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寒丨天寒地凍,哪些食物是我們的首選?

2020-01-06     武漢文學藝術


小寒料峭,一番春意換年芳。回望來時路,又是一年隆冬時。小寒,一個「小」字,似乎將隆冬的寒氣化解了許多。小小的寒,人間尚未到最嚴寒的時候。

但其實,小寒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小寒已近手難舒,終日掩門深閉廬」,「小寒」時節人們手冷得難以舒展,整日關著門躲在家裡。

俗話說:「冷在三九」,小寒恰在三九前後,所以自古流傳著「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


小寒·物候

古代,人們將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

一候雁北鄉丨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

二候鵲始巢丨北方隨處可見的喜鵲,因感受到陽氣增加而開始築巢,準備繁殖後代。

三候雉始鴝丨「雉鴝」的「鴝」為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


小寒·風味


我國古代將一年分為24個節氣,每個節氣約15日。小寒是第23個節氣,春節前只剩最後一個節氣——大寒。這也說明離過年不遠啦!

年味始濃,也吹響了團圓的號角。人們開始忙著寫春聯,剪窗花,趕集買年畫、彩燈、鞭炮、香火等,準備辭舊迎新過大年。

在這個霜雪交侵的隆冬一月,飲食應以溫散風寒、健脾暖胃為要,一起來看看小寒時節哪些食物是我們的首選吧!

1. 羊肉

民間傳說「小寒吃羊肉,大寒吃蘿蔔」,小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而羊肉也是小寒節氣中的一種流行的傳統食物。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羊肉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羊肉是溫熱食物中性價比最高的,既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

春寒料峭,呼朋喚友,大塊的紅燜羊肉搭配上火鍋就吃得更過癮了,再涮上各種葷素菜品,羊肉的湯汁被飽滿的吸收,一桌人圍坐在沸騰的羊肉火鍋前,心也跟著滾燙起來。

如果用羊肉加點當歸、山藥、白蘿蔔一起煮,吃起來不但不會上火,還可以暖暖地過個冬天。

天寒地凍,一鍋熱氣騰騰的清燉羊肉湯,是盈口柔和的鮮香,一碗下肚,暖流能從喉間通向指尖。

2. 黃芽菜

據《津門雜記》記載,天津地區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是天津特產,用白菜芽製作而成。

冬至後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以糞肥覆蓋,勿透氣,半月後取食,脆嫩無比,彌補冬日蔬菜的匱乏。

3. 臘八粥

《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五穀是冬季食補的基礎,加之小寒與臘八節相鄰,此時喝一碗營養熱乎的臘八粥,既可以增加機體熱量,消除臘月的寒凍,也開啟了過年的前奏。

陝西是不產或者少產大米的地方,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甘肅傳統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

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饊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饊」。

4. 菜飯

古時,南京人對小寒頗重視,但隨著時代變遷,現已漸漸淡化,如今人們只能從生活中尋找出點點痕跡。到了小寒,老南京人一般會煮菜飯吃。

菜飯的內容並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鹹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薑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其中矮腳黃、香腸、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可謂是真正的「南京菜飯」,甚至可與臘八粥相媲美。

5. 溫補雞湯

老南京還有逢「九」吃一隻雞、每天一個雞蛋的進補習慣,所以小寒這天市民的餐桌上也少不了雞湯和雞蛋。

據說,雞骨雞肉在文火的慢慢煲煮中,營養成分大多會溶入湯中,極易於人體吸收,是冬季補氣補血的進補佳品,鈣質也多。

6. 糯米飯

糯米飯寓意溫暖,從年頭到年尾都暖乎乎。因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後全身感覺暖和,利於驅寒。

廣州傳統,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裡面吃。

中醫理論上來說,糯米有補中益氣的功效,在寒冷的季節吃糯米飯最適宜。


對故鄉的念想總是與食物有關

人們擅長用食物縮短距離

用味覺代替視覺

讓千里之外的遊子

通過食物,得到慰藉


當舊年遠去,新歲又啟時

最冷的日子裡

願你和心中牽掛的人

早日團聚

哪怕是一聲問候、一句寒暄

也能溫暖整個冬季


出品:武漢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新媒體中心

監審:鄧鼐 監製:吳曉君 編輯:簡簡

圖文:綜合整編自網絡

投稿:[email protected]

註:版權歸「武漢文學藝術」所有 轉載請標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midfG8BMH2_cNUgI_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