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街地區的滿族主食

2019-05-20   滿族文化網


「話說烏拉」

「烏拉街地區的滿族主食」(1)

一、小米飯:

小米是用一種叫穀子的農作物脫皮而成。烏拉亍地區生產的小米是白色的,所以人稱「烏拉街白小米,所以白小米是烏拉亍地區的特產。清代列為宮廷貢品,當地民間也以白小米為主食。所以清宮御膳房有句口頭禪:「松阿里的鱘鰉魚,烏拉虞的白小米」。1972年,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到吉林諱問時,第一次吃到白小米飯,特有的飯香使這位國王對白小米有了很濃的性趣,我國政府特意從烏拉街的楊屯村調去一千斤供親王食用。白小米營養豐富,養胃補身,口味清新,是產婦、老年人以及病人最優的滋補主糧。

烏拉街地區的滿族人多把小米做成撈飯:先把小米用寬湯煮到六、七分熟,用笊籬撈到盆中放入大鍋中再蒸一遍。

小米除了撈飯、熬粥和做水飯外,也可做乾糧:把小米加一定比例的黃豆浸泡磨水面烙成餅狀,因口感微甜,所以人們叫它「甜餅子」。

二、大黃米飯:

大黃米飯是一種叫糜子的農作物脫皮而成的米做成的飯,煮時可加一些紅小豆或芸豆粒。其飯有粘性,口感好,食用時可沾糖、暈油或蘇鹽(蘇鹽是將炒熟的蘇子壓碎後再加部分鹽面)。大黃米飯耐飢,是滿族人非常喜愛的主食。滿族人有在臘八吃大黃米飯的風俗。

「話說烏拉」

「烏拉地方的滿族主食」(2)

三、稗子米飯:稗子是一種生長期較短、產量相對較低的一種農作物,加工出來的米叫稗子米。現這種農作物瀕危絕跡。稗米可家小米那樣做撈飯,也可以加入適量黃豆磨成水麵攤煎餅和烙成甜餅子。

四、黃面餑餑:粘黃面多指用粘米成的麵食,主要原料:糜子(大黃米)、粘谷(小黃米)、黏苞米(粘玉米)、黏大米(糯米)等浸泡發酵後,淘除酵味,磨成水面做成多種粘麵食。粘食食品消化慢,耐飢性好,正適合滿族先人在漁獵和農耕作業時對耐飢耐寒的要求。

1、粘豆包:也稱粘糰子,用水麵包紅小豆餡做成團狀蒸熟即可。

2、粘餅子:也稱黃麵餅子和火勺子。象做豆包的方法做成餅狀煎烙而成。也可用一些蔬萊為餡。

3、豆面卷子:也叫驢打滾。粘面蒸熟後擀成片狀,然後撒上豆面(黃豆炒塾壓成面狀),捲成圓條型切成段即可食。

「話說烏拉」

「烏拉地方的滿族主食」(3)

4、水糰子:將粘米麵團成餃劑大小用姆指和食指捏扁,沸水煮塾,醮小豆糜食之。(紅小豆煮爛搗成稠粥狀,加糖或暈油即小豆糜子。)

5、菠力葉餅:菠力葉是柞樹 葉,但實際上用的是椴樹葉。具體做法:將椴樹洗凈後在有光的一面塗上豆油(起防沾作用),鋪上粘米麵,再加紅小豆餡,合上後蒸塾即可。也可用一些蔬菜做餡。椴樹葉餅也叫黏耗子。)

蘇子葉餅做法與上述相同,所不同是用蘇葉,蘇葉也可同時食用。

6、打糕:多用糯米或大黃米做成。做法:先將米浸好,然後再上鍋蒸熟,放在專用的打糕石上用木製的榔頭捶砸成粘泥狀,擀成片後切成條醮豆面而食。打糕是滿族人神祭時所用食品。

7、撒糕:也稱年(黏)糕或切糕。做法:在蒸簾的屜布上先鋪撒一層熟紅小豆或塾芸豆粒(有的地方叫豆角粒),灶下應加火將鍋水燒開,然後將濕粉狀的粘米麵抖撒在上面,每撒一層面噴洒少量的水,撒至3一5公分後上面再撒一層熟紅小豆,(中間也可夾)。蒸熟後切成條塊即食。

(以上是粘面餑餑的做法。)

「話說烏拉」

「烏拉地區的滿族主食」(4)

五、土豆餅:洗凈的土豆碴成絲,拌白面或其它面和成粘稠狀,放入蔥花和鹽等佐料煎烙或油炸都可。

餷子:也稱餷條、酸湯子。具體做法是:將苞米碴子浸泡發酵磨成水面,用手擠成條狀煮塾拌鹵而食。也有特種專用活塞式叫「楂條床子」器具擠壓成條狀煮熟拌鹵而食。

合勒(音):用「合勒床子」和「合勒板子」的器具把小米、苞米或高粱米等浸泡後磨成水面而壓製成條形煮塾拌鹵而食。

小根蒜合子:「小根蒜」也叫「小茉菜」,一種野生植物,切碎用煎餅裹成扁形烙食,也可用韭萊或西葫蘆等蔬菜為餡。

青苞米餅子:嫩苞米用刀削下粒磨成水面加蔥花鹽等烙食。

樣子餑餑:白麵包紅小豆餡,用模具做成象月餅似的不同形狀蒸熟即可。

土豆澱粉(也稱粉面子)蒸餃:土豆澱粉是製作粉條的原材料。用它製作的蒸餃外觀呈半透明狀,別具風格。

蕎面大蒸餃:蕎麥是一種生長期非常短的麥科作物,製成的麵粉叫蕎面,口感和特點稍遜於小麥粉,只適用做蒸餃或扒糕。

十二:扒(Pa三聲):一種夏季風味小吃。把和好的蕎面做成小餅狀蒸熟,吃時切成小條,拌以鹵、麻醬或醬油等而食。

東北地區冬季時間較長。滿族人把一些蒸煮熟的食品進行凍藏,食用時蒸煮加熱即可。滿族人還有包凍餃子的習俗。到臘月十五就有包「年餃子」的,一般家庭都包一袋面(50斤)以上,以備春節食用。

作者富察晨楓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