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在城廂鎮東街找到了最佛性的景致凈土晨鐘,只是凈土杳然,晨鐘寂滅。
作為金堂八景之一的凈土晨鐘,已經翻過他最輝煌的篇章,今後只能留在我們的記憶中了。
那麼文瀾秋月還在嗎?
是否還有人記得文瀾秋月在哪裡呢?
在文瀾堤,我們是否還能欣賞到朗朗秋月呢?
城廂西街
據金堂縣誌記載,文瀾秋月指的是文瀾堤別樣的景致,我要找文瀾秋月肯定要先找到文瀾堤,文瀾堤在城廂西門外,因此我認為住在西街的當地人應該知道文瀾堤在什麼地方。
誰知我從西街口一直走到城外,問了幾十個人,都沒人知道文瀾堤在什麼地方。
又問過去金堂八景中有個叫文瀾秋月的,也沒人知道。
我打電話向一個老師請教。
老師說,文瀾堤有個俗名叫鵝項頸,你問鵝項頸應該有人知道。於是向一個美女打聽,終於有了眉目。
美女說鵝項頸在大同的西林,離城廂有七、八里。但是美女卻不知道鵝項頸的具體位置。
我謝過美女,前往大同。
通過多方打聽,終於在大同的繡川河邊找到了鵝項頸,也就是文瀾堤——文瀾秋月的所在地。
繡川河
文瀾堤是清代城廂鎮西門外繡川河中的一道河堤,地形猶如一隻伏在地上的白鵝,河堤就像白鵝的頸項,長二十餘丈,寬一丈左右,是清嘉慶十六年,金堂知縣謝惟傑主持修建的一項分水導流的水利工程。
當地人稱鵝項頸,謝惟傑以文瀾名之,文瀾就是美麗的波瀾。
《金堂縣誌》中的「文瀾秋月」
一江碧水被文瀾堤從中剖開,分作繡川河、長寧河兩條水流,在河堤兩側形成南北雙江。
繡川河
仲秋之夜,清風流水,皓月行空,葦葭撩岸,鷗鷺啾啾;俯瞰文瀾堤,只見兩江併流,雙月映波,空靈秀麗,堪與西湖三潭映月媲美。
《金堂縣誌》中的「文瀾秋月」
河堤竣工之後,謝惟傑邀約騷人墨客,鄉紳鄉賢,在堤岸吟詩賞月,將此美景命名為「文瀾秋月」,列為金堂八景之一。
謝惟傑秀口華章,吟誦《文瀾秋月》:
二水瀠洄曲曲流,文瀾堤畔桂華浮。
誰將一片蟾蜍影,分作蒹葭兩岸秋。
雁陣聲回黃葉浦,漁歌響徹白雲樓。
閒情為憶坡仙賦,明月清風樂未休。
謝惟傑,字兼山,浙江會稽人,清嘉慶六年任金堂知縣。據《清·嘉慶縣誌》記載,謝惟傑為國子監監生,任金堂知縣時,關心民間疾苦,重視水利和文化。
謝惟傑的這首《文瀾秋月》,筆觸簡練,意境優美,情景交融,通過描寫文瀾秋月的夜景,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字裡行間充滿濃濃的鄉愁。
繡川河
二水瀠洄曲曲流,文瀾堤畔桂華浮,
誰將一片蟾蜍影,分作蒹葭兩岸秋。
仲秋之夜,長空如洗,蘆花似雪。
文瀾堤左引右帶,牽著繡川河、長寧河蜿蜒東流。
天上一輪明月,水中兩波月影,堪與故鄉西子湖三潭映月媲美。
面對此情此景,愁緒鄉愁湧上心頭,絲絲縷縷,越來越濃;故鄉的景物歷歷在目,長空隱隱傳來南歸大雁的鳴叫,詩人的心情不自禁的飛回故鄉。
繡川河
雁陣聲回黃葉浦,漁歌響徹白雲樓。
謝惟傑的故鄉會稽,地處江南,水網密布,河流湖泊眾多,地名多帶浦字。
黃葉浦當是謝惟傑故鄉的某一個地名,他在魚米之鄉長大,慣看秋月春風,漁歌唱晚。
文瀾堤秋月夜景,與西子湖依稀仿佛,怎不令人鄉愁暗生。
繡川河
閒情為憶坡仙賦,明月清風樂未休。
月影波光,又使詩人回到現實。
眾人相聚在文瀾堤,雖不敢效蘭亭雅集,曲水流觴,也當把酒臨風,捉蟾蜍當硯,剪江波做箋,盡抒胸臆,才不辜負這明月清風。
《金堂縣誌》中的「文瀾秋月」
文瀾堤是金堂八景之一文瀾秋月的依託,兩百年過去,堤壩不再,江河改道,只剩一輪明月孤懸天際。
令人頓生「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慨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