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5年前紹興蕺山的中秋是怎麼過的?

2019-09-14   南園傳媒

蕺山是紹興市內現存幾座小山之一,海拔41米,占地約5公頃。在紹興城區東北部,距府山3公里,古代昌安門在蕺山旁邊,現在是昌安立交橋。山下戒珠寺原為王羲之宅,現有遺蹟墨池。山上今蕺山中心小學所在地,原為蕺山書院舊址,南宋孝宗乾道年間,理學大師韓度曾在此結廬講學,名"蕺山書院"。明劉宗周罷官歸里,在此講學,被稱為"蕺山先生"。黃宗羲、祁彪佳、陳確、張履祥等曾就讀於此,是劉宗周的得意門生。

王羲之洗筆之墨池

蕺山這個山名來自於山上所產的蕺草,而蕺草也稱岑草。歷史上的蕺山景色十分秀美,明代紹興王思任在《淇園圖序》中曾將蕺山景色與全國各地名山作了一個比較,最後的結論是「故吾越謂之佳山水,居郡中者有八,而蕺最寵絕。」意思是紹興城內的八座山在全國是屬於「佳山水」,而八山中,蕺山又最寵絕,並將「蕺山晴眺」列為越州八景之首。

袖珍的蕺山

崇禎七年(1634年)閏八月中秋,張岱效仿蘇州虎丘那些文人集合賞月、飲酒、聽樂的聚會,也在蕺山亭舉行了一次類似的活動。到來的每個友人都攜帶著一斗酒、五個簋、十個果子、一條紅氈,就席地排列坐在那兒,沿著山邊有一百多處,參加這次宴會的,總共有七百多人,能唱歌的,則有一百多人。他們同聲歌唱「澄湖萬頃」,聲音就像涌動的潮水,山里都發出雷鳴般的回聲。

其中的酒徒們放開暢飲,酒的消耗就像泉水一般。到了夜深,大家都餓了,就借取戒珠寺僧人們做飯的大鍋來做飯供大家吃,僕人們用大桶裝著飯提上來還是跟不上需要。張岱命令小藝伎岕竹和楚煙在山亭中演出了十多出劇目,演出可謂精妙精彩,圍觀的有千人,沒有蚊蟲的聲音,到了四更才散。 那天,月光灑在地上,像水一樣,而人就處在那月光之中,乾淨得像剛剛出浴一般。到了半夜,白雲從腳下冉冉騰起,前面的山都看不到了,只有香爐、鵝鼻、天柱等山峰露出它們發髫般的山尖,雲煙變滅,就像北宋米芾筆下的「米家山水」一般。這時離明朝滅亡還有十年,到處都是亂鬨哄的。這次中秋雅集可以說是末日狂歡了。

385年前他們在蕺山看到的月亮和今晚我在蕺山看到的月亮不知道有什麼變化

狂歡就在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巔峰戛然而止。月光潑地如水,人們沐浴在一片皎皎清輝之中,表里澄澈,一派冰魂玉骨之美。鏡頭推向遠方,夜深時分,白雲冉冉升起,隱沒了群山燧峨,香爐諸峰僅露警尖而已,淡痕一抹,雲山縹緲,恍如仙境,疑僅米家山筆意橫態的水墨雪景飄落睫前。《閏中秋》是他的晚年回憶,收錄於《陶庵憶夢》中,他寫的是故國明月,也是當年明月,實在太美了,美得令人酸楚。

張岱,紹興山陰人,遺老。出生在鐘鳴鼎食的江南詩書。一生未仕,以遺民身份入清,晚年生活 潦倒,遁隱山林,修史著書。其中尤以回憶舊朝生活和故園風物為主要內容的《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兩部小品文名著流傳最廣。 張岱獨特的人生經歷和生活體驗使展散文風貌獨具一格,別開生面。作者穿梭往來於前塵往事的風月繁華和舊朝故國的黍離之感之間,少年富貴的榮華、廣泛涉獵的愛好、遍及吳越的遊歷、由奢而衰的家境、 晚年生活的潦倒⋯⋯一一展現在這兩部回憶性的散文集中。撫今憶昔,如夢似幻,一生不仕的平民生活和風雅廣博的文人情趣交相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