒、痛苦……實在不敢細想。

結果如何?

女孩在節目中表示,她永遠不會因為進沙漠而變得堅強,反而只記住了媽媽送她進沙漠吃苦。

是啊,孩子想不通,媽媽,如果你真的愛我,為何要故意虐待我、刁難我?

連女孩的舅舅都說那一段沙漠之旅非常辛苦,更何況一個只有10歲的孩子呢?孤身一人挑戰沙漠的的時候,只怕女孩當時的心,也和沙漠一樣空蕩蕩吧。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在《家為何會傷人》里就解釋過:孩子的挫折教育不是不需要,而是不能額外和附加,否則就會演變成傷害。

只有愛的教育,才是好的挫折教育,心裡充滿愛的孩子,才有足夠的能量,無懼挫折和困難,勇敢張開抗擊逆境的翅膀。

挫折教育,本質上是讓孩子知道,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愛他的人都不會缺席。

04

最好抗挫教育是陪孩子一同面對挫折

如何進行抗錯教育,吳尊做過一個很好的榜樣。

吳尊的女兒NeiNei從三歲開始學芭蕾。

她第一次參加的亞洲比賽,是她第一次的個人演出,為了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NeiNei沒日沒夜的苦練。

然而,賽事高手雲集,NeiNei年紀最小,經驗缺乏,又第一個出場,終究還是輸了。

突如其來的挫敗,讓她傷心落淚,惹得爸爸吳尊也陪著濕了眼眶。

雖然落敗,吳尊還是給予很大的肯定:「今天表現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一次,值得爸爸驕傲」。

並且,吳尊又分享年少時,他代表汶萊和中國比賽,以26:128慘敗的經歷,讓女兒在體驗失敗的同時,領悟過程比結果重要。

接著,帶NeiNei游泳緩解心情。

在他的耐心開導下,幾小時後,NeiNei就從挫折中恢復過來,和爸爸開心共進晚餐,繼續日常訓練。

孩子打出生開始,周圍就不乏挫折,我們的甩手「挖坑」,不僅用處不大,還會給孩子增加巨大的心理負擔。不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一味地強迫她接受所謂的「挫折教育」,並不會讓孩子在挫折中成長,反而會讓孩子受到傷害,從而害怕再獨自去面對挫折。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在孩子遇到困難與失敗時,教給孩子應對的方法,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就好比牽著孩子的手,一起趟過這條名叫「挫折」的河。

之前在網上看過一則新聞,一對美國的小姐妹因為追逐一頭小鹿,在森林中迷了路,那還是個惡劣的下雨天,兩個姐妹被睏了44個小時,終於等到救援人員。醫護人員給她們檢查身體的時候,竟然發現兩個人身體狀況良好,沒有絲毫的受傷跡象。

事後,8歲的姐姐接受採訪時透露說,每年夏天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會帶她們去露營,還會教給她們一些野外生存的知識,教她們怎麼生火來保暖,而且平時她們也喜歡看一些野外生存的節目,所以知道怎麼保護好自己和妹妹。

正是父母平時對孩子的獨立能力的培養,才會讓兩個女孩在遇到危險時能冷靜應對,利用平時父母教授的野外生存知識來保護自己,直到接受救援。

所謂言傳身教可能正是如此吧,在這個裡面,身教往往比言傳來的重要的多。

父母嘴上說要讓孩子堅強,給孩子講道理,不如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教給孩子如何面對挫折。

《教育的選擇》中說道:「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要家長製造挫折,而是能夠和孩子一同面對挫折。」

善用挫折,會成為孩子一生的財富。

作者簡介:小鳥飛過,富書專欄作者;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寫溫暖的文字,傳遞美好的情感;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uucOG8BMH2_cNUg8iE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