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 美好 獨立
嫉妒並非是不好的東西,它只是一種情緒。就和看待開心、悲傷、憤怒一樣,把它表達出來就好。
——莫愁大觀園
有個笑話,說某人遇見上帝。上帝說,可以滿足他任何一個願望,前提是,他的鄰居會得到雙份的報酬。
某人高興不已,但他一想:若我得到一份田產,鄰居就會得到兩份;若我要一箱金子,鄰居就會得到兩箱;更要命的是,若我要一個絕色美女,那個單身漢就可以左擁右抱了。
他想來想去,實在不甘心鄰居多占便宜,一咬牙對上帝說:「要不,你挖我一個眼珠吧。」
說這個笑話,是因為有些嫉妒,真實地存在於我們身邊。
一位姑娘來信說,她的同事無論外貌、智慧都比她強,工作、學習經歷都比她好,而且現在工作遊刃有餘,很會處事。這讓她很難受,不知道為什麼,很討厭那個女生。
「我強烈地嫉妒她,嫉妒她的能力和運氣。我簡直是嫉妒她的一切了。其實她對我很客氣,也沒做錯什麼,但我就是控制不了嫉妒她。」
嫉妒不僅僅存在於職場,親人朋友間也常常發生。我認識的一位姑娘說,男友靠著他姑姑的路子賺了點小錢,結果引起了姑姑婆家人的嫉妒。
姑姑婆家要求之前所有的合作夥伴禁止和男友的所有業務合作。然而,男友的業務和姑姑婆家之間,根本沒有任何利益衝突,甚至男友賺錢,姑姑婆家也會跟著賺錢。
但因為嫉妒,他們寧願自己少賺,也不讓親戚賺到錢。
嫉妒沒有道理可言,他們往往做著損人不利己,甚至害己的事情。那為什麼還要嫉妒?
因為嫉妒是有理由的,它能夠滿足一種心理需求——匱乏式補償。
意思是,你對那些不是像你一樣有缺陷的人,發展出一種有偏見的憎恨,尤其是在個性方面。於是,你排斥和趕走他們。
通俗點來說,就是通過找出別人的問題,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通過發現別人的毛病,來補償和防禦自己的自卑。這恰好補償了自卑的需求。
因為「他沒有我那麼好,我就不用自卑了」。我們為了防禦自己的自卑感,就會發展出各種防禦機制保護自己。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萬病源於未分化。匱乏式補償是為了保護嫉妒情緒所帶來的痛苦。這種痛苦源自母嬰共同體的心理。
曾在微博上看過一個視頻,一個男孩不想媽媽生二胎,邊哭邊控訴:「我今兒就把話撂這兒了,你要是敢生二胎,我就敢死!」「我不想要弟弟妹妹,你們把愛分給弟弟妹妹更多,就不愛我了。」
還有那位來信的姑娘所說,她對同事強烈的嫉妒,連運氣也嫉妒。原始的嫉妒,就是嬰兒獨占媽媽的願望。
在嬰兒的世界,他覺得他與媽媽是一體的,他需要占得一切可得的資源。
如果最初的母嬰關係構建得好,能夠得到相當滿足,孩子便不會太過於執著,也許會嫉妒,但不會帶恨。
如果嬰兒早期嚴重缺乏愛和關注,就會特別執著於獨占,無論是大事小事,只要傷害了獨占感,在他看來都會很嚴重。
毀滅他人的美好,並不能毀滅內心的怪物。怎麼辦?
事實上,嫉妒並非是不好的東西。它只是一種情緒,只是我們把這種情緒,賦予了太多道德上的意義。
既然它是一種情緒,我們就如實地把它當情緒看待。就和看待開心、悲傷、憤怒一樣,把它表達出來。
曾奇峰舉例說,有位男性諮詢師在做了精彩的演講後,一位男士從聽眾席上站起來發言,他先說很敬佩演講者,然後又說自己作為男人很嫉妒演講者,最後說將來要努力超過他。
這位男士的話音未落,就得到了雷鳴般的掌聲,持續的時間甚至超過了對演講者的喝彩。
曾奇峰說,這是對人性的讚美和鼓勵。因為永不服輸的雄心壯志,足以照亮毀滅忌恨的陰暗。
當你可以欣賞美好的時候,你就成了美好的存在。
—END—
編輯:趙玲玲
校對:閆清
審核:楊易霖
莫愁大觀園
微信號:mochouzazhi
有溫度 有態度 有深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xHn6mwBJleJMoPM-8h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