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一家四口長期住在深圳,前不久來首都七日游。幾日下來,來自深圳的小朋友在席間發表了對北京的看法:
「媽媽,北京都沒有高樓,為啥要當首都呀?」
孩子不經意間的話傳遞了一個普遍的認知:高樓越多,就越像大都市。高樓並不是城市的一切,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摩天大樓,已經成為現代化都市的鮮明標識,也是一道給城市加印象分的景觀。
深圳CBD
北京CBD
北京,一座具有3000年建城史和86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一面背負著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一面充當著時代賦予的全新角色。歷史風貌與時代發展交織,文化中心與國際交往中心兼顧的背景下,北京的城建規劃風格一貫以沉穩為主,不像南方特區那樣日新月異。
深圳,一座從寶安縣脫胎換骨的南國特區,改革開放的春風,讓南海小縣變成了與北上廣相提並論的超大都市。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是引領風潮的排頭兵,這塊特區熱土是摩天建築最好的試驗場。何況,它的藍本是一河之隔的摩天大樓王國——香港。
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40年。今天,「深圳速度」依然持續。九年前,筆者初次去深圳,那一年深圳已建成的150米+的高層建築只有69座,今天深圳的這一數字為158座。從1985年到2009,建造69座高樓,經歷了24年;從2009到2018,建造89座高樓,只用了9年。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上海是中國「摩天指數」最高的城市。但從去年開始,深圳的摩天大樓總量已經超過上海。下文圖表對比了深圳、上海1978-2022年摩天大樓建設進程。我們可以通過數字來感受深圳高樓的增長速度。
深圳和上海摩天建築歷年數據比較
註:藍色、紅色分別代表深圳、上海當年的摩天大樓豎軸左為建築高度、右為數量
數據:世界高層建築和都市人居學會
根據統計數據和發展趨勢,接下里的數年裡,深圳摩天建築對上海的優勢,將繼續拉大。另一座摩天都市香港,城市用地和建築密度幾乎已經飽和。深圳的摩天大樓數量超越香港,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漢代有為詩人(佚名)寫過這樣兩句詩: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
他如果穿越到今天,一定會感到吃驚:因為最密集的高樓位於東南方,與他描述的「西北有高樓」形成極大反差。
我國建築規範:將100米以上的建築視為超高層建築,也就是俗稱的摩天大樓。世界高層建築和都市人居學會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各城市中,香港100米+建築數量為632座,居全國之首,堪稱「摩天超一線」;數量超過150座的深圳(232)、上海(230)、南寧(185)、重慶(168)、廣州(156)則為「摩天一線」;隨後,數量在80-150之間的城市有瀋陽(122)、成都(104)、武漢(95)、南京(80),為「摩天二線」。
中國摩天大樓最多的城市分布圖
註:地圖數據出自可GPS定位的建築,與實際略有出入,但不影響總體格局
製圖:蘇見羽/大地理館
北京100米+高樓數量,只有深圳的1/4,前者與後者的建成區面積對比則是1445.4與925.20(單位:平方公里,2019年住建部發布數據)。比照下來,深圳高層建築的平均密度大約是北京的5倍之多。
大地理館製作的摩天大樓地圖顯示:除瀋陽之外,排名前十的摩天大樓城市,其他9個香港、深圳、上海、南寧、廣州、重慶、成都、武漢、南京都在南方。可以說,在摩天大樓方面,南方對北方完成了「碾壓」。
廣西首府南寧殺進前十:
南寧CBD
瀋陽力壓北京、天津,為北方高樓第一城:
瀋陽CBD
南方與北方,摩天大樓數量如此懸殊,原因是什麼呢?
北京高樓少,但城市景觀並不平庸。高樓總量不多,但分布高度集中。作為擁有近870年建都史的北京,歷史遺產分布密集,可供建設大片高樓的地方本來就不多——為了天際線質量,很多地段有限高要求。外地小朋友來北京,看的是歷史而不是高樓,有限的時間裡,基本都圍繞北京的名勝古蹟。於是,他們對北京的第一印象肯定是,古老之中,帶著那麼些土氣。
在摩天大樓建設方面,北京一直以來不溫不火,卻張弛有度,有所為,有所不為。
每隔幾年在京城落成的高樓,都具有鮮明的特徵,而且能夠創造里程碑意義:1990年的京廣中心,是內地第一座200米+;2012年落成的央視新大樓造型獨特,引發熱議;2018年落成的中國尊,造型大氣簡約、乾淨利落,一改過去地標建築的怪異之風,被許多人點贊稱道,它是2018年度全球最高的竣工建築。
另外,因為沒有大河大江大湖,北京在天際線景觀構建方面,不如上海、廣州、重慶有優勢,但這座底蘊深厚的城市另闢蹊徑:
幾乎所有摩天大樓都被安置在東三環東段兩翼,央視新大樓、國貿三期、國際貿易中心大廈、北京財富金融中心、中國尊大廈均坐落在這裡——三環路車水馬龍,猶如一條沒有水的河流,兩側大廈猶如座座山峰,組成了別致的天際線。
北京老天際線
北京新天際線
可以預見:北京未來的摩天大樓建設不會像其他地方那樣大躍進,但還會有新的地標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