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如何學習中醫
1
秦漢時期的中醫藥學經典著作是中醫之根基。因此,學習中醫經典著作是中醫成才的階梯,是中醫學術繼承人的必修課程。學習中醫經典著作既要掌握作者的學術思想和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又要熟記或理解重要的經典原文,為臨床應用打下紮實基礎,熟能生巧,才能靈活運用。
經方這裡專指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所記載的方劑。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歷經1800年而不衰,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因為經方在臨床應用中療效顯著。
1
李東垣師承易水(今河北省易縣)張元素,他說:易水張先生雲,仲景藥為萬世法,號群方之祖,治雜病若神,後之醫者,宗《內經》法,學仲景心,可以為師矣。
在中醫學史上,各代醫家撰寫的方書可謂汗牛充棟,為什麼張仲景其人、其書在中醫發展過程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除了仲景方簡明實用、臨床療效確切而為歷代醫家所推崇外,更因其蘊藏著豐富的理、法、方、藥的辨證施治理論,對中醫學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學習和掌握經方是歷代醫家老生常談的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反映了歷代醫家在經方的學習和掌握方面的聰明才智,是臨床應用中各顯神效的臨床經驗。在經方的學習、掌握和應用中找到中醫感覺,體會到仲景書所具有的非凡魅力,吸引著我們去學習、借鑑和研究。 如何學習中醫,這個問題困惑著許多初學者,中醫這門學科非常抽象,又富有哲理,是一門實踐性經驗醫學。對接觸現代科技的年輕人來說,需要更多的是直觀的線性東西,加上有時從中醫書本上學來的東西用在臨床治療上效果欠佳,初學者往往會對中醫產生迷惑。學中醫不外以下三個途徑。
一、讀教科書,不可盲從
教科書是培養大批學生學習和掌握中醫基礎理論的讀本,是研究經典著作的階梯。有人比喻「學中醫好比旅遊,教科書好比導遊圖」。有一張正確的導遊圖是非常必要的,但導遊圖紙上的圖案與湖光山色是兩碼事,讀導遊圖與自己實地賞景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讀教科書,不可盲從。用培養西醫藥學人才的方法培養中醫藥學人才的西化教育導致許多中醫院校的大學生很少看中醫經典書籍。
中醫博士作為最高層次的中醫人才,按照教學要求,必須看分子生物學之類的西醫書,如果看《黃帝內經》等,反倒被說是跟不上形勢。這是當今的誤導!長此下去,勢必毀了中醫!這樣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大多不太懂中醫的理法方藥。
筆者並不反對學中醫的人掌握必要的現代科學與西醫學知識,而反對的是丟了中醫的根本。因此,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就要走出教科書,走進中醫經典,親臨實踐,持之以恆,你就會體驗到中醫的神奇。
二、熟讀經典,研習醫案
四大經典是學習中醫的核心,也是中醫成才的階梯,熟讀並理解經典原文可為繼承和發展中醫學術、運用經典理論指導實踐打下堅實基礎。歷代名醫醫案是醫家們經驗的結晶和臨床教訓的總結,讀之如同隨侍名醫。在與一位中醫科主任交流時,他的體會比較有代表性:「以前看病多以教科書為藍本,療效欠佳,甚至懷疑中醫治病是否有效,參加一次經方班學習後啟發很大,回來後學經典,有目的地研究醫案,這幾年中醫療效明顯提高。」這番話很值得每一位中醫師思考,引以為鑑。
三、跟師學習,揣摩臨床
通過學術繼承人或跟師學習的方式,多向臨床經驗豐富的老師學習,向他們請教除四大經典之外的有實用價值的古今名醫之書,進行系統自學,同時多多臨床實踐,為走向成才、成功之路堅持不懈。中醫藥學歷經數千年,靠的就是臨床療效。 中醫的活水源頭在哪裡?大家都知道了,就是讀經典,多臨床。學經典和做臨床結合起來,活學活用,深刻理解,善於領悟,這樣遇到疑難疾病才能產生靈感、頓悟,才能收到良好療效。所謂發皇古義,融入新知,古方治新病,一方治多病以及異病同治,同病異治,全在於臨床上深思熟慮,善於變通。只有這樣,才能使中醫有新的生命力,使中醫學術如黃河之水,世世代代永不枯竭。
第二、如何學好經方
初學者或學術繼承人如何學好經方,筆者認為應著重抓住如下五個要點。
一、抓主證,明辨病機
經方學習和應用首先要抓主證(此處的「主證」指該病經中醫辨證出多種「證」,此「證」對臨床診治最為重要。),抓住疾病的主要脈症,主證是疾病基本病理變化的外在表現,每一種病證都有它特異性的主證。抓主證的方法,即依據疾病的主要脈症,確定診斷,並處以方藥的辨證施治方法。 明確主證的同時,要分析主證的病機,這是選擇和使用經方的基礎。每個經方都有其相對固定的主證,例如小柴胡湯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及口苦、咽干、目眩和脈弦細」等脈症,而關鍵是三個症狀,一是口苦,二是往來寒熱,三是胸脅苦滿。其「口苦」反映的病機是少陽膽火上炎;「往來寒熱」不能理解為惡寒和發熱的交替出現,它區別於瘧疾的寒熱往來(瘧疾有寒戰期、發熱期、出汗期、間歇期的過程,即先有寒戰後有發熱);「胸脅苦滿」是指胸脅部滿悶不舒,病機是邪犯少陽,少陽經氣不暢,或肝膽鬱結、疏泄失司所致。
上述關鍵的三個症狀,臨床上只要有其中一兩個症狀,即可考慮用小柴胡湯治療。 又如半夏瀉心湯的主證為「心下痞、嘔吐、下利」,其病機為少陽鬱熱內迫陽明,胃腸升降功能失職所致,也常見有中焦寒熱錯雜或濕熱中阻,而脾胃升降失常的病變。只要主證和病機符合,就可用辛開苦降、寒熱並用的半夏瀉心湯治療。 學習經方要正確解讀和熟記重要經文,才能指導臨床。
《傷寒雜病論》表述的證候,隨著年代的變遷,疾病的臨床表現往往是多變的,很多情況下不一定與仲景《傷寒雜病論》原文表述的完全相符,需要我們細心分析加以鑑別,要抓住主證和病機的變化。
例如肩背同時不舒服時要選用什麼方劑呢?肩屬少陽,背屬太陽,肩背同時發病可能是太少合病,可考慮用柴胡桂枝湯。
由此可見,《傷寒雜病論》的方證中本來就含有病機,只要抓住患者的主證、病機,應用經方就可信手拈來。
二、辨體質,因人制宜
《傷寒雜病論》蘊含了「三因制宜」原則。其中因人制宜,從不同角度闡發了注重體質因素的內容,如體質分類、體質與發病、體質與傳變、體質與治療,開創了中醫體質理論的先河。體質的確定是中醫臨床用方用藥的重要參照依據,同樣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由於體質的不同,表現的中醫辨證的結果可能完全不同,因此有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原則。體質的辨識一般是通過臨床望、聞、問、切四診的綜合結果,並應注意患者體型、體貌方面的特徵。
例如,
麻黃體質:《傷寒雜病論》用麻黃治療全身浮腫、無汗,即全身浮腫、無汗是使用麻黃的指征,無汗除患者主訴外,還要看患者的皮膚是否乾燥、粗糙,有無光澤,脈浮緊,脈搏有力等。臨床上用麻黃量大或長期使用時,特別要注意體質情況,體質強壯者相對安全,體弱者要慎重或減量使用,冬季、寒冷地區、平時少出汗的人群,需要的麻黃量相對大些;夏季、炎熱地帶、多出汗的人群,需要的麻黃量相對少些。
乾薑體質:是指患者以脾胃虛寒為主要表現的體質類型,臨床上多見嘔吐、腹脹、腹瀉,喜溫喜按,進食生冷時易發病或加重,舌苔白、厚、膩、滑,若舌面有一層厚厚的黏液,這種舌象表現正是所謂的「乾薑舌」。臨床上有的糖尿病患者,因長期服用大量黃連或黃連素(小檗鹼)後損傷脾胃,可致脾胃虛寒證的「乾薑舌」象。
附子體質:其特徵是體質功能低下且怕冷,表現為精神萎靡,欲睡,少氣懶言,身重惡寒,脈象沉、微、弱等。乾薑、附子體質的人使用乾薑、附子時,其用量相對較大。總之,中醫在用藥治病時特彆強調三因制宜,即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筆者認為《傷寒雜病論》方證是由兩個部分構成,一個是疾病表現的主證,另一個是體質。體質一般是不大變化的,或者變化得很慢,而疾病的變化對每個人來說不同。對慢性病、調理性疾病要長期服用某張方或某藥,而這些方藥性較峻烈或有毒時,我們就要強調體質情況,如使用麻黃、附子這一類方藥。
其實,體質和證之間不是截然劃分的,往往融合在一起,如在處理急危重症患者,病情非常危急時,我們要及時對症處理,搶救和維持生命為第一,只講證,有什麼症狀,我們就怎麼用藥。
20世紀70年代,以王琦教授為代表的中醫界有識人士注意到:以傳統中醫理論和辨證論治體系為基礎,有可能建立人類體質的描述和調控體系,建立《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將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氣鬱質、血瘀質、痰濕質、濕熱質、特稟質九個基本類型。
這一體質分型標準基本上是以中醫證候分型為基礎的,形成了中醫對疾病的「一體一病一證」三維防治思路。體質辨識是中醫通過幾千年與疾病做鬥爭積累起來的經驗結晶,切切不可忽視之。
三、明治則,隨證治之
《黃帝內經》為中醫治則奠定了理論基礎,提出了治病求本、調整陰陽、標本緩急、扶正祛邪、三因制宜、治未病等治則。
《黃帝內經》提出的治則,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而這些治則真正與臨床實踐相結合而指導臨床實踐始自張仲景。
張仲景在繼承《黃帝內經》治則思想的基礎上,博採眾方與自己的臨床經驗相結合,創立了融理法方藥於一體,理論與實踐相統一,適於臨床應用的治則理論體系。張仲景提出了未病先防,強調有病早治,既病防傳,瘥後防復,並提出了隨證治之的治療原則。形成了辨病分證的診斷模式,以病為綱,以證為目,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傷寒雜病論》治療疾病的治則後世概括為汗、下、吐、和、溫、清、消、補八法,「八法」之意旨在調和陰陽。分而論之即為桂枝湯證以汗法而和之,承氣湯證以下法而和之,梔子豉湯證以吐法而和之,柴胡湯證以和法而和之,白虎湯證以清法而和之,下瘀血湯證以消法而和之。
溫法是《傷寒雜病論》中最為重要的治法,是張仲景學術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四逆湯類方證以溫法而和之。補法按其所屬方劑的功用特點和作用部位,可分為補氣、補血、補陰、補陽,有補先天之本和補後天之本之分。八法中的汗、下、吐、清、消為攻法,溫、補為補法。而和法為數法合用之法。
攻、補法則在臨床應用廣泛,張仲景認為正氣為抗邪之本,祛邪為治療的重要手段。在具體運用上,或扶正或祛邪或兩者兼用。
縱觀《傷寒雜病論》全書,不論是預防、治療,還是預後,仲景無一不強調正氣、陽氣的作用,總以恢復人體正氣、陽氣,驅邪外出為宗旨。簡述幾法如下。
1.溫補法——扶正 《傷寒雜病論》中運用的補法是治療虛證的方法。它是以補益藥為主,適當配伍,組成方劑,具有扶正補虛的作用。在正氣虛弱不能抗病或驅除余邪時,用補法扶助正氣,可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補法以溫補與滋補為主,如用四逆湯、腎氣丸、理中湯等進行溫補,用炙甘草湯等進行滋補。
2.攻法——祛邪
八法中以汗、下、吐、清、消為攻法,仲景治病既注重補虛以扶正,又重視祛邪以護正,因為邪氣不去勢必損傷人體正氣。在邪氣盛而人體正氣不虛的情況下,要攻邪外出,邪去則正安。
3.扶正與祛邪兼用
對於邪氣實而正氣虛的病情,需要既攻邪又扶正。因為單用攻下就會使正氣不支,單用補益又能使邪氣更為壅滯,所以須用攻中有補、補中有攻的攻補兼施法,使邪氣去而正氣不傷。仲景治療外感熱病主要法則是扶正祛邪;治療內傷雜病主要法則是調治臟腑。
總之,臨證應根據患者身體虛實的變化情況,或以補虛為主,或以祛邪為主,或攻補並重。
四、選方藥,師法經方
中醫治病的思路是要抓住這個病的主證,注意患者的體質,適當的選方遣藥,只要方證對應,緊扣病機,依方用藥,看病就基本對路了。
1.抓住主證 抓住仲景書所描述的主證特徵,力求方證對應。證候特徵集中地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機,臨證用好經方的根本就是辨方證。方證相對即用原方,是歷代醫家運用經方的原則。醫聖張仲景經過總結前人的經驗和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而創製的經方,臨床上只要方證相對,原方用之,常能取得很好的療效,歷代醫家無數的臨床案例也證明了這一點。
2.病證合參 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將西醫診斷的病或中醫所稱的病與仲景書所述條文證候結合起來,進行對照研究,揭示其內在聯繫而選擇經方就能取得良好療效。如復發性口腔潰瘍、白塞綜合徵與仲景書中記述的濕熱內蘊之狐惑病具有內在聯繫,其主方甘草瀉心湯為方證相對之良方。
3.師法名醫
古今中外注重實踐,講求實效的名醫積累了豐富的運用經方的寶貴經驗,這值得我們好好學習。臨床應用經方的核心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運用經方治病的關鍵是熟識仲景之書,抓主證,講病機,隨機應變,而不是刻舟求劍,墨守成規。
只要從經方配伍用藥中尋找、發掘與提煉組方用藥的基本原則,以方測證,方從法出,法依病機,隨證加減,就能正確運用經方及合理配伍用藥,達到最佳臨床療效。學習和應用經方一定要謹遵「方證對應」的原則。
經方是千餘年來臨床醫家總結的經驗結晶,只要「方證對應」,其臨床療效是非常顯著的。現在有些中醫醫生不認真學習和研究經方的組方和使用原則,不熟記經方的組成和經方的治療主證,而在西醫理論下將中藥簡單羅列組合,在臨床上隨意的見到什麼症就加用什麼藥,以大處方治病,這樣很難收到很好的臨床療效。
古人說「用藥如用兵」,醫者將也,藥者兵也。醫者用藥的要求是「兵強馬壯」,要精準,保證藥材質量,講究道地藥材,研究傳統加工炮製、煎煮和服用法。臨床用藥的經驗證明:用好經方就要明晰中藥。
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功效乃至禁忌等,都必須熟記於心,才能為處方打下良好基礎。以單味藥黃連為例:黃連味苦性寒,入心經、胃經,功在清熱瀉火、燥濕堅陰。大黃黃連瀉心湯用其瀉熱除痞;白頭翁湯用其清熱燥濕、厚腸止利;半夏瀉心湯用其清熱燥濕祛滿;黃連阿膠湯用其苦寒堅陰。現代藥理研究從黃連中提取的小檗鹼(黃連素),多用以治療胃腸炎。
但是,有效成分不等於中藥學之傳統的性味、功用,即小檗鹼不等於黃連。因為中藥黃芩、黃柏中都可提取小檗鹼,但黃連、黃芩、黃柏三藥在中藥理論與臨床應用中同中有異,各有專長,所以小檗鹼不能代替黃連而配伍在大黃黃連瀉心湯、白頭翁湯、半夏瀉心湯、黃連阿膠湯中取得原來的效果。當然,筆者並不反對以現代科技、現代醫學研究中藥及方劑治病機制,使之更好地作為指導中醫臨床處方用藥的科學依據。
中醫治法是使用藥物來調整人體的偏盛和偏衰,即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實者瀉之、虛者補之等方法。這些治病法則之理論源自《黃帝內經》,而醫聖張仲景用之最精。有水平、有經驗的醫生面對患者時一定會經過認真的四診、八綱、臟腑辨證,找到患者某個異常的部分,然後去「推動他一下,或者打擊他一下」,那麼這個部分就跟多米諾骨牌一樣,推倒了一個,其他的也跟著倒,引起一個連鎖反應來進行整體調整。
《傷寒雜病論》的方劑追求的是什麼?追求的是人體的平和,認為「人體自有大藥」,通過調動機體里的「藥」來治療疾病。中醫是通過疾病的表象而分析出人體本質上的功能失衡情況,然後通過對整體功能的調整,激發自身的抗病能力,從而主要依賴人體天然的自愈能力來解決疾病的問題,最終的目標是恢復陰陽的平衡。大家知道江河有江河的生態調節系統,湖泊有湖泊的生態調節系統,人體作為高度發展的精密的生命體,更是有其獨特而高效的生態調節系統,包括自愈系統。
人體作為一個既封閉又與外界緊密聯繫的生態體系,對任何來自外界或內部的異常變動,都能通過自身的生態調節系統進行調理,最終達成適應人體生長需要的平衡狀態。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也說過:「患者最好的醫生是本能,醫生最大的作用是幫助本能的發揮。」因此,中醫的特點強調的是不直接對抗病邪,而是修補和激發自身的防禦體系和自愈系統,從而與自然界的病邪達到相安無事的共處狀態。舉例而言,西藥抗生素與中藥清熱解毒藥都能很好地治療感染性疾病。
西醫治療感染性疾病,是用抗生素直接殺滅致病菌,但在用抗生素直接殺滅致病菌的同時,有可能也會損傷了人體某些組織細胞的免疫能力(毒副作用),使人體的抗病能力進一步下降。西醫在病因學和治療學上,則著力尋找有形的致病因子和人體受損的精確空間定位,然後依靠人工合成藥物和其他治療手段,直接排除病因和修復受損的人體部件。
而中醫在用清熱解毒藥治療感染性疾病時,本身就是通過調動人體的免疫能力來達到抑菌治病的目的,而非直接殺菌。有人用西醫的抑菌法篩選中藥清熱解毒藥,希望從中篩選出好的抑菌藥。篩選的結果,最好的抑菌藥卻不是中藥中最好的清熱解毒藥,而是五味子。研究表明,中藥的清熱解毒藥,是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達到抑菌滅菌的作用,而非直接殺菌滅菌。必須區別和明確:中藥是在中醫藥學理論指導下使用藥物,是調節人體平衡的物質。西藥是在西醫藥學理論指導下使用的藥物,是對抗疾病的物質。西藥是純而又純的單體,結構清楚,作用靶點單一,基本原理是一種化學過程。中藥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通過長期臨床所得的大樣本、大數據的治療結果,選擇得到的天然藥物,進行適當地加工炮製、組方配伍,為辨證論治服務。
上述可知,初學者或學術繼承人在臨證時必須下點功夫,熟記經方的組成,熟悉其藥和藥的配伍作用,明確不同方藥主治的證候和病機,使理、法、方、藥環環相扣,方證相應,必有療效,或取得意外之奇效。
本文摘自《師法經方衷中參西輯錄》
編者:楊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本文版權所有歸原著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請聯繫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