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靖華
不過,雖然襲擊可能是短時間的,但它所造成的影響卻不可低估。
這個影響,包括部分村莊的毀壞,同時也必然包括了對其它目標的破壞。宗教寺廟本來就是太平軍重點襲擊的對象,對民居縱火,就絕不可能放過村前的長寧寺。一般來說,太平天國戰火焚毀的廟宇建築,即便後期重修,其規模也很難達到原有水平。近年來,寺廟雖經重修,但規模大為縮小,往日的輝煌和歷史,早已不復存在。
但歷史的模糊,反而增加了長寧寺的魅力。江淮本是佛教昌盛的區域,柘皋一帶有梁帝廟,全椒有龍山廟,據說都和梁武帝的行跡有密切關係。到唐代,佛教十分興盛,敦煌寫經中,記錄廬州地區,有寺廟千座,僧眾萬人。這些繁盛的宗教場所,在戰亂中多被破壞,再無痕跡。元明以來,雖然也有一些新的廟宇,但規模大大縮小。長臨河民間很多村莊有將軍神像和土地廟。將軍神像不少有元代的風格,很多且有突厥石人的形象,估計也是元代移民所留下的信仰遺痕。至於汪神廟,更是明代以後從徽州移民北上帶來的地方信仰。此外相對大型的寺廟只有老街的准提庵,但根據碑銘,其建築似乎建於清代中期。
但長寧寺就並非如此了。它的名稱特徵明顯,和長臨河鎮一樣,都來自從青陽山流下的長寧河水。長寧河得名的原因並不可考,從這條河的北部尚有長樂集等地名來看,似乎是同一時期形成的美好名字。巢湖北岸地區的聚落,許多創自明代,如果長寧和長樂的地名都是明代形成的,那麼長寧寺應該至遲也在明代就已建造。前些年,我在復建後的寺中和寺僧聊天,寺僧說:長寧寺在本地最為久遠,過去極為繁盛。為了證明它的特殊,僧人特意讓我看了他收集了舊寺的屋樑,上寫著建於「吳赤烏二年」幾個字。這個時間附會了巢湖地區的一個傳說,據說三國赤烏二年,本地有一座城市巢州,發生了陷落,從而形成了巢湖。這個傳說最早起源於《三國志》,後在《搜神記》等書中都廣泛記載。在巢湖當地,「赤烏二年」具有特殊的文化含義,房樑上的文字,證明這座古寺在地方社會的認識中,具有歷史起源的重要意義。
這種歷史的起源意義和它曾經的繁盛狀況,估計是彼此促進、合二為一的。本來,長寧寺所在的區域接近青陽山下。《元豐九域志》中曾記錄合肥的幾座繁華市鎮,其中有一座「青陽鎮」,正是坐落在這個地點。根據史料的記載,相對普通的集市,宋代的鎮有兩個特點,一方面,「民居不成縣而有稅課」,要有一定的經濟規模,另一方面,「惟設官以鎮防者,始得稱鎮」。當時青陽鎮和巢縣的柘皋一樣,都是繁華的「官監鎮」。這個繁華的小鎮的痕跡,在寺門口一帶有很多遺蹟,文物部門曾在寺門口的周邊,發現宋代建築遺址和墓葬群,部分墓葬年代可達晉時。我在巷道中,也不經意撿到過一個丟棄的宋代魂瓶。寺門口村應該和早期的青陽鎮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它很有可能是青陽鎮被戰火破壞之後,圍繞鎮中古寺而發展起來的又一個聚落。這個聚落以長寧寺為中心,但繼承了青陽鎮的繁華和歷史。
假如這個推論是正確的話,那麼在人們心中長寧寺的特殊意義,就很容易理解了。雖然古鎮已成歷史,但長寧寺代表了這個地區曾經的光輝歲月,它是長臨河北部歷史文明的象徵。更進一步說,長寧寺,是我們得以認知本地區唐宋文明的鑰匙。在得到更多的信息之前,我們尚無法知道,那座千年以前人煙稠密的小鎮上,除了這座寺廟以外還發生過什麼,又究竟留下過什麼?在那個長寧和長樂的名稱可能還沒有形成的年代,長寧寺還叫「長寧寺」嗎?會不會因為它坐落於在繁華的青陽小鎮,因此有一個更美的名字,叫做「青陽寺」呢?長寧河是個有太多故事的河流,從它自青陽山上流淌下的那一天起,就給這片土地留下了太多的謎題。有些謎題再也無法解開。好奇的人們只能用神話傳說來包裹這些歷史遺蹟,用這種方法把現實和根源聯繫在一起。
最憶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