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夜話》是清代著名文學品評家王永彬著作的儒家通俗讀物。對於當時以及以前的文壇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評價議論,寓意深刻。全書以「安身立業」為總話題,分別從道德,修身,讀書,安貧樂道,教子,忠孝和勤儉等十個方面,揭示「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業」為本的深刻含義。
近代以來,其書影響頗大,與明人洪應明寫的《菜根譚》,陳繼儒寫的《小窗幽記》並稱「處世三大奇書」。《圍爐夜話》是王永彬將自己對生活的感悟,隨得隨錄,彙集而成。文筆典雅,意蘊悠長。在平淡而優美的敘述中,娓娓道出了瑣碎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古人認為雪夜擁被讀書和圍爐夜話乃人生的兩件樂事,對現代人來說,送走喧囂的白晝,能爐邊燈下靜讀,又何嘗不是至樂?
行善濟人,人遂得以安全,即在我亦為快意;逞奸謀事,事難必其穩重,可惜他徒自壞心。
【譯文】做好事幫助他人,他人因此而得到安逸保全,自己也會感到十分愉快。使用奸計,費盡心力去圖謀,事情也未必就能穩當便利,只可惜他奸計不成,徒然擁有壞心腸。
不鏡於水,而鏡於人,則吉凶可鑑也;不蹶于山,而蹶於垤,則細微宜防也。
【譯文】如果不以水為鏡,而以人為鏡來反照自己,那麼,許多事情的吉凶禍福便可以明白了。在高山上不易跌倒,在小土堆上卻易跌倒,由此可知,愈是細微小事,愈要謹慎小心。
凡事謹守規模,必有大錯;一生但足衣食,便稱小康。
【譯文】凡事只要謹慎地守著一定的規則與模式,總不致於出什麼大的差錯。一輩子只要衣食無憂,家境使可算是自給自足了。
十分不耐煩,乃為人大病;一味學吃虧,是處事良方。
【譯文】對人對事不能忍受麻煩,是一個人最大的缺點。對任何事情都能抱著寧可吃虧的態度,便是處理事情最好的方法。
習讀書之業,便當知讀書之樂;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
【譯文】把讀書當作是終生事業的人,就該懂得由讀書中得到樂趣。抱著做善事之心的人,不必要求得「善人」的名聲。
知往日所往之非,則學日進矣;見世人可取者多,則德日進矣。
【譯文】知道自己過去有做得不對的地方,那麼學問就能日漸充實。看到他人可學習的地方很多,自己的道德也必定能逐日增進。
敬他人,即是敬自己;靠自己,勝於靠他人。
【譯文】敬重他人,便是敬重自己;依賴他人,倒不如靠自己去努力。
見人善行,多方贊成;見人過舉,多方提醒,此長者待人之道也。聞人譽言,加意奮勉;聞人謗語,加意警惕,此君子修己之功也。
【譯文】見到他人有良善的行為,多多地去讚揚他;見到他人有過失的行為,也能多多地去提醒他,這是年紀大的人待人處世的道理。聽到他人對自己有讚美的言語,就更加勤奮勉勵;聽到他人毀謗自己的話,要更加留意自己的言行,這是有道德的人修養自己的功夫。
奢侈足以敗家;慳吝亦足以敗家。奢侈之敗家,猶出常情;而慳吝之敗家,必遭奇禍。庸愚足以覆事;精明亦足以覆事。庸愚之覆事,猶為小咎;而精明之覆事,必見大凶。
【譯文】浪費足以使家道頹敗,吝嗇也一樣會使家道頹敗。浪費而敗家,有常理可循,往往可以預料;而吝嗇的敗家,卻常常是遭受了意想不到的災禍。愚笨足以使事情失敗,而太過精明能幹亦足以使事情失敗。愚笨的人壞事,只是個小過失;精明的人壞事,事情就很嚴重了。
種田人,改習塵市生涯,定為敗路;讀書人,干與衙門詞訟,便入下流。
【譯文】種田的人,改學做生意,一定會失敗;讀書人,若是成了專門替人打官司的人,品格便日趨下流。
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運不及我,則可以知足矣;常思某人德業勝於我,某人學問勝於我,則可以自慚矣。
【譯文】常想到有些人的環境還不如自己,有些人的命運也比自己差,就應該知足。常想到某人的品德比我高尚,某人的學問也比我淵博,便應該感到慚愧。
讀《論語》公子荊一章,富者可以為法;讀《論語》齊景公一章,貧者可以自興。捨不得錢,不能為義士;捨不得命,不能為忠臣。
【譯文】讀《論語·子路篇》公子荊那章,可以讓富有的人效法;讀《論語·季氏篇》有關齊景公那一章,貧窮的人可以為之而奮發。如果捨不得金錢,不可能成為義士;捨不得性命,就不可能成為忠臣。
富貴易生禍端,必忠厚謙恭,才無大患;衣祿原有定數,必節儉簡省,乃可久延。
【譯文】財富與顯貴,都容易招來禍害,一定要誠實寬厚地待人,謙虛恭敬地自處,才不會發生災禍。個人一生的福祿都有定數,一定要節用儉省,才能使福祿更長久。
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可見塵世之間,已分天堂地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知庸愚之輩,不隔聖域賢關。
【譯文】做好事得到好報,做惡事得到惡報,由此可見,不必等到來世,在人間便能見到天堂與地獄的分別了。人的心是相同的,心中具有的理性也是相通的,由此可知,愚笨平庸的人,並不被拒絕在聖賢的境地之外。
和平處事,勿矯俗為高;正直居心,勿設機以為智。
【譯文】為人處世要心平氣和,不要故意違背習俗,自鳴清高;平日存心要公正剛直,要不設計機巧,自認為聰明。
君子以名教為樂,豈如嵇阮之踰閑;聖人以悲憫為心,不取沮溺之忘世。
【譯文】讀書人應該以鑽研聖人之教為樂事,怎能像嵇康、阮籍等人,逾越軌範,恣意放蕩?聖人抱著悲天憫人之胸懷,關心民生的疾苦,並不效法長沮、桀溺的避世獨居,不理世事。
縱容子孫偷安,其後必至耽酒色而敗門庭;專教子孫謀利,其後必至爭貲財而傷骨肉。
【譯文】放縱子孫只圖取眼前的逸樂,子孫以後一定會沉迷於酒色,敗壞門風。專門教子孫謀求利益的人,子孫必定會因爭奪財產而彼此傷害。
謹家父兄教條,沉實謙恭,便是醇潛子弟;不改祖宗成法,忠厚勤儉,定為修久人家。
【譯文】謹慎地遵守父兄的教誨,待人篤實謙虛,就是一個敦厚的好子弟。不擅自刪改祖宗留下來的教訓和做人做事的方法,能厚道儉樸地持家,家道必能歷久不衰。
蓮朝開而暮合,至不能合,則將落矣,富貴而無收斂意者,尚其鑒之。草春榮而冬枯,至於極枯,則又生矣,困窮而有振興志者,亦如是也。
【譯文】蓮花早晨開放,到夜晚便合起來,到了不能再合起來時,就是要凋落的時候了,富貴而不知收斂的人,最好能夠看到這一點,而知道收斂。春天時,草木長得很茂盛,至冬天就乾枯了,等枯萎到極處時,又到了草木再度發芽的春天了,身處窮困的境地而想奮起的人,應當以這一點自我勉勵。
伐字從戈,矜字從矛,自伐自矜者,可為大戒;仁字從人,義(義)字從我,講人講義者,不必遠求。
【譯文】伐字的右邊是「戈」,矜字的左邊是「矛」,戈、矛都是兵器,有殺傷之意;從這兩個字,自誇自大的人可以得到極大的警惕。仁字在旁邊的「人」,義字的下面是「我」,可見得要講仁義,並不在遠處,只要有人有我的地方,就可以實行。
教子弟於幼時,便當有正大光明氣象;檢身心於平日,不可無憂勤惕厲工夫。
【譯文】教導晚輩要從幼年時開始,便培養他們凡事應有正直、寬大、無所隱藏的氣概;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反省自己的行為思想,不能沒有自我督促和自我砥礪的修養。
與朋友交遊,須將他們好處留心學來,方能受益;對聖賢言語,必要我平時照樣行去,才算讀書。
【譯文】和朋友交往共游,必須仔細觀察他的優點和長處,用心地學習,才能領受到朋友的益處。對於古聖先賢所留下的話,一定要在平常生活中依循做到,才算是真正體味到到書中的言語。
貧無可奈惟求儉,拙亦何妨只要勤。
【譯文】貧窮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只要力求節儉,總是還可以過的。天性愚笨沒有什麼關係,只要自己比別人更勤奮學習,還是可以跟得上別人的。
穩當話,卻是平常話,所以聽穩當話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無奈做本分人看者甚少。
【譯文】既安穩又妥當的言語,經常是既不吸引人也不令人驚奇的,所以喜歡聽這種話的人並不多。一個人能安守本分,不希求越分的事,便是最愉快的人了。只可惜能夠安分守己不妄求的人,也是很少的。
處事要代人作想,讀書須切己用功。
【譯文】處理事情的時候,要多替別人著想,看看是否會因自己的方便而使人不方便。讀書卻必須自己切實地用功。因為學問是自己的,別人並不能代讀。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無也;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終身可行也。
【譯文】一個「信」字是吾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信用,任何人都不會接受他,所以只要是人,都不可沒有信用。一個「恕」字,是與他人交往時最重要的品德,因為恕即是推己及人的意思,人能推己及人,便不會做出對不起他人的事,於己於人皆有益,所以值得終生奉行。
人皆欲會說話,蘇秦乃因會說而殺身;人皆欲多積財,石崇乃因多積財而喪命。
【譯文】人都希望自己有極佳的口才,但是戰國的蘇秦就是因為口才太好,才會被齊大夫派人暗殺。人人都希望自己能積存很多財富,然而晉代的石崇就是因為財富太多,遭人嫉妒,才惹來殺身之禍。
教小兒宜嚴,嚴氣足以平躁氣;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譯文】最好以嚴格的態度教導小孩子,因為小孩心思頑皮毛躁,不能定下心來,嚴格的態度可以壓抑他們浮動的心,使他們安靜地學習。對心思不正的小人,最好以尊重而謹慎的心待他,因為小人心思邪典,如果尊重他的人格,也許他會想保有我們對他的尊重,而放棄邪僻的想法。如果不行,以謹慎的態度和他相處,至少不會蒙受其害,所以說敬慎的心可以化解邪僻的心。
善謀生者,但令長幼內外,勤修恆業,而不必富其家;善處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審定章程,而不必利於己。
【譯文】長於維持生計的人,並不是有什麼新奇的花招,只是使家中年紀無論大小,事情無分內外,每個人都能就其本分,有恆地將分內的事完成,這樣做雖不一定能使家道大富,卻能在穩定中成長。長於辦理事務的人,不一定有奇特的才能,只是就事情如何才能完成,在可行與不可行處加以判斷,訂立一個辦理的規則和程序,而且,並不一定要對自己有利益才去做。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終為禍;困窮之最難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資之高在忠信,非關機巧;學業之美德行,不僅文章。
【譯文】得到不該得的名聲和利益,當初以為是幸運,終究會成為災害。最難以忍耐的貧窮和困厄,若能咬緊牙關忍耐度過,最後一定會苦盡甘來。人的資質高低,在於對任何事是否盡心而有信用,並不在於善用機變與心思巧妙。讀書讀得好的人,也不僅在於文章美妙,而主要在於他的道德高尚,品行美好。
風俗日趨於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樸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喪其廉恥,漸至消亡,安得有講名節之大人,光爭日月。
【譯文】社會的風氣日漸奢侈放縱,這種現象愈來愈變本加厲,一直沒有改善的跡象,真希望能出現一個不同於流俗而又質樸的才德之士,大力呼籲,改善現有的奢靡風氣,使社會恢復原有的善良質樸;世人已逐漸失去清廉知恥的心,再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會完全不知廉恥,如何才能出現一位重視名譽和氣節的有德之士,喚醒世人的廉恥心,作為世人的榜樣呢?
人心統耳目官骸,而於百體為君,必隨處見神明之宰;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兩眉為草眼橫鼻直而下承口乃苦字也),知終身無安逸之時。
【譯文】心統治著人的五官及全身,可以說是身體的主宰,一定要隨時保有清楚明白的心思,才能使見聞言行不致出錯。人的臉是合眉、眼、鼻、口而成形,將兩眉當作是部首的草頭,把兩眼看成一橫,鼻子為一豎,下面承接著口,恰巧是一個「苦」字。由此可知,人的一生是苦多於樂,沒有安閒逸樂的時候。
伍子胥報父兄之伊,而郢都滅,申包胥救君上之難,而楚國存,可知人心足恃也;秦始皇滅東周之歲,而劉季生,梁武帝滅南齊之年,而侯景降,可知天道好還也。
【譯文】春秋時的伍子胥,為了報父兄之仇,誓言滅楚,終於破了楚的首都郢,鞭仇人之屍。而當時的申包胥則發誓保全楚國,終於獲得秦軍救援,使楚國不致滅亡。由此可見,人只要決心去做,一定能辦得到。秦始皇滅東周那一年,滅秦立漢的劉邦也出生了,梁武帝滅南齊的那一年,侯景前來歸降。可見天理循環,報應不爽。
有才必韜藏,如渾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為學無間斷,如流水行雲,日進而不已也。
【譯文】有才能的人必定勤於修養,不露鋒芒,就如未經提煉琢磨的金玉一般,雖不炫人耳目,但日久便知其內涵價值了。做學問一定不可間斷,要像不息的流水和飄浮的行雲,永遠不停地前進。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可知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可知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也。
【譯文】凡是做很多好事的人家,必然遺留給子孫許多的德澤;而多行不善的人家,遺留給子孫的只是禍害。由此可知多做好事,為子孫留些後福,這才是為子孫著想最長遠的打算。賢能又有許多金錢,這些金錢容易使他不求上進而耽於享樂;愚笨卻有許多金錢,這些金錢只有讓他增加更多的過失。由此可知將金錢留給子孫,不論子孫賢或不賢,都是有害而無益的。
每見待子弟嚴厲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敗行,則父兄之教育所系也。又見有子弟聰穎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轉為上達,則父兄之培植所關也。人品之不高,總為一利字看不破;學業之不進,總為一懶字丟不開。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當大權,其感尤速;財足以累己,而以有財處亂世,其累尤深。
【譯文】常見對待子孫十分嚴格的,子孫比較容易成為有才德的人;對於子孫太過寬容的,子孫的德行大多敗壞,這完全是因為父兄教育的關係。又見到有些後輩原為十分聰明,卻突然做出品性低下的事;有些原本平庸愚魯,倒成為品德很好的人,這就是在於父兄的栽培教養了。一個人品格之所以不清高,總是因為無法將一個「利」字看破;而學問之所以不長進,就是因為偷懶不精勤的緣故。能以道德感化他人的人,若身在高位而有威權,那麼,要感化眾人趨於正道就很快了。財富多到足以拖累自己的人,若處於不太平的時代,錢財的拖累就更嚴重了。
讀書無論資性高低,但能勤學好問,凡事思一個所以然,自有義理貫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貧賤,但能忠厚老成,所行無一毫苟且處,便為鄉黨仰望之人。
【譯文】讀書不無天賦的資質高或是低,只要能夠用功,不斷地學習,遇有疑難之處肯向人請教,任何事都把它想個透徹為什麼會如此,終有一天能夠通曉書中的道理,無所滯礙。在社會上立身處世,不怕自己出身貧窮低微的家庭,只要為人忠實敦厚,做事穩重踏實,所行所為沒有一絲隨便或違背道義之處,便足以為家鄉的父老所看重,而成為眾人的榜樣。
孔子何以惡鄉愿,只為他似忠似廉,無非假面孔;孔子何以棄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儘是俗心腸。
【譯文】孔夫子為什麼厭惡「鄉愿」呢?因為他只是表面上看來忠厚廉潔,其實內心裡並不如此,可見得這種人虛偽矯飾,以假面孔示人。孔夫子為什麼厭棄「鄙夫」呢?因為他凡事不知由大體著想,只知為自己個人的利益斤斤計較,得失心太重,是個不知人生精神內涵的俗物。
打算精明,自謂自計,然敗祖父子家聲者,必此人也;樸實渾厚,初無甚奇,然培子孫之元氣者,必此人也。
【譯文】凡事都斤斤計較、毫不吃虧的人,自以為很成功,但是敗壞祖宗的良好名聲的,必定是這種人。誠實儉樸而又敦厚待人的人,剛開始雖然不見他有什麼奇特的表現,然而使子孫能夠有一種純厚之氣,歷久不衰的,就是這種人。
心能辨事非,處事方能決斷;人不忘廉恥,立身自不卑污。
【譯文】心中能辨別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就能毫不猶豫地決定該麼辦;人能不忘記廉恥心,在社會上為人處世,自然就不會做出任何卑鄙污穢的事。
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憐俐人做得來;仁有假仁,義有假義,可知仁義兩途,不無奸惡人藏其內。
【譯文】有一種忠心被人視為愚行,就是「愚忠」,也有一種孝行被人視為愚行,那是「愚孝」,由此可知,「忠」,「孝」兩個字,太過聰明的人是做不來的。同樣地,仁和義的行為中,也有虛偽的「假仁」和「假義」,由此可以知道,在一般人所說的仁義之士中,不見得沒有奸險狡詐的人。
權勢之徒,雖至親亦作威福,豈知煙雲過眼,已立見其消亡;姦邪之輩,即平地亦起風波,豈知神鬼有靈,不肯聽其顛倒。
【譯文】有權有勢的人,雖然在至親好友的面前,也要賣弄他的權勢作威作福,哪裡知道權勢是不長久的?就像煙散雲消一般容易。奸險邪惡之徒,即使在太平無事的日子裡,也會為非作歹一番,哪裡曉得天地間終是有鬼神在暗中默察的?邪惡的行為終歸要失敗。
自家富貴,不著意里,人家富貴,不著眼裡,此是何等胸襟;古人忠教,不離心頭,今人忠孝,不離口頭,此是何等志量。
【譯文】自身富貴顯達了,並不將它放在心上,或時時刻意去顯示自己高人一等。至於別人富貴了,也不將它放在眼裡,而生嫉妒羨慕的心,這要何等的胸懷和氣度才能做得到?古代的人,常常將忠孝二字放在心上,不敢忘記要去實踐它。現在的人,雖不如吉人那麼敬謹,卻也對他人忠孝的行為,能毫不吝惜地加以稱道,時常去提倡它。這又要何等的抱負和度量才能實行?
王者不令人放生,而無故卻不殺生,則物命可惜也;聖人不責人無過,唯多方誘之改過,庶人心可回也。
【譯文】為人君王的,雖然不至於下令叫人多多放生,但是也不會無緣無故地濫殺生靈,因為這樣至少可以教人愛惜性命。聖人不會要求人一定不犯錯,只是用各種方法,引導眾人改正錯誤的行為,因為如此,才能使眾人的心由惡轉善,由失道轉為正道。
大丈夫處事,論是非,不論禍福;士君子立言,貴平正,尤貴精詳。
【譯文】有志氣的人在處理事情時,只問如何做是對的,並不問這樣做為自己帶來的究竟是福是禍;讀書人在寫文章或是著書立說的時候,最重要的是立論要公平公正,若能更進一步去要求精要詳盡,那就更可貴了。
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書之樂;講性命學者,不可無經濟之才。
【譯文】存著追求功名利祿之心的人,無法享受到琴棋書畫的樂趣;講求生命形而上境界的學者,不能沒有經世濟民的才學。
潑婦之啼哭怒罵,伎倆要亦無多,唯靜而鎮之,則自止矣。讒人之簸弄挑唆,情形雖若甚迫,苟淡而置之,是自消矣。
【譯文】蠻橫而不講理的婦人,任她哭鬧、惡口罵人,也不過那些花樣,只要定思靜心,不去理會,她自覺沒趣,自然會終止吵鬧。好說人是非、顛倒黑色的人,不斷地以言辭來侵害我們,自己似乎已經被他逼得走投無路了,如果不放在心上,對那些毀謗的言語,聽而不聞,那麼他自然會停止無益的言辭。
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薩;能脫身牢籠外,便是大英雄。
【譯文】肯費心費力去救助陷於苦難中的人,便如同菩薩再世。能不受社會人情的束縛,超然於俗務之外的人,便足以稱之為最傑出的人。
氣性乖張,多是夭亡之子;語言深刻,終為薄福之人。
【譯文】脾氣性情怪僻或是執拗的人,多半是短命之人。講話總是過於尖酸刻薄的人,可以斷定他沒有什麼福分。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則同流合污,無足有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則舍近圖遠,難期有成矣。
【譯文】一個人的志氣不能不高,如果志氣不高,就容易為不良的環境所影響,不可能有什麼大作為。一個人的野心不可太大,如果野心太大,那麼便會捨棄切近可行的事,而去追逐遙遠不可達的目標,很難有什麼成就。
貧賤非辱,貧賤而諂求於人者為辱;富貴非榮,富貴而利濟於世者為榮。講大經綸,只是實實落落;有真學頭號,決不怪怪奇奇。
【譯文】貧窮與地位卑下,並不是可恥的事,可恥的是因為貧窮或卑下,便去諂媚奉承別人,想求得一些卑策的施捨。富貴也不是什麼十分光榮的事,光榮的是富貴而能夠幫助他人,有利於世。講經世治國的學問,應當是實在可行的。真正有學問,決不會高談怪誕不經的言論。
古人比父子為橋梓,比兄弟為花萼,比朋友為芝蘭,敦倫者,當即物窮理也;今人稱諸生曰秀才,秀貢生曰明經,稱舉人曰孝廉,為士者,當顧名思義也。
【譯文】古時候的人,把「父子」比喻為喬和梓木,把「兄弟」比喻為花與萼,將「朋友」比為芝蘭香草,因此,有心想敦睦人倫的人,由萬物的事理便可推見人倫之理。現在的人稱讀書人為「秀才」,稱被舉薦入太學的生員為「明經」,又叫舉人為「孝廉」,因此讀書人可以就這些名稱,明白自己應有的內涵。
父兄有善行,子弟學之或不肖;父兄有惡行,子弟學之則無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子,無庸徒事言詞也。君子有過行,小人嫉之不能容;君子無過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可知君子處小人,必平其氣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
【譯文】父輩兄長有好的行為,晚輩學來可能學不像,也比不上。但是如果長輩有不好的行為,晚輩倒是一學就會,沒有不像的。由此可知,長輩教晚輩,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行為來率領他們,這樣他們才能學得好,而不是只在言辭上白費工夫,不能以身作則。有道德的人行為若稍有超過或偏失,一些無德之人因為嫉妒,一定無法容忍而群起攻擊。但是有德之人即使不犯過失,小人也不見得能容他。由此可知,有道德的君子和無道德的小人相處時,一定要平心靜氣地對待他們,不可過於急切的責罵他們。
守身不敢妄為,恐貽羞於父母;創業還須深慮,恐貽害於子孫。
【譯文】一個人潔身自愛而不敢胡作非為,是怕自己做了不好的行為,會使父母蒙羞。開始創立事業時,更要深思熟慮,仔細選擇,以免將來危害子孫。
無論作何等人,總不可有勢利氣;無論習何等業,總不可有粗浮心。
【譯文】不管做哪一種人,最重要的是不可有嫌貧愛富,以財勢來衡量人的習氣。不論從事哪一種事業,總是不可有輕率不定的心思。
知道自家是何等身份,則不敢虛驕矣;想到他日是那樣下場,則可以發憤矣。
【譯文】明白自己有多少內容,就不敢妄自尊大。想到不發憤圖強的後果竟是如此慘澹,就該振作起精神,努力奮發。
常人突遭禍患,可決其再興,心動於警勵也。大家漸及消亡,難期其復振,勢成於因循也。
【譯文】若是一個平常人,突然遭受了災禍憂患的打擊,一定可以再重整旗鼓,因為突來的災害使他產生警戒心與激勵心。但是,如果是一群人或是一個團體逐漸衰敗,就很難指望會再重新振作起來,因為一些墨守成規的習性已經養成,很難再改變了。
天地無窮期,生命則有窮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貴有定數,學問則無定數,求一分,便得一分。
【譯文】天地永遠存在,無窮無盡,然而人的生命卻很有限,只要逝去一天,生命就短少一天。人的榮華富貴乃命運註定,然而學問知識則不是如此,只要用功一分,知識便增長一分。
處事有何定憑,但求此心過得去;立業無論大小,總要此身做得來。
【譯文】做任何事,是好是壞有時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和憑據,只求問心無愧。創立事業的時候,無論從事哪一種行業,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能力應付。
氣性不和平,則文章事功,俱無足取;語言多矯飾,則人品心術,盡屬可疑。
【譯文】如果一個人不能平心靜氣地處世待人,那麼,就可以斷定他在學問和做事上,都不可能有什麼值得效法之處。一個人的言語如果虛偽不實,那麼,無論他在人品或是心性上表現得多崇高,一樣令人懷疑。
誤用聰明,何若一生守拙;濫交朋友,不如終日讀書。
【譯文】把聰明用錯了地方,不如一輩子謹守愚拙,至少不會出錯。隨便交朋友,倒不如整天閉門讀書。
看書須放開眼孔,做人要立定腳跟。
【譯文】看書必須要放開心胸,才可能接受並判斷新的觀念。做人要站穩自己的立場和把握住原則,才是一個具有見地,不隨波逐流的人。
嚴近乎矜,然嚴是正氣,矜是乖氣;故持身貴嚴,而不可矜。謙似乎諂,然謙是虛心,諂是媚心;故處世貴謙,而不可諂。
【譯文】莊重有時看來像是傲慢,然而莊重是正直之氣;傲慢卻是一種乖僻的習氣,所以律己最好是莊重,而不要傲慢。謙虛有時看來像是諂媚,然而謙虛是待人有禮不自滿;諂媚卻是因為有所求而討好對方,所以處世應該謙虛,卻不可諂媚。
財不患其不得,患財得,而不能善用其財;祿不患其不來,患祿來,而不能無愧其祿。
【譯文】不要憂慮得不到錢財,只怕得到財富後不能好好地使用。官祿、福分也是如此,不要擔憂它不降臨,而應該擔心能不能無愧於心地得到它。
交朋友增體面,不如交朋友益身心;教子弟求顯榮,不如教子弟品行。
【譯文】交朋友如果是了增加自己的面子,倒不如交一些真正對我們身心有益的朋友。教自己的孩子求得榮華富貴,倒不如教導他們做人應有的品格和行為。
君子存心,但憑忠信,而婦孺皆敬之如神,所以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處世,盡設機關,而鄉黨皆避之若鬼,所以小人枉做了小人。
【譯文】君子做事,但求盡心盡力,忠誠信實,婦人小孩都對他極為尊重,所以,君子之為君子並不枉然。小人在社會上做事,到處設計、玩花樣,使得人人都對他退避三舍,心裡十分鄙棄他。因此,小人費盡了心機,也得不到他人的敬重,可說是白做了小人。
求個良心管我,留些餘地處人。
【譯文】希望自己有一顆良善的心,使自己時時不違背它。為別人留一些退路,讓別人也有容身之處。
一言足以召大禍,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墜也;一行足以玷終身,故古人飭躬若璧,惟恐有瑕疵也。
【譯文】一句話就可以招來大禍,所以古人言談十分謹慎,不胡亂講話,以免招來殺身毀家的大禍。一件錯事足以使一生清白的言行受到污辱,所以古人守身如玉,行事非常小心,惟恐做錯事,會讓自己終身抱憾!
顏子之不校,孟子之自反,是賢人處橫逆之方;子貢之無諂,原思之坐弦,是賢人守貧窮之法。
【譯文】遇到有人冒犯時,顏淵不與人計較,孟子則自我反省,這是君子在遇人蠻橫不講理時的自處之道。在貧賤時,子貢不去阿諛富者,子思則依然彈琴自娛,完全不把貧困放在心上,這是君子在貧窮中仍能自守的方法。
觀朱霞,悟其明麗;觀白雲,悟其卷舒;觀山嶽,悟得靈奇;觀河海,悟其浩瀚,則俯仰間皆文章也。對綠竹得其慮心;對黃華得其晚節;對松柏得其本性;對芝蘭得其幽芳,則遊覽處皆師友也。
【譯文】觀賞紅霞時,領悟到它明亮而又燦爛的生命;觀賞白雲時,欣賞它卷舒自如的曼妙姿態;觀賞山嶽時,體認到空靈秀高拔的氣概;觀看大海時,領悟到它的廣大無際。因此,只要用心體會,那麼,天地之間無處不是好文章。面對綠竹時,能學習到待人應虛心有禮;面對菊花時,能學習到處亂世應有高風亮節;面對松柏時,能學習到處逆境應有堅韌不拔的精神;而在面對芷蘭香草時,能學習到人的品格應芬芳幽遠,那麼在遊玩與觀賞之中,沒有一個地方不值得我們學習,處處皆是良師益友。
家縱貧寒,也須留讀書種子;人雖富貴,不可忘稼穡艱辛。
【譯文】縱使家境貧窮睏乏,也要讓子孫讀書;雖然是個富貴人家,也不可忘記耕種收穫的辛勞。
儉可養廉,覺茅舍竹籬,自饒清趣;靜能生悟,即鳥啼花落,都是化機。一生快活皆庸福,萬種艱辛出偉人。
【譯文】勤儉可以修養一個人廉潔的品性,就算住在竹籬圍繞的茅屋,也有它清新的趣味。在寂靜中,容易領悟到天地之間道理,即使鳥兒鳴啼,花開花落,也都是造化的生機。能一輩子快樂無愁的過日子,這只不過是平凡人的福分;經歷萬種艱難困苦,才能成就一個偉人。
濟世雖乏貲財,而存心方便,即稱長者;生資雖少智慧,而慮事精詳,即是能人。
【譯文】雖然沒有金錢財貨幫助世人,但是,只要處處給人方便,便是一位有德的長者。雖然天生的資質不夠聰明,但是,考慮事情卻能處處清楚詳細,就是一個能幹的人。
一室閒居,必常懷振卓心,才有生氣;同人聚處,須多說切直話,方見古見。
【譯文】閒散居處時,一定要時常懷著策勵振奮的心志,才能顯出活潑蓬勃的氣象。和別人相處時,要多說實在而正直的話,才是古人處世的風範。
觀周公之不驕不吝,有才何可自矜;觀顏子之若無若虛,為學豈容自足。門戶之衰,總由於子孫之驕惰;風俗之壞,多起於富貴之奢淫。
【譯文】周公制禮作樂,是周朝的聖人,但是,他卻不因為自己的才德,而對他人有驕傲和鄙吝的心。有才能的人,哪裡可以自以為了不起呢?顏淵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卻「有才若無,有德若虛」,不斷虛心學習。求學問哪裡可以自以為滿足呢?一個家族的衰敗,總是由於子孫的驕傲懶惰,而社會風俗的敗壞,多是由於大家過度的奢侈浮華。
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氣所鍾,鬼神亦為之呵護;聖經賢傳,乃古今命脈所系,人物悉賴以裁成。
【譯文】孝子和忠臣,都是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凝聚而成,所以連鬼神都加以愛惜保護。聖賢的經書典籍,是從古對今維繫社會人倫的命脈,所有的忠臣、孝子、賢人、志士,都是靠著讀聖賢書,效法聖賢的行為,而成為偉人的。
飽暖人所共羨,然使離一生飽暖,而氣昏志惰,豈足有為?饑寒人所不甘,然必帶幾分饑寒,則神緊骨堅,乃能任事。
【譯文】人人都羨慕吃得飽、穿得暖的生活,可是,就算一生都享盡物質飽暖的生活,崦精神卻昏昧怠惰,那又有什麼作為呢?忍受饑寒是人們最不願意的事,但是,饑寒卻能策勵人的志氣,使精神抖擻,骨氣堅強,這樣才能承擔重任。
愁煩中具瀟洒襟懷,滿抱皆春風和氣;暗昧處見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
【譯文】在愁悶煩惱中,要具有豁達而無拘無束的胸懷,那麼,心情便能如徐徐春風般一團和氣。在昏暗不明的環境里,要能保有光明的心境,內心就能像青天白日般明亮無染。
勢利人裝腔做調,都只在體面上鋪張,可知其百為皆假;虛浮人指東畫西,全不向身心內打算,定卜其一事無成。
【譯文】勢利的人喜歡裝模作樣,只知道在表面上鋪張,由此可以看透他所作所為都是虛假的。不切實際的人言不及義,東拉西扯,完全不從自己的內心下功夫,可以料定他什麼都無法完成。
不忮不求,可想見光明境界;勿忘勿助,是形容涵養功夫。
【譯文】由安貧知足,與世無爭,不陷害別人,不貪取錢財的態度,可以看到一個人心境的光明。在涵養的工夫上,既不要忘記聚集道義以培養浩然正氣,也不要因為正氣不充足,就想要盡辦法幫助它生長。
數雖有定,而君子但求其理,理既得,數亦難違;變固宜防,而君子但守其常,常無失,變亦能御。
【譯文】運數雖有一定,但君子只求所做的事合理,若能合理,運數也不會違背理數。凡事雖然應該防止意外,但君子如果能持守常道,只要常道不失去,再多的變化也能御防。
和為祥氣,驕為衰氣,相人者不難以一望而知;善是吉星,惡是凶星,推命者豈必因五行而定。
【譯文】平和就是一種祥瑞之氣,驕傲就是一種衰敗之氣,看相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並不困難。善良就是吉星,惡毒就是凶星,算命的人哪裡必需要按照五行才能論斷吉凶呢?
人生不可安閒,有恆業,才足收放心;日用必須簡省,杜奢端,即以昭儉德。
【譯文】人活在世上是不可閒逸度日,有了長久營生的事業,才能夠將放失的本心收回。平常花費必須簡單節省,杜絕奢侈的習性,正可以昭明節儉的美德。
成大事功,全仗著秤心斗膽,有真氣節,才算得鐵面銅頭。
【譯文】能夠成大事立大功的人,完全靠著堅定的心志,以及遠大的膽識。真正有氣節的人,才可能鐵面無私,不畏權勢。
但責己,不責人,此遠怨之道也;但信己,不信人,此取敗之由也。
【譯文】只責備自己,不責備他人,是遠離怨恨的最好方法。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是做事情失敗的主要原因。
無執滯心,才是通方士;有做作氣,便非本色本。
【譯文】沒有執著滯礙的心,才是通達事理的人。有矯揉造作的習氣,便無法做真正的自己。
耳目口鼻,皆無知識之輩,全靠者(俗作這)心作主人;身體髮膚,總有毀壞之時,要留個名稱後世。
【譯文】眼耳鼻口,都是不能夠思想的東西,完全依賴這顆心來作為它們的主宰。身體肌膚,在我們死後都會腐敗毀損,總要留一個好名聲讓後人稱頌。
有生資,不加學習,氣質究難化也;慎大德,不矜細行,形跡終可疑也。
【譯文】天生的資材很美好,如果不加以學習,脾氣性情還是很難有所改進的。只在大行為上留心謹慎,卻在小節上不加以愛惜,到底讓人對他的言行不能信任。
世風之狡詐多端,到底忠厚人顛撲不破;末俗以繁華相尚,終覺冷淡處趣味彌長。
【譯文】世俗的風氣愈來愈流於狡猾欺詐,但是,忠厚的人誠懇踏實,他們的穩重質樸,永遠是眾人行事的橫范。近世的習俗愈來愈崇尚奢侈浮華,不過,還是寂靜平淡的日子,更耐人尋味。
能結交直道朋友,其人必有令名;肯親近耆老成,其家必多善事。
【譯文】能與行為正直的人交朋友,這樣的人必然也會有好的名聲;肯向德高望重的人親近求教,這樣的家庭必然常常有善事。
為鄉鄰解紛爭,使得和好如初,即化人之事也;為世俗談因果,使知報應不爽,亦勸善之方也。
【譯文】替鄉里的鄰居解決紛爭,使他們和最初一樣友好,這便是感化他人的事了。向世俗的人解說因果報應的事,使他們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這也是一種勸人為善的方法。
發達雖命定,亦由肯做工夫;福壽雖天生,還是多積陰德。
【譯文】一個人的飛黃騰達,雖然是命運註定,卻也是因為他肯努力。一個人的福分壽命,雖然是一生下來便有定數。仍然還是要多做善事來積陰德。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惡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所以淫是萬惡之首。
【譯文】心中常抱著仁心、孝心,那麼,天下任何不正當的行為,都不會忍心去做,所以,孝是一切行為中應該最先做到的。一個人心中一旦起了邪曲的淫穢惡念頭,那麼,平常很不願做的事,現在做起來一點也不困難,因此,淫心是一切惡行的開始。
自奉必減幾分方好,處世能退一步為高。
【譯文】對待自己,最好不要把自己侍候得太好;與世人相處,最好凡事能退一步想,才是聰明的做法。
守分安貧,何等清閒,而好事者,偏自尋煩惱;持盈保泰,總須忍讓,而恃強者,乃自取滅亡。
【譯文】能持守本分而安貧樂道,這是多麼清閒自在的事,然而喜歡興造事端的人,偏偏要自找煩惱。在事業極盛時,總要不驕不滿,凡事忍讓,才能保持長久而不衰退,因此仗勢欺人的人,等於是自取滅亡。
人生境遇無常,須自謀取一吃飯本領;人生光陰易逝,要早定一成器日期。
【譯文】人生中的環境和遭遇是沒有一定的,自己一定要謀求足以養活自己的一技之長,才不至受困於環境。人的一生僅僅數十寒暑,很容易便逝去了,一定要及早訂立遠大的志向和目標,在一定的期限內使自己成為一個用的人。
川學海而至海,故謀道者不可有止心;莠非苗而似苗,故窮理者不可無真見。
【譯文】河川學習大海的兼容並蓄,最後終能匯流入海,海能容納百川,所以,一個人追求學問與道德的心,也應該如此,永不止息。田裡的莠草長得很像禾苗,可是它並不是禾苗,所以,深究事理的人不能沒有真知灼見,否則便容易被蒙蔽。
守身必謹嚴,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養心須淡泊,凡足以累吾以者勿為也。
【譯文】持守節操必須十分謹慎嚴格,凡是足以損害自己操守的行為,都應該戒除。要以寧靜寡慾涵養自己的心胸,凡是會使我們心靈疲累不堪的事,都不要去做。
人之足傳,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
【譯文】一個人值得為人所稱道,在於他有高尚的德性,而不在於他有高貴的地位。世人所相信的,是那些凡事都能實踐得很成功的人,並不是那些嘴裡說得好聽的人。
與其使鄉黨有譽言,不如令鄉黨無怨言;與其為子孫謀產業,不如教子孫習恆業。
【譯文】與其讓鄰里對你稱讚有加,不如讓鄉里對你毫無抱怨。替子孫謀求田產財富,倒不如讓他學習可以長久謀生的本領。
多記先正格言,胸中方有主宰;閒看他人行事,眼前即是規箴。
【譯文】多多記住先聖先賢立身處世的訓辭,心中才會有正確的主見。旁觀他人做事的得失,便可作為我們行事的法則。
陶侃運甓官齋,其精勤可企而及也;謝安圍棋別墅,其鎮定非學而能也。
【譯文】晉代的名臣陶侃,在閒暇的時候,仍然運磚修習勤勞,這種精勤的態度,是我們做得到的。晉代名相謝安,在面臨大敵時,仍然能和朋友從容不迫地下棋,這種鎮定的功夫,就不是我們學得來的。
但患不肯濟人,休患我不能濟人;須使人不忍欺我,勿使人不敢欺我。
【譯文】只怕自己不肯去幫助他人,不怕自己的能力不夠。應該使他人不忍心欺侮我,而不是因為畏懼我,所以才不敢欺侮我。
何謂享福之才,能讀書者便是;何謂創家之人,能教子者便是。
【譯文】什麼叫做能享福的人呢?有書讀且能從中得到慰藉的人就是。什麼叫做關於建立家庭的人呢?能夠教育出好子弟的人就是。
子弟天性未漓,教易入也,則體孔子之言以勞之(愛之能勿勞物),勿溺受以長其自肆之心。子弟習氣已壞,教難行也,則守孟子之言以養之(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勿輕棄以絕其自新之路。
【譯文】當子弟的天性尚未受到社會惡習感染,而變得澆漓時,教導他是不難的,因此應以孔子「愛之能勿勞乎」的方式去教導他,而不要太過分溺愛,增長了他自我放縱的心。當子弟習性已經敗壞,不易教導時,要依孟子「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的方式教他,不要輕易地放棄,使他失去了自新的機會。
忠實而無才,尚可立功,心志專一也;忠實而無識,必至僨事,意見多偏也。
【譯文】如果一個人竭心盡力,雖沒有什麼才能,只要專心一志在工作上,還是可以立下一些功勞。相反的,如果一個人忠心賣力,卻沒有什麼知識,必定會產生偏見,將事情弄砸的。
人雖無艱難之時,卻不可忘艱難之境;世雖有僥倖之事,斷不可存僥倖之心。
【譯文】人即使處在順逆的環境中,也不可忘卻人生還有逆境的存在。世上雖然偶然會有意外收穫的例子,但是心中不可抱著不勞而獲的想法。
心靜則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遠,雲飛而不礙空。
【譯文】心能寂靜則自然明澈,就像靜止的水能倒映事物一般;品格高超便能遠離物累,就像無雲的天空能一覽無遺一般。
清貧乃讀書人順境,節儉即種田人豐年。
【譯文】對於讀書人而言,清高而貧窮才是順逆的日子;而對於種田的人而言,只要省吃儉用,就是豐收的年頭。
正而過則迂,直而過則拙,故迂拙之人,猶不失為正直。高或入於虛,華或入於浮,而虛浮之士,究難指為高華。
【譯文】做人太過方正則容易不通世故,行事太過直率則顯得有些笨拙,但這兩種人還不失為正直的人。理想太高有時會成為空想,重視華美有時會成為不實,這兩種人到底不能成為真正高明美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