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華被調查的多米諾骨牌:會所監管動「真格」的了?

2019-07-28     雪茄金融狗

很久以來,提起我們的A股,價值投資似乎是一個很難實現的方式。

因為太多的人會告訴你,上市公司財務都是「造假」的。

對於這樣過分絕對的理論,筆者從來都不敢苟同,因為畢竟還是有很多白馬股,因為業績的穩定增長,而市值不斷的增高,尤其近兩年的白馬股行情。

然而,當以康美藥業和康得新為代表的「雙康」事件出現後,人們意識到,財務造假的問題,真的在一些公司中存在,甚至康得新這種現金的「不翼而飛」,更多的,只能用荒唐來形容。而這個事件中,人們算是第一次,印象深刻的記住了負責的會計師事務所:瑞華。

作為國內頂級的會所,瑞華是什麼地位呢?

2018年度業務收入,排名第六,除了我們都經常所說的「四大」外,瑞華就是內資的第二。

這樣的龍頭會所,竟然在財務審計上,出現了如此的問題,是疏忽還是隱而不報呢?

近日,跟瑞華所相關的,30家IPO被監管緊急叫停,還有多家上市公司受牽連,或者更換會所。

這一次,監管動「真格」的了嗎?

輔仁藥業的導火索?

對於上市公司來說,從來不缺「戲精」。

當過去的財務造假的老段子過了之後,你會驚訝於,「新段子」有多麼的讓人無法接受。

比如五月份,康得新帳面「聲稱」有120多億的現金,卻還不起10多億的短期債,而違約,典型的不符合常理。

於是深究之下,人們發現這是一個龐大的財務造假的問題,不但現金有問題,甚至不斷的虛增利潤。

而作為財務數據的關鍵,瑞華所,就這樣「不光彩」的走入了人們的視野里。

平心而論,對於這樣的財務問題,大多數人第一反應,還是怪罪於上市公司康得新,畢竟上市公司是事件的主導,一些財務做帳上面的技巧,可能會計師事務所,有所紕漏情有可原,當然,這只是代表部分人的觀點。

而關於帳面120多億現金的問題,甚至人們的關注點,還在於存款方北京銀行是否也有責任,監管也要求北京銀行說明問題。

本以為事件的高潮基本如此,哪知又一家上市公司,出現了類似的問題,只是過程看起來,更「荒唐」,這就是輔仁藥業。

輔仁藥業7月19日晚間公告,因資金安排原因,無法按照原定計劃發放現金紅利。

帳上有超過18億的現金,卻掏不出6000萬的分紅,因而無法發放紅利?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到目前為止,這也是筆者見到的,比較奇葩的上市公司了。

隨後有媒體的調查,估計會更讓股東傷心,輔仁藥業旗下企業,大多陷入停工、欠薪困局,監管部門也隨即開始進一步調查。

輔仁藥業

K線圖上可以看到,目前已經兩個無量跌停,按照這個趨勢看,未來趨勢依然不樂觀。

本來想要分紅,結果要分紅的時候,發現帳面沒有錢?這個操作,實在是不能用常理來解釋。

唯一可以說的地方,帳面的錢同樣「不翼而飛」的劇情,與康得新如出一轍,更重要的關聯就是:

會計師事務所,同樣是瑞華。

多家上市公司受波及

除了「分紅錢不夠」的輔仁藥業,之前一度被外資大買的大族雷射,在公布業績之後,也來了一波下跌:

大族雷射

相比於前面突然帳面資金「不翼而飛」,大族雷射同樣很有意思。

左側方框出,一路上漲,漲到監管不得不限制外資對大族雷射的買入,那一刻,似乎投資者見識到了什麼是真正的白馬股。

然而,隨著業績公布,並沒有達到預期,外資竟然也有看走眼的時候。

更重要的是,不但的業績,投資者開始質疑是否發生了資產挪用情況,以及歐洲研發中心進度是否含「貓膩」?

這些質疑的背後,又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了:瑞華。

上述的三個案例,也從側面說明,瑞華真的是一家大會所,多家白馬股的上市公司,都是它的合作夥伴。

同時,接二連三的上市公司爆雷,無疑讓人們對瑞華在作為第三方審計過程中,是否盡職調查,提出了疑問。

與此同時,7月26日,在證監會官方公布的IPO企業基本信息情況表中,有30家聘請瑞華會計師事務所項目更新狀態為「中止」或「終止」審查。其中包括上交所主板企業10家,深交所企業20家。另有1家擬登陸科創板企業「終止」申請。

除了IPO以外,其它相關上市公司業務也受了拖累。

百利科技,中止非公開發行項目。

嘉澳環保,公開增發申請材料中止審查。

木林森,可轉債項目中止審查。

另外,還有很多上市公司,開始解除與瑞華所的合作。

會所與律所

對於傳統的會所而言,雖然進行財務審計,是其本職工作,但是由於之前,監管並不嚴格的情況下,或多或少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導致了很多財務的隱患,這些隱患,在監管嚴格起來的時候,無疑會爆發出來,而最終第一受害者,其實是因為相信了上市公司的中小投資者。

從這個角度來說,一些會計師事務所,每年所獲取的高額的費用,與它們是否真正的如實審計,是完全不相符的,這一次監管部分調查瑞華以及停了相關的IPO業務,也是對投資者負責的體現。

除了會所以外,另一個之前一直以獨立第三方,出現在投資者面前的,就是律所了。

對於上市公司更多依靠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不同,律所目前在金融業,最主要的比如一些私募基金,所出示的法律意見書,基本上就是監管部分的重要依據。

而現實的操作中,有很多律所,也只是收了律師費,在文字上做一做修改,到底這些私募基金等機構,是否存在法律上的問題,根本沒有進行盡調,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年一些私募基金,不斷的出現問題的原因所在。

不管是律所還是會所,真正的履行自己盡調的義務,才是對得起自身的屬性。

瑞華的被調查,至少會讓其它的會所以及律所,更加謹慎起來。

結語

對於會計師事務所而言,以往雖然認定其角色,但是真正追究責任的案例,並不是很多,這次嚴肅調查瑞華事件,也算是監管部門正式的開了先河。

筆者不由得想起當年「安然造假」事件中,不但安然破產,也直接導致了曾經「五大」之一的安達信的敗落,「五大」變成了今天的「四大」。

瑞華被調查,以及30家牽連的IPO被停之後,監管還會如何?未來我們的資本市場,會不會看到更加真實的財務數據?

讓我們拭目以待。

——以上,雪茄金融狗,做金融界的一股清流,更多投資案例與邏輯思考,敬請關注!

其它專業技術分析基礎,以及資訊詳解,歡迎訂閱專欄,希望對投資者,有所幫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d44PWwB8g2yegNDH0y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