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一座方形的山,秦始皇和孫權改造而成,山上有世界第一斜塔

2019-07-23   行者老張

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南京方山,因為山形像一個巨大的印章名為天印山,也叫方山,傳說是經過人為改造的,是什麼人有如此魄力去鑿山呢?不是愚公,是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和對南京的歷史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東吳大帝孫權。秦始皇命人鑿山這種事也是講得通的,因為大秦帝國留下的偉大工程太多了,把一座山鑿成方形也不是沒可能,不過,方山到底是不是秦始皇派人改造的沒有史料依據,僅限於傳說。

而另一位據說是改造方山的人孫權,則多少有些文字記錄。三國時期東吳建國後孫權將都城定在了當時的秣陵,還把秣陵改名為建業,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定都南京後孫權開始了一系列的宏大工程,目的是「誓把山河重安排」,相當得有氣魄,難怪會被稱為東吳大帝,千百年後辛棄疾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慨。

孫權一系列戰天鬥地的宏大工程,核心就是把南京周圍的河道和太湖水系連通,讓船隻可以暢通無阻。修建了青溪、運瀆和破崗瀆等多條運河,其中方山就是破崗瀆的終點,山的南邊建造了截斷河道的水壩,叫方山埭。破崗瀆連接了太湖水系和秦淮河,船隻可以直接開進南京城,從名字也可以看出這條運河是要鑿山的。

因為破崗瀆是人工修建的,古代的貨船和客船經過都要收費,方山這個地方就設置了相當於我們今天的收費站,古代叫津,這裡就叫方山津,距離南京城四十里,成為進出都城的關口。《世說新語》中記載了諸多和方山津有關的事件,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方山津是東南方向進出南京城的必經之地。

​從東吳為開端的六朝起,方山就成了一個人文歷史薈萃的名山,佛教文化也隨之傳入。方山定林寺便是佛教的代表寺院,距今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為金陵名剎,有「北少林,南定林」之美譽,位列「金陵四十八景」。歷史上的定林寺分為上定林寺和下定林寺兩處寺院。

下定林寺在鐘山,是由慧覺禪師於南北朝時期的宋景平二年(公元423年)創建。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外國高僧竺法秀又在紫霞湖一代建造了上定林寺。歷史巨著《文心雕龍》就是在上定林寺完成的,作者是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這是一部理論系統、結構嚴密、論述細緻的文學理論專著,成書於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公元501~502年)間。

有古寺就會建佛塔,方山定林寺有一座獨特的定林寺塔,說獨特是因為這是一座著名的斜塔,而且傾斜的程度超過了世界著名斜塔義大利的比薩斜塔,定林寺塔的傾斜角度開始是7.59度,後來經過糾偏也有5.3度,大於比薩斜塔,因此,定林寺塔才是真正的世界第一斜塔,只是名氣沒有比薩斜塔大而已。

更為神奇的是定林寺塔建在流沙和亂石上面,卻千年不倒,這座古塔始建於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是南京歷史最悠久的樓閣式硬塔。塔身是磚砌仿木結構的柱枋、斗拱,七級八面,高十三米。塔內有佛龕,供奉佛像,人不能登塔,二層以上每層圍有疊色磚出挑的短檐和平座,雕刻、造型精細,獨具一格,為古佛塔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