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李抱一
寧夏唯一國際名人遭哄搶,甘肅你憑什麼呢!
作者 牧塔爾霖
寧夏出了一個影響世界的人物, 可是在《中國醫學史》、《中國大辭典·醫史文獻分冊》、《針灸甲乙經校釋》等多部名著和教科書,將他註解為「甘肅靈台朝那鎮人」。寧夏人頓時心裡空落落的。這個人是誰呢?
近年來,隨著文化旅遊的越來越熱,各地「名人故里」爭奪大戰不斷升溫。從、黃帝炎帝、堯帝、舜帝,到老子、姜尚,再到諸葛亮、趙雲、李白、曹雪芹,乃至虛構人物孫悟空、西門慶等,都引起了諸多城市及省區之間爭搶。
爭奪名人資源本無可厚非,但要是以發掘歷史文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為目的,則需要提倡,要是有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另當別論。
當然最重要的是以歷史事實為依據,那麼這位寧夏影響世界的歷史名人是誰?又何以遭到甘肅哄搶呢?
他是皇甫謐,出生在一片桃花盛開的地方!
皇甫謐,魏晉時期傑出的醫學家,同時又是文學家和史學家。「中國古代十大名醫」之一,尤其是他的《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被收錄到「影響世界的100本書」當中,對以後1700多年的針灸學發展發揮了經久不衰、彌久愈新的影響。
其人,魏晉兩朝名士。字士安,小時名靜,晚年自稱玄晏先生。西晉安定朝(zhu)那(nuo)人,今寧夏固原市彭陽古城鎮人士,是迄今為止寧夏固原歷史上唯一一位有世界影響的偉大人物!
皇甫謐幼年時父母雙亡,便過繼給了叔父,由叔父叔母撫養成人。幼時十分貪玩,到了20歲「不好學,遊蕩無度,或以為痴」,沒有一點成大財的跡象。後經叔母教誨,求取上進,發奮讀書,在老師指導下博覽群書,吸收百家之言,性格趨向沉靜,學識淵博而沉靜少欲,遂立下鴻鵠之志,決心以著述立說為人生追求,自號玄晏先生。
不惑之年,他患風痹疾,十分痛苦,在學習上卻仍是絲毫不敢怠慢。有人不解,問他為何對學習如此沉迷,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況命之修短分定懸之乎。」魏郡敬他品格高尚、學識淵博,便請他做官,他不但回絕了,竟然還向皇上借了一車的書來讀,也算得上是一樁奇事了!
在他抱病期間,對因病帶來的痛苦和人生有了更為透徹、更加理性的認識。他感慨說:「若不精通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深地,無以濟之,此因聖人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皇甫謐《針灸甲乙經·自序》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1995)。飽覽大量的醫學著作,對古代醫家扁鵲、倉公、華佗、張仲景的仰慕之情,深恨自己「生不逢乎若人」,尤其對針灸學十分有興趣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他發現以前的針灸書籍深奧難懂而又錯誤百出,不便於學習和閱讀。於是他通過自身的體會,摸清了人身的脈絡與穴位,並結合《靈樞》、《素問》和《名堂孔穴針灸治要》等書,悉心鑽研,著述了我國第一部針灸學的著作——《針灸甲乙經》,同時也是世界針灸學的奠基之作。
該書重點論述了人體臟腑、經絡等理論,還記載了全身穴位649個、穴名349個,並對各穴位明確定位,對各穴的主治證、針灸操作方法和禁忌等都做了詳細描述,並對前人針灸謬誤一一糾正。
可以說,《針灸甲乙經》是針灸學發展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歷代對之評價甚高。王燾認為皇甫氏「洞明醫術」,認為他的這部著作為「醫人之秘寶,後之學者,宜遵用之」。《四庫總目提要》盛讚皇甫氏這部著作「與《內經》並行,不可偏廢」。唐朝太醫署在學習針灸學時就是以該書為教材的。後來,此書流傳到了日本、朝鮮等國家,在國際上聲望斐然!
皇甫謐除《針灸甲乙經》這一曠世巨著之外,他還有不少文史方面的著作流傳至今,其中影響較大者有《高士傳》、《逸士傳》、《玄晏春秋》、《帝王世紀》等。
安定朝那今何在?甘肅靈台莫與爭!
古今資料都把皇甫家族的故里定格在「安定朝那」這個地方,此地究竟在哪裡呢?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安定郡是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從原北地郡析出設置的新郡,上隸涼州刺史部,下轄21縣,朝那為其屬縣之一。安定郡的治所當在高平城(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今寧夏同心縣以南的寧夏固原市大部和今甘肅靖遠縣、會寧縣、平涼市所屬各縣,均是該郡的管轄範圍。
朝那縣今又何所指呢?經查《史記.孝文本紀》有這樣一段記錄:「十四年冬,匈奴謀入邊為寇,攻朝那塞,殺北地都尉卬。」可知朝那塞應是秦長城一處關隘,因位近朝那城,故名為朝那塞。反之也證明朝那城應地踞長城朝那塞之內側近處或者朝那城就是朝那塞。
今彭陽縣境內靠近秦長城有一個古城鎮。古城者,說明它年代久遠,故名。而且位於該鎮境內靠近長城內側(南側)又有一處古城遺址,仍較為完整保存下來。1977年,在古城公社古城大隊出土西漢初年銅鼎一尊,鼎上清晰鑄有「朝那」等銘文,已被考古界定名為「朝那鼎」。後來考古工作者又在古城遺址發掘發現文化層深達4米,下層為漢代磚瓦的堆積層。這是古城即漢朝那縣城址的考古印證和實物佐證。1984年7月,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王樹林到古城實地考察後,他結合史料記載與考古實證,確認今彭陽縣古城鎮境內的古城遺址,就是漢代安定郡朝那縣城的故址,這一結論早被我國史學界所公認。譚其驤是最早在其研究成果中反映這一新觀點的人。
古史和地方志對於朝那城位置的記載,在方位上也是基本一致的。唐《元和郡縣圖志》記:「百泉縣,西至州九十里,本漢朝那縣地,故城在今縣理西四十五里。」這裡所說的「百泉縣」即今彭陽縣;「州」即原州,今固原市原州區;「故城」即今彭陽古城鎮之古城遺址,這與今里程也基本上是相合的。《水經注》也記:「朝那故城在今平涼縣西北與固原州東南接壤地也。」清《通鑑》胡三省註:「漢朝那城在原州花石川」。而古城川亦稱花石川。新中國編修的史書和新方誌,如《寧夏通史》《西海固史》《固原地區志》《固原縣誌》《彭陽縣誌》等,均一致認為今彭陽縣古城鎮境內的古城遺址,就是漢朝那縣治所在,它的管轄範圍包括今彭陽縣全境和周邊鄰縣的一部分地區。
考證朝那地望還有一個重要證據,即「湫淵」。因為《漢書.地理志》中說到朝那縣境內「又有湫淵祠」。湫淵,大湖也。早在秦漢時代就被列為國家級祭拜名山、大川、大湖的名單之中,所以在湖岸建有專供祭祀的祠廟,因湖名曰「湫淵祠」。《史記.封禪書》中早有記載:「湫淵,祠朝那。」後來各種史志均稱之為「朝那湫」。從以上史料不難看出,朝那縣境內有湫淵和湫淵祠。祠廟是人工建築,年久易湮,但山川湖泊等自然面貌是難以滅跡的。作為大湖,其變化無非是水域面積和水深、水量的大小而已。
今彭陽縣古城鎮境內有一個名叫湫淵的大湖嗎?明《嘉靖固原州志.山川》記:「東海,在州東南四十里」,「東岸有廟」,「即古朝那湫。」在同一志書中又收錄學政李誠撰寫的《重修朝那湫龍神廟記》記文一篇。文章開篇就寫道:「開城州東北距三十五里,有湫曰朝那,有山環焉。」「春秋時秦人詛楚之文,投是湫也。漢唐載在祀典」。不僅固原本地方志如是記載,再考之北魏《水經注》,也記有「東水發源縣東南二十六里湫淵,淵在四山中」。唐《括地誌》亦載:「朝那湫祠在原州高平縣東南二十里。」還有清《平涼府志》指朝那湫即固原「東南四十里」,曰「東海子」。古人對朝那湫的記載雖有一定的出入,但大致方位和里程還是一致的,即朝那湫,在今固原以東的三四十里和今彭陽以西約五六十里之間的地方。
從朝那縣古城遺址與湫淵遺址的互證,再從考古發掘實物的印證,結合對正史、古文獻和地方志書等有關資料的綜合分析以及當代學術界集體攻關所形成的各種權威性大型辭書中一致公認:古朝那縣治就是今彭陽縣境內的古城遺址是無可置疑的事。而《後漢書》《晉書》等正史都明確記載皇甫謐和他以上七代宗祖都是「安定郡朝那人」,
據此可以斷定:安定朝那在今寧夏彭陽縣境內已無可爭辯,皇甫謐是寧夏固原彭陽人無可爭辯!
註:寧夏固原和甘肅靈台始於上世紀80年代便開始皇甫謐的出生地之爭。本文從文史和考證的角度出發撥雲見日,為您徹底呈現皇甫謐祖籍地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