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鄧鐵濤解讀李東垣

2020-04-26     經方學堂

當鄧鐵濤解讀李東垣

I導讀:鄧鐵濤老是當代中醫屆泰斗,李東垣先生也是後世公認的內傷病大家,當鄧老遇到李老,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一起來看看。(編輯/魏甲奇)

李東垣學說的臨證體會

作者/鄧鐵濤



李東垣的成就在「李東垣的科研成果、方法與啟示」一文中作了概括的介紹,茲略談個人對李氏學說的學習與臨證體會,以就正於同道。


李氏的 「內因脾胃為主論」 源於張仲景的 「四季脾旺不受邪」,是對仲景理論的發展。運用李氏脾胃論治的理論,治療的範圍比較廣泛。就西醫系統而言,不僅可治消化系統疾病,對循環、呼吸、泌尿、血液、內分泌及神經系統的多種疾病,都有採用治脾胃而收到良效的例子。


如我對冠心病治療,就是受到李氏脾胃學說的影響,認為心氣之所以虛,與脾虛有莫大之關係,所以我對冠心病的辨證論治,並不如一些人提出的單從血瘀論治,而提出痰瘀相關之說。在臨證中逐步形成對冠心病的認識:冠心病是本虛標實之證,本虛在心陽心陰之虛,而廣東所見,更多的是心陽虛。


治心陽虛,宜益氣除痰。仲景論胸痹的瓜蔞薤白白酒湯以下七方都以祛痰濕為主,其中人參湯即理中湯,乃治脾胃病之名方。所以我治冠心病最常用的方為溫膽湯合四君子湯。標實在於痰與瘀,痰瘀相關,而以痰為主 (至於心肌梗塞則往往以瘀為主)。脾為生痰之源,治痰亦須治脾也。


慢性腎盂腎炎患者往往反覆發作不愈,我每用四君子湯加珍珠草、小葉鳳尾草及百部、桑寄生等藥,能收到滿意效果。其所以反覆不愈者乃脾虛故也。


重症肌無力,西醫屬神經系統疾病,按中醫理論我認為是脾胃虛損之證,用補中益氣湯加味,重用黃芪、五爪龍而取效。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我常用十全大補湯去肉桂加花生衣,亦重用黃芪 (每劑30克或30克以上),收到較好的效果。


曾治一閉經之女同學,辨證屬脾虛,乃用健脾方藥加蠶砂12克,三劑而經通,通後未再閉。隨診之西學中學員,曾懷疑我的治法不合婦科常規,與同學議論此案,後求解惑。我說:《儒門事親》有方用蠶砂四兩,炒黃入酒煮沸,澄去砂,每服一盞,以治月經久閉。此案之治既有對症之方,又有對病之藥也。


相火為元氣之賊說,雖然受張景岳批評,但指導臨證往往有效。其實此說亦源於仲景之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等方而上升為理論。凡胃痛屬脾虛而有灼熱感,或脈弦數者,我喜用四君子湯加黃連、吳茱萸。黃連與吳茱萸藥量比例,因虛火程度而有所偏重,灼熱甚者可更加黑山梔、黃芩之屬。慢性結腸炎亦多脾虛證,我喜用四君子湯加黃連、木香。木香與黃連之比例,亦因虛火程度而有所偏重。


近年治療重症肌無力,對「壯火食氣」有較深刻的體會。黃芪性甘溫而非辛燥之藥,但用之過重,亦助相火,有些病人會有咽干有如感冒之證候,療效反不佳。個別病人甚至不能用黃芪,此亦「相火為元氣之賊」故也。


「升發脾陽」乃東垣在治法上的一大發明,為治療不少疑難病證找到了辦法。例如對子宮脫垂、胃下垂、腹股溝疝,用補中益氣湯 (據病證加減)往往取得滿意的效果,其中黃芪須用30克或30克上。


曾治一40歲男子陽痿證,查其起因,不由房事過度,傷腎而起,乃由工作負擔重,再加好打網球,有時一天達數小時,診其唇色黯黑,舌胖嫩,苔白,脈虛,符合李東垣所謂 「憂思勞累,脾胃乃傷」之說。


由脾陽虛,損及先天之腎,故以補中益氣為主加補腎藥數味,調治大半年逐漸好轉痊癒,隨著陽痿好轉,唇色由黯黑漸轉紅活之色。唇乃脾之外候也。


又治一冠心病患者,已作心導管造影,多條血管變窄。患者乃雜技演員,不能登台表演,已兩年。診其舌胖嫩,苔白,脈虛大,倦怠,聲低,心悸,氣短,胸悶,胸時痛。一派脾氣虛之象,因勞累過度及精神負擔重而傷及心脾所致。


治則大補脾氣以治其心,選補中益氣湯加活血除痰藥,治兩年而繼續登台表演,隨訪至今已愈矣,惜未再作心導管造影。


甘溫除大熱,我於1990年在 《新中醫》第12期發表《甘溫除大熱》一文論之甚詳,文中除了引用我和我校黎炳南教授之個案外,還引用了 《中醫雜誌》 1990年第8期《甘溫除大熱的理論與實踐》 一文的8位專家的10例病案,以充分肯定 「甘溫除大熱」 不是虛言。


1999年2月,我校第一附屬醫院急診室收治一例體溫40℃高熱患者劉某,民工,32歲,在市某醫院小產,行子宮切除,繼發敗血症,經搶救二十多天熱退出院。早上出院夜晚復高熱,收入附院急診室。經用多種抗生素 (包括進口新藥)、激素及中藥清熱涼血之劑,治半月後高熱仍在39℃~40℃之間。曾進行瘧疾、骨髓等各項檢查均陰性,血象亦不高。後用參麥針滴注,口服補中益氣湯加減,兩劑,第三天熱退,再觀察數天未見發熱而出院。

(1999年4月)




I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鄧鐵濤》,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作者/鄧鐵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xDDtHEBiuFnsJQVrzm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