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家長朋友向我提出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孩子不聽話、脾氣暴躁,不能打不能罵,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確實讓不少的年輕父母傷透了腦筋:孩子本來是全家的希望,卻不管是在性格、表現還是學習成績,哪方面都不讓人省心。
相信,這也是不少家長遇到的難題。
這教育難題最後逼得不少家長不敢面對孩子,只能躲在陽台的角落裡默默地抽支煙來化解;或是憑欄遠眺蒼茫大地,發出一聲長嘆:這可叫我怎麼辦啊!
實際上,在我的朋友圈和生活圈中就有不少家長朋友也遇到過類似的教育難題。
把我朋友遇到的這個問題拆解開,發現主要訴求就是兩個方面:
- 一是孩子的性格方面的問題;
- 二是孩子的學習能力方面的問題。
由於受限於各種原因,不少家長看待孩子的教育問題都只從表面上去看,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全面的情況。
如果由表及里去看問題,深入去挖掘,會發現這一系列問題出現的起源有可能在親子關係方面出現了問題。
02
根據我朋友的描述,他的孩子已經發展到不聽話、脾氣暴躁的程度。按照多數人的理解,這應該是要著力解決孩子的問題,但卻很早有人會想到從家長自身的角度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本是一張白紙,卻在成長的道路上不盡人意,的確是要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
身為家長,自己的教育觀是否正確和與時俱進;對孩子是否採取了有效的教育策略等等。
在某種程度上,親子關係的好壞在孩子教育中占據著決定性的因素。
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孫雲曉老師只說出了一句就讓人茅塞頓開:
「關係好壞決定教育成敗,好的親子關係勝過許多教育。」
家庭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也不謀而合:
「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早已發現,幾乎所有嚴重的兒童心理障礙,都是親子關係聯結不良的後果。」
無數教育研究已經證實,親子關係緊張會導致孩子膽小懦弱,或者變得暴力。
就絕大多數情況而言,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按道理而言,孩子應該不會出現「不聽話、脾氣暴躁」等情況。
可現實往往與我們所期望的背道而馳,家長們不斷在抱怨孩子越來越不聽話,脾氣越來越暴躁等等。
就孩子發脾氣這個問題,曾有一位心理專家提出的觀點我很認可:
「不要害怕孩子跟自己發脾氣,更不要用脾氣回敬孩子。家長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他心裡有了不痛快,不跟你發脾氣跟誰發呢。」
家長就把這看作是孩子在成長中的煩惱,想通了這一點,自己內心深處也就釋然了。
03
思想家盧梭有一句經典名言: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這實則也適用於對現實中的親子關係的描述。
孩子「不聽話、脾氣暴躁」,從表面上看是性格缺陷使然,其實洞察表象,你會發現,親子關係之間聯結不良的問題才是孩子深層次的問題。
以下幾種情況都有可能造成親子關係聯結不良的問題。
- 一是家長對孩子過於寵溺,這具有使孩子成為熊孩子的危險傾向;
- 二是家長在以「愛」的名義下對孩子約束過多,限制過多,要求過多,孩子完全沒有自己自由發展的空間;
- 三是家長為樹立權威意識,對孩子批評過多而鼓勵太少,在家庭中既缺乏民主氛圍,也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激勵機制。
比起以前,現在身處網絡時代的父母似乎更難當了。一個很重要的現實是,在繁重的工作生活壓力及自身被手機、網絡等「綁架」的情況下,不少父母對孩子僅僅只能談得上陪伴,至於高質量的陪伴很少能做到。
你們說,孩子會喜歡這種名義上的陪伴嗎?
我以前的一位同事就在這個方面栽了跟頭。
他在陪伴孩子過程中,常常是邊刷手機邊用餘光來」關注「孩子的一言一行,自以為自己人在孩子身邊,至於有沒有走進孩子內心深處,和孩子情感共鳴等等,他就沒有想那麼多了。
在孩子小時候沒發現什麼大的問題,但我相信這已埋下了問題隱患。等到孩子大了之後,由於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終於有一天爆發出來了……
事後,前同事認真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認識到自己在親子關係經營上確實存在問題。
後來隨著親子關係的改善,孩子也用自己的方式接納了父母。非常有意思的是,以前存在的教育問題到最後都風飄雲散了。
04
既然是要解決教育問題,我們就要提出一個簡單有效的解決方案。
歸納起來,主要有兩點:
- 一是家長在孩子早期階段不要忽視正常親子關係的持續經營;
- 二是注重自身的教育修養藝術,切忌用錯誤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
以上兩種都是我們在建立和孩子之間親子關係中需注意和避免的問題。
孩子是敏感的,TA們很容易看出父母的心思花在哪、用在哪。
對家庭而言,我們最需要打磨的就是與孩子的良好親子關係,它是所有美好關係的源頭。
回到最前面,根據我朋友的情況,在此強烈提出如下建議:
家長先從調和親子關係入手。
本來這項工作是要放在學齡前來做的,越早越好。儘管朋友的孩子已經上小學了,但我們要看到,孩子未來還將面臨更複雜更敏感的青春期。所以這項親子關係的調和工作還是要做,而且是要保持著極大的耐心並認真地做好。
教無定法,合適才好。
- 比如從孩子最愛看的書開始,陪著他看,不是陪讀,而是真正的親子共讀;
- 比如從孩子最喜歡的運動開始,每天堅持陪他一起運動,在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也能更進一步改善親子關係;
- 比如陪孩子一起玩最愛玩的遊戲,哪怕是電腦遊戲都可以,只要把玩的規則定好,這都不是問題。你在和孩子玩遊戲的過程中,其實你已經弱化了家長的身份,成為了孩子的親密玩伴。
玩遊戲的孩子都知道遊戲要玩下去,要遵守遊戲規則。家長要巧妙地把他這種天然的規則意識遷移到學習生活中來,只要稍加引導就很容易使其養成規則意識。
家長與孩子之間若親子關係良好、志趣相投,即使孩子在成長中遇到問題,也很容易溝通及得到解決。
解決的方法還有很多,限於篇幅,這裡就不一一例舉了。任何教育方法都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
上述所說的其實都屬於高質量的陪伴範疇,是「心靈沒有脫軌」的高質量陪伴。
05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家長對孩子堅定而溫情的陪伴,也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理解與尊重,更是家長陪伴孩子闖過成長風雨的一葉永不翻覆的扁舟。
只有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才能讓孩子產生足夠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當這些條件都得到了滿足,家長所擔憂的很多所謂的教育難題,其實都能迎刃而解了。
正如作家畢淑敏所說的,
「好的關係,像是一罐新鮮的牛奶,芳香醇厚極富營養,可以滋養生命從幼小走向壯健。」
親子關係也如種田一樣需要耕耘,想要「收穫」一個聽話的、不亂發脾氣的好孩子,良好親子關係的經營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
網友們,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歡迎大家在留言區發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