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在家看國慶典禮,我都會哭。
雖然不是誕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也沒有經歷貧窮和饑荒。
但隨著解說的響起,祖國一路走來的遭受的屈辱和艱辛,便一幕幕浮現眼前。
中國能有如今的成就,我們能有如此幸福安定的生活,離不開千千萬仁人志士的奉獻和犧牲。
在新中國輝煌的成就背後,有這麼一群在各個領域奉獻的英雄。
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和擔當,為我們負重前行,為祖國獻身發光。
他用「怒吼的獅子」般的演說,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喚醒了一批批民族人的覺醒。
他是聞一多。
聞一多
當時多所大學西遷之前,他回湖北老家省親。
老友顧毓秀邀請他留在武漢,到教育部任職,聞一多婉辭了。
當時聞一多的妻子一聽,炸了。質問他為什麼不留下來。一家人好不容易聚在一塊,又分開了。
聞一多隻說了一句:「學校太困難了。」
臨行前,他把老大和老二叫醒,對母子三人說:「我走了啊,咱們將來雲南再見吧。」
說完自己的眼淚先流了下來,哽咽地再也說不出話。
抗戰初期,聞一多宣稱:「趕不走日本人,我就不剃鬍子!」
炮火聲聲在耳,他依然在教室中靜然安坐,授課如常。
聞一多不顧自己被列入特務槍殺名單,義憤填膺地發表演講:
「一個李公朴倒下了,會有千萬個李公朴站起來!正義是殺不完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
無畏是一桿槍,直逼敵人的心臟。
是聞一多先生面對生死的大無畏,喊醒了一個個蒙昧的國民,鑄就了新中國不倒的豐碑!
他是享譽海內外的國學大師,被稱為「公子之公子,教授之教授」。
他是陳寅恪。
1937年9月,他永遠失去了自己的父親。
聽聞日軍占領北平,85歲的老父親大放悲聲,從此拒絕進食服藥,以死明志。
而此時,陳寅恪也面臨一個選擇。正忙著為父親辦喪事,日本憲兵隊就送來了請柬,讓他去日偽大學任教。
七七事變前,陳寅恪一個月的薪水有480元,在淪陷區謀一個好差事,是十分容易的事。
而且當時他遇上右眼視網膜脫落,醫生叮囑必須儘快入院手術。
陳寅恪
入院治療雖有治癒的希望,但時日頗長,就不得不在淪陷區教書。
在北平生活,每日還得和把守的士兵敬禮。
一番思量之後,陳寅恪攜妻帶女,加入了聯大南遷的長征隊伍中,決心用唯一的左眼繼續工作。
在清華大學任教,他奉行「三不講」主義:「書上有的不講,別人講過的不講,自己講過的也不講」。
有人因此親切地稱他為「三不講」教授。
他用剛直不阿的家國情懷,卓然豐厚的學術成果,展現了一往無前的文化自信和文人風貌。
她是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的校長,第一位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女性,被羅斯福總統稱為「東方智慧女神」。
她是吳貽芳。
金陵女子大學香頌會上的吳貽芳
她是一個有血性的女子。
1926年,33歲的吳貽芳在密西根大學念博士。澳大利亞總理應邀到這所大學做演講,在演講中肆意批評中國:
「中國,不僅經濟落後,而且人民無知,政府無能,盜匪遍野。臨近的亞洲國家,應該移民到中國去。以免上帝賜給我們的資財,都被那些不開化的野蠻人,白白地浪費掉。」
吳貽芳憤怒不已,她站起來大聲抗議:"你這是對中國的嚴重汙衊!」
這還不夠。
吳貽芳還連夜趕寫一篇批駁澳大利亞總理的文章,並在第二天的《密西根大學日報》上發表。
她既是校長,又是母親,還是民族的良心。
吳貽芳寡言少語,身材瘦削
她認識學校里的每一位學生,關心她們的學業、生活、工作。
她甚至在女生宿舍一樓專門辟出「戀愛專室」,供女生們與男友密談,而她自己,卻選擇孑然一身走完人生之路。
她把自己嫁給教育事業, 是所有學生可敬的母親,更是推動國家進步,文明前行的女性先驅。
他開「學術」與「自由」之風,拉開中國現代大學的帷幕,完成了中國教育從古向今的轉變。
他是蔡元培。
蔡元培
上任之初,他就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口號,要將北大改造成為一座「囊括大典,網羅眾家」的學府。
於是,便有了一段段北大校長求賢若渴的傳世佳話。
他任人唯賢,不以學歷論人才,使得北大上空群星齊聚,陳獨秀、胡適、聞一多、魯迅、劉半農……
正是有蔡元培的慧眼識珠,才有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也才有了人才薈萃的北大輝煌,更有了代代流傳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文關懷。
他改變學生觀念,發出了「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的呼聲。
他成立了文、理、法9個研究所,首開國內大學設科研機構的先河。
他要求北大的課堂對社會公開,出現了旁聽生比正式在校生還多的情景。
他以一己之力,將中國的大學教育拉至能同世界一流大學同台競技的高度。
他為中國帶來了高等教育的理念,重新構架了中華文化,在黑暗的荒皦點燃一盞長明之燈。
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棄醫從文,只為喚醒國人麻木的靈魂。
他是魯迅。
他發出文壇先聲,用泣血的文字,啟蒙愚昧的民智。
他是無畏的民主戰士。
「三一八」慘案期間,魯迅作《死地》《記念劉和珍君》等抨擊段祺瑞政府屠殺學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難期間仍筆耕不輟。
他熱情投身革命,加入光復會,積極參加演講和討論會。
他的住所,一度成為光復會領袖陶煥卿存放會旗、標識和其他重要物件的秘密地點。
他是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的偉大導師。作為美術愛好者,大量引進了西方木刻、版畫作品。
他還在精神、理論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學習木刻、版畫藝術,為現代中國的美術事業做出卓越的貢獻。
魯迅的追悼會上,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三個字:「民族魂」。
他是「中國天眼之父」,用22年艱辛,讓FAST巨型望遠鏡問世,使中國的射電天文學領先世界,長達10到20年。
他是南仁東。
他身先士卒,親力親為,年近七旬,仍要第一個爬上所有塔頂,親自進行「小飛人」載人試驗。
FAST落成那天,南仁東望著「初長成」的大望遠鏡,笑得無比憨厚:「這是一個美麗的風景,科學風景。」
南仁東
然而,就在「中國天眼」首批成果即將出爐的時候,因長期嘔心瀝血地工作,他累倒了,南仁東搶救無效去世。
甚至來不及看一眼FAST,那個被他親手拉扯大的孩子。
他當得起最光榮的讚譽,但他卻說:「我特別不希望別人記住我。」
他在意的,從來不是個人得失,而是國家強盛!
2003年,很多中國人共同見證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順利升空,一時間熱血沸騰,喜極而泣。
而航天英雄楊利偉,在圓滿完成任務後,卻是被抬下飛船的。
飛行器返航時,震動劇烈,楊利偉整個五臟六腑都在被撕扯,導致內出血。在飛行器中,他口吐鮮血。
但當順利返航後,為了讓全國人民歡喜,他毫不猶豫地便擦去了嘴角的血痕。
楊利偉
對於楊利偉來說,航天之旅就像一場夢。他能清楚地感受到,死神在身邊環繞的恐懼,同時也因能為國爭光而自豪無比。
如今,這位英雄還在為祖國的航天事業貢獻著光和熱:向隊友分享經驗,向機師提出建議。
他把自己活成了太空中的一顆恆星,哪怕發出的光不是最亮的,也一樣能夠指引方向。
他是將軍,是院士,是201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林俊德。
駐守羅布泊52年,參與了我國全部的45次核試驗,失誤為零。
癌症晚期,他仍忘我工作。病情惡化,急救醒來後第一句話就是:「我現在最需要的是時間,在這裡我無法工作,請把我轉回普通病房。」
在他生命的最後72小時,心裡惦記的仍然只有工作。
林俊德
為了把心血和經驗更好地傳遞給後人,他與死神展開了爭分奪秒的賽跑。
老伴兒勸他躺下休息會兒,他說:「不行,躺下就起不來了。」
當他終於完成手邊的工作,躺到病床上休息,這一躺,就真的再也沒有起來。
他太累了,把一生都貢獻給了祖國的核事業,哪怕蠶絲吐盡、油盡燈枯,也殊死力搏,奮戰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還記得「世界上最美的逆行」嗎?發生於2015年天津濱海新區的爆炸事件,十幾位消防員犧牲。
這群年輕的90後,用「最美的逆行」,給全國人民留下了最帥氣動人的背影。
在所有人逃離危險的時候,他們頂著危險迎上去。當所有人為了求生掙扎時,他們不顧生死,勇往直前。
人潮滾滾,他們的腳步卻穩重、堅定。
對他們來說,前方不是烈火猛獸,而是一個消防員最崇高的信仰。
除了被載入史冊的民族英雄,還有千千萬萬默默無聞的普通人,在各行各業,恪盡職守,用力生活。
偉大出自平凡,英雄來自人民。把每一項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
即使沒有驚世才華,沒有顯赫家世,在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你就是最美的英雄。
每個平凡又不甘平庸的你,在日常生活的堅持和守護,才匯聚成了改變的力量。
致敬每一個平凡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