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的張先生,今年25歲,從事健身行業,身為健身教練的他體格健碩。
誰都想不到這位身強體健的小伙會跟中風搭上邊。
然而意外還是發生了,在一次訓練中,張先生突然暈倒在地不省人世。
再醒來後已經躺在醫院的病床上。
「總覺得自己年輕,沒想到也會中風。」
醫生透露,原來在五年以前張先生在體檢中就查出患有高血壓,但「自信」的他沒有聽從醫生的建議持續治療,平時的生活習慣也沒注意調整。
「我身體很好,沒覺得哪裡不舒服,沒必要小心翼翼的。」他總是在這樣說。
張先生就這樣在病床上度過了五個月的時間,生活才能慢慢開始自理。
幸虧事發時緊急送醫,否則後果不堪設想......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不重視自身健康的後果,就是年紀輕輕的患上中風!
張先生的主治醫生表示,近年來因中風前來的治療的患者開始出現三四十歲的趨勢,並且還在不斷增多。
而張先生作為健身教練,雖然飲食健康,但卻有著作息不規律,煙酒不離手的生活習慣。
白天在健身房帶學員,晚上就攢各種局,打遊戲、打麻將,黑白顛倒,大量消耗胃氣。
肝臟應該代謝血流的時間,你還處於亢奮的狀態,身體的生物鐘被打亂,腦血管疾病就會找上門來。
縱容了生活里的這些不良習慣,這就成為了中風的「溫床」,而高血壓也是導致中風必要因素之一。
張先生的妻子透露,在他中風前,正在對著手機打遊戲,期間暴怒破口大罵,甚至還摔了手機。
患有高血壓的張先生,血管本來就脆弱,這時候晚上打遊戲大動肝火,會導致血壓升高,進一步引起了腦血壓破裂。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過度憤怒,肝氣橫逆上沖,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臨床可見氣逆、面紅耳赤或者嘔血,甚至暈厥卒倒,大怒可以引發心虛管疾病!
本身這個張先生就有高血壓了,血管比正常人會脆弱很多,暴怒後,血壓肯定是要升高的,這就會讓腦血壓破裂。
《黃帝內經》里寫了:「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說的就是張先生的情況。
本身就患有高血壓的病人,保持好的心情,也是有效預防中風的措施之一。
平時注意身體,有一個好的心態,別讓中風這麼偷偷潛入了我們年輕人的群體。
今年26歲的小齊在家人的陪同下,一瘸一拐的走在家附近的廣場上。
他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到,年紀輕輕的自己自此成為了一個偏癱的人!
小齊本來在一家很有潛力的公司做策劃,負責了整個項目,也算是年輕有為。
三個月前他像往常一樣熬夜修改文案,凌晨一點中他終於敲完了最後一個字,準備收拾一下睡覺。
可在他站起來的一瞬間,突然感到頭暈目眩,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椅子倒下發出的劇烈聲響驚醒了隔壁室友,室友發現異常後立即把他送進醫院。
很快醫生的結果出來了:確診小齊是腦中風!搶救及時撿回了一條命。
但令人扼腕的是,他從此落下了偏癱的毛病。
左邊一側的身體不聽使喚,醫生說,今後能不能恢復到正常人的水平只能看運氣了。
原來,小齊受張愛玲「出名要趁早」的影響,小齊雖然剛剛畢業,就一心想著做一番事業。
為此每天都加班到很晚成了家常便飯。回家後依然抱著電腦工作,經常廢寢忘食,忙到吃飯的時間都不留給自己。
經常工作到深夜,點個外賣宵夜,用「大魚大肉」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
卻不曾想,這些「高油、高糖、無肉不歡」的食物,讓他血管里堆積的脂肪越來越多,最終將血管堵塞。
對於小齊的「中風」,小齊的母親也對他頗有微詞,嘴裡低喃著:「讓他平時吃那麼多鹽,這麼重口,吃出中風了吧!」
受到西醫影響,很多人認為是「高鹽」導致了中風,其實這種說法不完全對。
首先,誘發中風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本身就氣血虛弱,飲食不當,情緒抑鬱,過度疲勞等,這些都會導致血壓升高。
而高血壓,才是導致中風最主要的原因!
也就是說,吃鹽不會直接導致中風,但是偏重口,愛吃咸,一定是身體出現問題的信號。
《黃帝內經》中云:「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這句話概括起來就是:愛吃咸,說明是脾胃比較虛。吃鹽,就是一種刺激,不然很多人是沒有食慾的。
高血壓患者的一個特點就是,脾胃虛,口味重,也愛吃點鹹味的食物。
也就是說,小齊先前「重鹽」的口味,其實就是高血壓的信號!
看到這裡肯定有人會問,那得了高血壓吃降壓藥不就好了?
可是事實的真相是,強制給身體降壓,反倒會適得其反。
因為血管需要血的濡養,腦供血不足的人,腦血管長期處於一直很糟糕的狀態,長期就會出現動脈硬化、玻璃樣變等問題。
好比是暖氣片到了夏天也是有水的,如果沒有水的話,就會生鏽,這個腦血管也是一個道理。
哪怕是血壓高了,血液能保證打上去,就能儘量的去濡養好血管。
但是如果吃了降壓藥,本來應該滿足腦供血的這個信號就被抑制了,腦供血就不足,長期下來就養不好這些血管。
腦供血本身不足,會出現梗塞的情況,吃降壓藥抑制了腦部供血來降壓,從一定程度上也會加重腦供血不足的情況。
這時候稍不注意,就會讓「中風」趁虛而入。
幸好小齊發病的時候朋友在身邊,及時送到了醫院救治,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年紀輕輕的你,還敢再胡吃海喝、放肆地熬夜嗎?等到病真的找上門來,你連反應的時間都來不及!
輕則偏癱、需要長期治療,重則可能便跟家人陰陽兩隔!
在咱們中醫看來,中風其實分為「內中風」和「外中風」,面部中風就屬於「外中風」。
辛卯君不久之前在面診時,就遇到了一個「外中風」的年輕患者。
只有21歲的小劉,是一位妥妥的「運動發燒友」,儘管到了夜晚寒風呼嘯的十月底,也始終堅持「夜跑」。
一周前,他像往常一樣跑的滿頭大汗。想要「降溫」的他找了個風口,對著吹了十幾分鐘。
結果溫是降下來了,他發現自己的臉僵住了,眼睛無法完全閉合,嘴角也向下歪斜。
回家照著鏡子緩了一晚上也沒見好,第二天著急的立馬找到了辛卯醫生。
辛卯君仔細一問才知道,原來小劉每次運動完了還有喝冷飲的習慣,平常夏天更是冷風不離身。
這麼長年累月的冷飲冷氣傍身,小劉的脾胃越來越虛寒。而面部就是胃經循行的地方,這時候受了外界風寒,很容易就造成「面癱」。
「面癱」,就是咱們所說的「外中風」。
知道自己病因的小劉,這時候才追悔莫及。
慶幸的是,雖然「外中風」相對於「內中風」都是中風一種,但「內中風」不會危及到生命。
可是在目前世界範圍內,中國中風發病率排名世界第一位。
在全球中風患者中,中國患者占了三分之一!
《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指出:
我國現有中風患者1500萬人,每年新增中風患者200萬人。
每年中風死亡人數165萬人!每12秒就有一個中國人發生中風!
中風通常被認為是「老年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發生在中青年人群中。
在微博上有這樣一個話題火了起來,「90後已成為中風高發人群!」
在我國35歲以下人群發生中風占總數的9.77%,以缺血性中風為主。
這意味著第一批90後已經是中風的高發人群了!
如果你的身上出現這種症狀,一定要引起注意:眩暈嘔吐、頭痛、說話不清、吐詞困難、流口水、突發的視感和意識障礙。
這些其實都是「肝風內動」的體現,也就是咱們常說的「內中風」。
「內中風」跟外中風相比危險性更大,一不留神就能讓你的生活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甚至危及到生命。
可不論「內外中風」,都讓人痛苦難耐,只有平時注意,做好預防工作,才能防患於未然!
中風有三大特點: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在我國患中風後的殘疾率達到了70%左右。
上文中的案例,日常生活中過度消耗自己的身體,完全不把小毛病放在心上。
患上中風,輕則入院治療,擔驚受怕不說,還耗費了大把的時間。
嚴重者落下殘疾,偏癱,今後過上離不開人照顧的生活。
活著是幸運的,但中風也帶走了很多年輕的生命!
據調查,80%的中風是可以預防的。
如果你的面部受到了風寒外邪,引起了「外中風」,可以用以下方法來進行緩解:
一、艾灸
艾灸面部可有效緩解面癱。可以溫經通絡,祛濕散寒。
二、當歸四逆湯加桃仁
當歸四逆湯亦來自於《傷寒論》具有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之功效。桃仁更有破瘀滯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外中風」。
咱們說明了「外中風」,那「內中風」了該怎麼辦呢?
想要預防「內中風」,除了保持輕鬆愉悅的心態,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1、喝粥
四神湯,四神湯是中醫著名的健脾食方,由茯苓,淮山,蓮子和芡實(或薏仁)組成,「四神」都有補益脾陰、厚實腸胃的功能,熬成湯水具有健脾、養顏諸多益處。
2、揉腹
平時堅持繞肚臍周圍揉腹,順時針100次後逆時針100次,每日15分鐘,長期堅持不僅能養脾還能瘦小肚子。
3、附子理中湯
附子理中湯,中醫方劑名。有補虛回陽,溫中散寒之效。主治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
4、松子仁:
松子不僅是堅果零食,更是一種重要的中藥。
中醫認為,松子性溫、味甘,入肝、肺、大腸經。
具有「滋陰養液、補益氣血、潤燥滑腸」的功效,是治療體虛,肌膚失潤,肺燥咳嗽,口渴便秘,頭昏目眩,自汗,心悸的良藥。
「健康不是一切,但沒有健康就是失去了一切。」
不要把年輕當籌碼,肆意地揮霍自己的健康,等到疾病發生才追悔莫及。
我們總是給自己設定各種目標,但唯獨健康這件事,我們卻一直帶著僥倖心理。
你要記住,只有把疾病扼殺在搖籃里,才能確保我們身體百分之百的健康。
因為我們的力量面對重疾微乎其微,一旦厄運降臨,那一瞬間我們什麼都做不了。
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