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我講個哈尼族的故事給你聽聽!

2019-04-30     紅河資訊圈

哈尼族是雲南特有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居於紅河南岸,分布在、元陽、綠春、金平和建水部分地區。有哈尼、糯比、糯美、亦車、白宏、腊味、阿梭、布都、期的、各和、等十餘種自稱,自稱謂多源於祖先名。哈尼族有悠久的歷史,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羌族。古代的羌族原遊牧於青藏高原。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認為天地間存在著強有力的天神、地神、龍樹神和具有保護神性質的寨神、家神等。

居住多在朝陽的山腰地帶蓋房建寨、有草頂的、蘑菇房、和平頂的 土掌房,造型美觀,別具一格。冬暖夏涼。

哈尼族是一個開墾梯田種植稻穀的山地農耕民族,獨特的生存環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裝服飾文化。

哈尼族喜用藏青色土布做衣服,土布漂染是將靛青染料放入一個容器,加水和酒溶解,七八天後開染。染後將布浸泡在牛皮製作的膠水中,用清水漂洗曬乾。有些地區,洗一次衣服要重染一次,以保證色彩鮮艷。

哈尼族男子頭裹黑或白色包頭,老人戴瓜皮帽,穿對襟上衣和長褲。穿布鞋或用木板、棕繩製作的木板鞋。西雙版納的哈尼族男子身穿右開襟上衣,沿大襟鑲兩行大銀泡。每逢年節或與姑娘約會,小伙子們把美麗的羽毛或鮮花插在頭上。瀾滄一帶的男子裹黑布包頭,身穿對襟上衣,大襟鑲兩行銀幣,兩側繡幾何圖形。

女子的服飾各地各有特色。紅河地區穿右開襟無領上衣,以銀幣做紐扣,下穿長褲,著盛裝時外加一件披肩,有的還系花圍腰,打花綁腿。在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及褲腳上,都鑲有幾道彩色花邊,坎肩則以挑花做邊飾。穿高筒尖頭繡花鞋。西雙版納和瀾滄一帶的婦女,下穿長及膝蓋的摺疊短裙,打護腿。平時多赤足,喜慶節日愛穿繡花鞋。女子蓄髮編辮,少女多垂辮。歲數較大的婦女把辮子盤於頭頂,用黑或藍布纏頭,或戴自製的帽子。帽上鑲小銀泡、料珠,或是垂下許多絲線編織的流蘇。也有的喜愛用銀鏈和成串的銀幣、銀泡作胸飾,戴耳環和耳墜。瀾滄的婦女喜戴大銀耳環。


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個傳統的農業生產的節日,節日期間殺牛(黃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牛肉平均分配,集體安排生活。五月、六月村裡容易發生疾病,田間容易遭受蟲害,因而清掃水井,夜晚點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內,驅趕邪惡,火把插到田間路旁,送走瘟神。苦扎扎節日期間開展各種文體活動。

哈尼族以農曆十月為歲首,過十月年,就是過新年。節期五、六天,多至半月。有條件的人家要殺豬、舂糯米粑粑。親友互相拜訪,有說親的就趁這個節日請媒說親,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探望。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卡多人的"新米節"。這天,卡多人要把收穫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飯"嘗新",這被認為可以增強體質,同時,也表示慶祝"五穀"、"六豆"豐收。等等

哈尼人吃菜最講究蘸水其中尤以雞肉蘸水而著名。味道非同一般雞蛋、糯米、哈尼豆豉、芫荽、辣椒等原生態香料和雞雜、雞血、小蔥、大蒜、苤菜根等配料多達20多種,大飽客人眼福和口福。

火燒鱔魚:把拿來的鱔魚,用火塘里的紫米灰(剛燃燒過的柴火灰燼)燒死,除去內臟,然後用鐵絲一條條串起來,吊在屋檐下晾乾成了別具一格的干鱔魚泥鰍鑽豆腐。

泥鰍鑽豆腐:湯汁鮮甜可口豆腐和泥鰍也十分鮮嫩爽口不僅口感好,而且富有營養價值。

爛烀牛肉不僅味道鮮美,而且芳香撲鼻,由於牛肉烀得軟爛,老少皆宜。不僅牛肉好吃,而且那碗蘸水也十分講究,裡面放有10多種配料,如薄荷、花椒、香柳、大芫荽、香椿葉等,味道十分鮮美。

更多美食歡迎你來品嘗。

註:部分內容來自網絡,轉載請註明「紅河資訊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uKvCGwBmyVoG_1Z2Uh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