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茶香「也是園」(上)
盛濟民/文
《松江風俗志》雲,「唐大中年間,松江城內就已出現茗茶小攤,可看做是茶館的雛形。」惜因千年前的茶攤偏小,該出名而未出名,故只得「小攤」之名。至清代,松江的茶館已遍及城鄉。民國時,「全縣城鄉茶館不下數百家」,松江城區即有五十多家。
其時較有名氣者有華樓、望江樓、聽雨樓、洪運樓、日升樓等,但歷史悠久,店堂寬敞,環境優美者,恐怕要數曾位於東嶽廟內的「也是園」茶館了。《松江縣誌·著名商店》錄有「余天成國藥號」等四家「老店」,百年老店「也是園茶館」便是其中之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松邑俚諺曰:「飯館要上迎賓樓,茶館要孵也是園。」足見迎賓樓菜之美,也是園茶之香。
《松江風俗志》中有關松江茗茶及茶館業發展的記載。
《松江縣誌》中,「著名商店」收錄了四家百年老店,也是園茶館位列其一。
(一)
松江自古寺廟宮觀多。清嘉慶以來,西門外的東嶽廟參禪膜拜者常年絡繹不絕,大廟香火頗盛,享譽一方。此廟大殿前有一大片廣場,廣場上小攤小販熙熙,江湖賣藝者攘攘,進香觀光者流連而忘返,人頭濟濟,熱鬧異常。
以商家的眼光來看,東嶽廟所處位置極為優越。其南傍十里長街和廟前街商業區,其東緊鄰黑魚弄,而黑魚弄是因元明棉紡、染色手工業興起而闢建的街巷,街巷深深,居民眾多,為松江人煙稠密地區之一。在「東西南北,非官家櫛比,即商賈雜居,市物陳列,無一隙地」(《乙酉筆記》)的松江城,繁華熱鬧的東嶽廟商圈無疑是商家必爭之地。
舊時松江岳廟熙熙攘攘的人群
清光緒九年(1883),精明的華亭縣捕快都頭蔡仆庭選中此松江商業的黃金地段,在東嶽廟內十殿閻王殿之南,獨資開設了「也是園」茶館。靠著松江人根深蒂固的孵茶館習俗,靠著東嶽廟廣場這塊聚財寶地,靠著蔡都頭廣泛的人脈和堂倌們殷勤服務凝聚的人氣,一時間茶館顧客盈門,茶葉飄香,「也是園」聲譽鵲起,一炮打響。
(二)
松江城裡城外林林總總的茶館,檔次高下不一,店名雅俗各異。不過,說到松江茶館業久負盛名的「也是園」,我們似乎有必要提及明清時期上海和安徽的兩處「也是園」。
明天啟年間,禮部郎中喬煒選址滬瀆(今也是園弄附近)建渡鶴樓,又名「南園」,後此園幾度易主。清康熙年間,藏書家、文獻學家錢曾(號也是翁)曾以渡鶴樓為藏書樓,編有《也是園藏書目》《述古堂藏書目》等多部私家藏書書目,其《也是園藏書目》載藏書3800多種,超過《四庫全書》收書數。大約在此期間,「也是」二字與南園結緣,且「也是園」之名亦為世人所矚目。至乾嘉年間,新主人更以「不是園也是園」之雅吟改園名為「也是園」。
清同治年間上海縣城圖上也是園的位置
也是園雖小,但景色秀美,設計別致,乃明清時代滬上的著名園林。有一首《海上竹枝詞》贊道:「城內閒遊也是園,荷花開放好憑軒。更看邑廟諸茶室,樓閣重新總俗喧。」便是寫出了遊人在此園賞荷品茗的別一番風情。
同治初年,江蘇候補道吳毓芬辭官後,在安徽老家建造了一座精緻別雅的私家花園,該園亦名「也是園」,當時吳毓芬曾吟出迴文句「也是園花園是也」作為上聯,一時竟無人能對。到得光緒年間蔡氏在松江斟酌再三,將茶館定名為「也是園」,足見「也是園」之名既雅亦趣,實為時人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