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賈名流,煙火穿行,這才是漢口

2019-10-12     武漢三鎮吃喝玩樂

在《看不見的城市》中,

卡爾維諾說——

城市不會泄露自己的過去,只會把它像手紋一樣藏起來。

From This Day Forward

Frank Sinatra;Andre Kostelanetz & His Orchestra - 1000 Hits of the Forties, Vol. 27

武漢最近被刷屏了。

又是魔幻,又是磅礴。

那叫一個美。

那叫一個提氣。

從幾千年前盤龍城開始的,大江大湖大武漢,看起來一直粗糙,但是總帶著一種商業文明下厚重的味道,是銅臭味?是,也不是。

因為錢,這座城市有了活力,有了更多的味道。

你心中的武漢是什麼味道?

我了解的武漢拐子,最喜歡的生意就是流通貿易,靠的就是一口一杯。九頭鳥的湖北佬,慢慢變化,與時代同步。

漢口,雖不過500年。但是漢口的味道就是營商所帶來的商業味道,這夾雜思鄉、奮鬥、紙醉金迷、落荒而逃。

誠如馮天瑜先生在《漢口商業簡史》序言中所言:「武漢商業歷史發展中沉澱下來的敢為人先、開放包容、積極進取的漢上商貿文化,將成為助推武漢崛起和騰飛的不竭動力。」

商業味,是個什麼味

「此地從來無土著,九分商賈一分民」。

漢口因商而立。

「瓦屋竹樓千萬戶,本鄉人少異鄉多」。

漢口因流動造就了碼頭文化和移民文化。

喝著行吟閣,嘬一口紅金龍,說著「個斑馬」,端著一碗熱乾麵蹲在路邊,隨時等著上工,老漢口工人階層的「商業味」這裡展現得淋漓盡致。

你會發現,漢口茶葉市場、茶樓特別多。

其實武漢史稱「茶葉港」。因為歷史上,中俄茶道曾盛極一時,在這條起源於17世紀的全長13000公里的茶道,漢口是起點。

武漢人都了解一個鄱陽街的建築「巴公房子」。

它主人是在漢口的俄國茶商阜昌洋行聯合經理、俄國皇太子的表兄巴諾夫兄弟,他們在武漢開設了規模最大的阜昌磚茶廠。巴公房子於1910年建成,曾是早期漢口最大的高檔公寓。

以茶會友,成為商業領域的重要形式。

現在,無論是小老闆,還是大老闆,喝茶比喝酒多。過節送禮,送茶多。

茶葉味就是老闆們的商業味。

漢口味道,

被商業的快速發展裹挾不見了?

當我走在這裡的每一條街道

我的心似乎從來都不能平靜

除了發動機的轟鳴和電氣之音

我似乎聽到了它燭骨般的心跳

我在這裡歡笑

我在這裡哭泣

我在這裡活著

也在這裡死去

我在這裡祈禱

我在這裡迷惘

我在這裡尋找

也在這裡失去

熟不熟悉?你是不是要跟著一起唱?

在城市化進程中,不論是北京還是武漢,都藏著不可言說的人情冷暖。

武漢舊城改造的浪潮來襲,這座城市就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

原有人群不斷的散去,新人口不斷的進來,交錯雜居。

暮然回首發現,從小的玩伴轉眼換了新房,而自己又迎來了新鄰居。

人與人,漸漸的疏遠。

李佩甫在《生命冊》中描述了范家福的腐化生涯,殘疾人駱駝的經濟弄潮兒人生,普通農村婦女蟲嫂的為孩子的固執堅守的一輩子……

是因為商業文明的快速發展,帶來價值觀的不斷變化。舊城的味道就這樣散去了,不知道能否在這一輩子找回來。

城市,不斷的升級,變革。

變得更美,更魔幻,更國際范。

可是誰能安放我源自內心的情感?

漢口的班子,你還記得你偷喝我家藕湯的事嗎?

外來的朋友,你能找到你的老鄉,你自己家鄉記憶的美食嗎?

我不知道,你家樓下有沒有哈爾濱餃子館,有沒有沙縣小吃,麻城吊鍋,浠水鴿子湯……

因為,這個城市好像不屬於你,他正與你變得陌生。

原來它們

都還藏在洋房、里份、宵夜的煙火里

漢口的班子,一部分來自內環的原居民,一部分來自與漢口接壤的孝感,黃岡,仙桃,荊州。還有一少部分因為經商,來自遙遠的地方,比如沿海的福建、浙江,還有陝西、山西、河南,大東北。

所以,你能在漢口找到鮮活的全國美食資源,也能找到你熟悉的家鄉話。這座移民之鎮,總帶著包容和隱藏在高樓大廈之間,為你安放那一刻思鄉之情和失落之哀。

當然,他也能為你提供功成名就後的紙醉金迷、揮金如土。

所以,有高大上、國際化的武漢天地與沿江租界區。

在這裡有著各國美食,也有著高顏值的建築。這裡雖說不算特別大,但是卻濃縮了整個漢口的國際情懷。

紅磚舊瓦,洋房錯落,院落安靜,在這裡,既能感受到城市發展的迅速,卻從來不會忽略那些傳統風情帶來的愜意舒心和歲月靜好。

現代與古典的集合,在這裡並不突兀,反而可以被稱得上是和諧美好。

除了洋房,里份應該也算是漢口的一大特色。

雖說武漢三鎮皆有里份,但是漢口的里份最為集中,因此提到XX里,眾人的第一反應便是「在漢口嗎」。就和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一樣,里份也蘊含著武漢這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

里份里多的是家常鄰里的嘮嗑打牌,更多的是那些煙火小食的味道,也是漢口的另一種味道。

提起武漢的那些好吃的老街,大部分腦子裡都會蹦出大智路江漢路萬松園水塔蘭陵路等等漢口的街道,倒不是說武昌漢陽沒有,只是在數量上,漢口稍微多了那麼一丟丟。

這裡的美食大多都是從小攤車或者大排檔做起來,充滿了煙火氣。無論哪個季節,漢口的夜晚總是熱氣騰騰的,就是如此,美食太多,總能夠讓人忘了時間的流逝。

有人說,城市的發展必然是以新替舊,卻有無數的例子告訴我們,新與舊從來都不是對立。我們喜歡去武漢天地,喜歡去花園道,喜歡去黎黃陂路,除了它那些現代感十足的氛圍,更是因為這些地方把時間刻畫的痕跡勾勒在了發展中。

無論何時,傳統與新潮,摩登與煙火的結合,永遠都能夠給人帶來新鮮感。

漢口都會味道在這裡再次重(chong)裝登場

都,原意是建有宗廟的城邑,後來引申為城市;

會,人物薈萃的地方,主要指城市。

理解一個城市,先看建築,再看食譜,最後交朋友。

建築,大同小異了。據說武漢是全國高樓容積率非常高的城市,看高樓得來武漢考察。

然,最不同的就是食譜了。小龍蝦和鴨脖子先不談,說幾個「外碼」不知道的!

復興村牛排、雙龍油燜大蝦、恩施烤土豆、光頭燒烤……這些名字,如雷貫耳。

對嘍,這就是你知道的宵夜一條街「復興村"。想起這裡,基本上也都會被饞得直流口水。網友的饕餮總結說「復興村的宵夜,是每個武漢伢減肥路上最難跨過的坎。」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說,當他見慣了具有草根般生命力的深夜覓食的人,會由衷感慨:「最好吃的是人,尤其是在深夜。」


在城市舊改的進程中,很多地方舊貌換新顏。但是沒有磨滅老記憶,老朋友。


賀家墩、復興村……依然留在那,在新的建築體系下,繼續生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nMivm0BMH2_cNUgQNLB.html